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语言。语言是一门别样的艺术,讲话语言更具有艺术性。毛主席曾要求“我们的同志都非学习语言不可”。“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领导讲话与领导文章语言应有区别,文章语言力求准确和精练,讲话语言力求生动和通俗。领导讲话与我们平常人讲话又有不同,平常人讲话亲切、随意,领导讲话应该规范、严谨。写领导讲话,有很多的语言要求,重要的是把握三点:一是不能错。观点不能错。领导必须要讲正确的话,这是领导讲话的第一要求。观点一错出大事。领导讲话具有权威性、指导性,下级要学习领会,要传达贯彻,上错一点,下错一片,上错一尺,下错百里。观点一错害领导。网络时代,一句讲错,天下皆知;寅时讲错,卯时便知;组织可能不追究你,网民不会宽恕你。政策不能错。领导讲话经常需要引用、宣传、解释相关法律政策,领导讲话本身就有政策效应,所谓“言出法随”,必须准确无误,有些政策性很强的讲话,必须字斟句酌,表意明确,不让听众理解困难,不给错误钻了空子,不使工作出现混乱。概念不能错。有些体现核心精神的重要词句更不能错。比方说,原来讲经济发展“又快又好”,后来则是讲“又好又快”。一个字的顺序调整,体现了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再比方说原来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来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些“马虎秘书”还在沿用老名词、旧概念呢。还比方说,有人在讲话起草中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根本政治制度”写成了“基本政治制度”,那就错大了。事例不能错。事例要真实可信,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五个W不一定要写上去,但写作者要查得一清二楚,万不可道听途说或从网上获得。数据不能错。领导讲话就是权威发布,讲话中的数据是要被新闻传播出去和被社会广泛引用的,不可有水份,更不能是虚假数字。不准确的事例和数据会让领导的公信力打折扣,写作者是应当负责任的。引文不能错。尤其是引用经典著作、名人名言,不可“随意、大意、任意”,需要“严肃、严谨、严格”。不可“拍脑壳”引用,以为好像是这么讲的,好像在哪儿听过。我参与服务省委主要领导一篇署名文章,内中有几处引用,领导要求把准确而详细的出处附在后面,并为一处引用是否正确来回查了好几遍。二是不能过。如同宋玉描写的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又如苏东坡笔下的西湖“浓妆淡抹总相宜”。要弄清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深讲哪些浅讲,哪些可以放开讲,哪些只能委婉含蓄地讲,哪些点到即止。这里面要特别注意拿捏讲话中的程度副词和语气词,拿捏得恰到好处。前面写到的关于“度的把握”,都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因为所有度的把握都需要通过语言来体现。三是让人愿听。讲话稿是要让人听的。不管讲话稿写得怎样,肯定有人听。因为你是领导他是部下,他不能不听;因为你布置工作他回去落实,他不可不听;还因为他的帽子你管着,他不敢不听。有的领导对于开会打瞌睡的干部给以现场处罚。我看一并要处罚的人是不是还有讲话的领导,包括写稿的秘书呢?毛主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强迫受训,比坐牢还厉害”。你讲得枯燥无味,味同嚼蜡,面目可憎,像个瘪山,他实在听不下去了,当然要说小话、打瞌睡甚至离场。我不是肯定这种行为,我是说,想要人愿听,就要在思想深刻性、利益相关性、事例鲜活性、语言生动性等多方面下功夫。事例的鲜活让人愿听。毛主席指出:“有什么办法使人听了不致忘记?讲存在的问题,要举事例。文字方面不是要反对标语口号吗?就是要有具体形象,有人物。没有具体形象,作品就没有生命。”有位领导说得好:“要生动,就举例。”身边的、最近的、鲜活的、适量的事例是足以让讲话生动起来的,这是讲话生动之秘诀。有些秘书写讲话,一味追求语言的精练干净,很少写事例,有的领导很会处理这类稿子,总是在快速而枯燥地念完一段之后,脱稿讲一些事例。我多次留心观察,台下听众埋头记的都是观点,仰头听的都是事例。 为什么我们当秘书的不把精彩的观点和鲜活的事例结合起来写呢?语言的生动让人愿听。要学会运用十来种手法,包括比喻、借代、排比、对仗、拟人、拟物、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包括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现手法。要学会运用十来种语言,包括领导语言、学者语言、历史语言、诗词语言、外国语言、外地语言、歌词语言、网络语言、群众语言等等。有段时间网络热捧大学校长“根叔”的演讲——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16分钟讲话赢得30次掌声,很大成功在于他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用网络热词“串起来”了,类似“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都被他用在讲话里了,这些“生猛海鲜”似的新潮语言当然让当代大学生“食欲大开”“击掌叫绝”。毛泽东同志号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主席是语言大师,他的讲话和文章特别娴熟地运用成语典故、寓言故事,据统计,《毛泽东选集》1—4卷所用各类典故达千条之多。著名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更是语言运用之经典,读过多少年了,我们至今还深刻地记得第一篇文章引用的一句古文,即中国古代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话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深刻地记得第二篇最后的一组排比,即五种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深刻地记得第三篇“愚公移山、智叟笑话、挖山不止、感动上帝”这个寓言。让一代人记住一辈子,这就是毛主席文稿语言的神奇魅力。
精细打磨。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这叫“不负责任,到处害人”,这是由于“责任心不足而来的”。鲁迅先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讲话稿也是改出来的,所谓精雕细刻写文章,功夫多在修改上。做到“三堂会审”:先从内容上审视,看思想上有没有大问题,主要看主题是否正确鲜明,看观点有无错误。再从形式上推敲,看层次是否清晰明了,看结构是否合乎逻辑,看大标题、小标题、三级标题的联系,看主题、观点、材料的关系,看段落和层次的连接,看开头与结尾的呼应。最后从语言上把关,看语言生动否、句子通畅否、词语准确否、文字与标点正确否。做到“三步走”,第一步认真看,第二步大声念,第三步模拟讲。做到“三校”,眼校(看),口校(读),指校(用手指点着查)。做到“三把关”,先是自己把关,然后请同事把关,最后交分管领导把关。千万不要指望讲话的领导去把关,虽然他会对自己的讲话负责的。领导讲话是要印发给各级干部学习的,不允许有任何差错,用我们秘书长的话说是“像飞行员一样对差错实现零容忍”,“产品合格率必须达到100%”。都说细节决定成败,一次失误摧毁九十九次成功,所谓“一失万无”。我们写讲话的同志还真是如履薄冰、不可不慎啊!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