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的“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治国理政重要方略。在谈到经济工作、新疆工作时,他数次引用《周易》中这句名言,警示大家要保持忧患意识,看到那些尚未出现而即将出现的问题,防患未然,从容应对。“底线思维”,往往体现为一种决策智慧、领导方法。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日益增多。地方债问题、网络管理问题、价值观问题这样的宏观问题,生育政策调整、食品安全管理、信访工作改革这样的微观政策,都可能成为敏感的社会风险点,稍有疏忽差池,就可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带来预想不到的系统风险。在社会治理中增强预见性,保持底线思维,才能做到喜不忘忧、未雨绸缪,临难有静气,遇事有定力。 ■ 原典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殷周至秦汉﹞《周易·系辞下》 ■ 释义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际,作为占卦之用。《传》是对《经》最早的解说,旧传为孔子所作。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为《易经》否卦九五爻辞。否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二卦。否(pǐ):闭塞,指天地不交、万物不通。否卦,卦象为天地不交感而致使万物生养之道不畅通。象征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黑暗混乱时期,此时君子应静待时机,积蓄力量,不可轻举妄动,待条件成熟,一击破局,方能转危为安、否极泰来。《周易·系辞》是孔子阐释易理的文字。孔子在“系辞”中,引用否卦爻辞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意思是,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强调当政者要有忧患意识,对可能威胁国家前途命运的困难和危险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兢兢业业,如此才能安身保国。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 解读 习近平同志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的这一句话。历史上有很多类似教训:唐代开元盛世,玄宗却丧失进取心,骄傲怠惰、沉溺享乐,终致“安史之乱”;清朝康乾盛世,朝野却扬扬得意于文治武功,奢靡腐化、放松吏治,转而走向嘉道中落。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生存和发展最主要的威胁,往往不是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与变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察觉、缓慢积累起来的倦怠与松懈。正因此,习近平同志才不断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智者见于未萌”,深谋远虑、治于未病。经略将来,如何做到?也就像习近平同志所说,“对已经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做谋划、从容应对;对暂时难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踪、未雨绸缪、灵活应对。” ■ 原典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 ——﹝北宋﹞苏轼《晁错论》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