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学书漫谈

摘要: 前年机关党委曾组织过一次书法学习活动,请了四位省内比较有名的书法家来授课,其中有省书协副主席赵雁君,中国美院书法系主任沈浩。应该说层次算是比较高的。开始的时候,很是热闹了一下,近二百人的会议室,坐的满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前年机关党委曾组织过一次书法学习活动,请了四位省内比较有名的书法家来授课,其中有省书协副主席赵雁君,中国美院书法系主任沈浩。应该说层次算是比较高的。开始的时候,很是热闹了一下,近二百人的会议室,坐的满满的,但到最后,只剩下二十人不到,十分尴尬。原因何在,我以为在于请的老师层次太高,对于书法门外汉来说,如听天书,学习的热情自然就没了。请来的老师,大约之前互相没有沟通,而组织者也没从中搞好协调,因此上的课,雷同的多,每个人上来都从书法的起源、发展,及各个朝代的书法特点说起,对不喜欢书法的人来说,当然是兴趣不大。
    对于一般的学书之人,最初主要是掌握一般的执笔、运笔、提按顿挫等基本的东西,然后根据各人的兴趣,选准一个贴子,请老师把临习的要领告诉大家,让大家临习,一段时间后,老师根据大家的临习进度,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这中间穿插一些书法的常识性知识,比如书法的欣赏,书体的区别与特点,包括一些书法的名词解释等等。不一定要系统,因为不是专业学习,只是为了培养兴趣,提高书写水平。如果有人真的临出味来,喜欢上了,当然不错。普及的东西标准不能高,这也是常识。
    活动开始之前,当时的机关党委书记因为知道我喜欢书法,私下里曾问过我,对组织这个活动有什么看法。我如实相告,看你这次活动的定位。如果定位在普及一般书法知识,找几个书法家或者书法理论家来上几堂课,相当于浙江图书馆经常举办的人文讲座,也就是了。如果是想推动书法学习的热情,提高机关人员的书写水平,我的意见,一是层次不要太高。二是不要太多的理论。三是最好有现场书写示范,让人直观的看看写字技法。四是规模不必太大,毕竟喜欢书法的群体不大,硬要凑数,意义不大。结果是,我的意见一条也没引起重视,所以便出现了上述的结果。
    当然,人文讲座不是不可以听,但毕竟不喜欢的东西,强迫自己去听也是挺没意思的。前几天,省政府那边组织一个宗教知识讲座,有人邀我一起去听,我没去。我知道讲课的人也是层次极高的人,只是我确实不喜欢,不想勉强自己。有的人听课是冲着层次去的,也不管是否对自己的胃口,当然,这种听课,其实是为日后的谈资,而非真的想学点什么。这样的人,机关里很有那么一些。以为听了几堂高层次的课,自己的层次便也高了,实是大谬。他们对于听各种讲座非常热心、各种活动非常积极的,有讲座就听,有活动就参加,评个活动积极分子应该没有问题。机关的各项活动也有赖于这样的人多一点,只是当事人这样没有目的的凑热闹,在我看来,有点莫名其妙。可能几年十几年下来,仍然还是那样。其实据我观察,这些活动也好,讲座也罢,似乎并没有让人的知识、素质、修养,提高多少。当然这样的活动也并非一无是处,机关里平时工作,交流的机会不多,这些活动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轻松的交流平台。而机关组织这样的活动,其目的也并非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党委、工会,一年下来,总要有几项活动,否则年底总结不好写。所以活动只管组织,重点在形式,不在效果,年底写总结时有内容就成。工、青、妇所组织的各类活动,出发点与归宿,莫不如此。如此,我也就少了参加各类活动的动力与兴趣。
     说到书法,最近临贴多了,便有了一些想法。对于书法,往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书法很神秘,很难,视之为畏途,虽然想把字写好,但却不敢去学。还有一种正相反,把书法看得很简单,认为只要拿起笔,随便对着帖子描上几个字,有了个大概的意思,就是书法了。没有临习几天,便急于创作。经常看到很多书展,其中作品真正有品味的不多,多数不堪入目,却又能堂而皇之地挂在那任人品评。这样的人也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以领导为多。上周,省级机关便有一个这样的展览,头去看了,回来很兴奋,并建议我去看看,说是顶级书展。头很热心,把展览的作品集带了一套给我。我没事时翻看了一下,结果大失所望。里面各级老领导的书作品充斥其中,很多字惨不忍睹,哪里还有兴趣去观看。
    其实在我看来,书法既不深奥,也不简单。说他不深奥,是因为,书法,说白了,就是写字。只要读过书,谁不会写字,写的好坏不同而已。只要坚持临贴,总能写出个模样来。说它不简单,则是说写成一定的模样不算太难,但写出水平、写出特点、写出品味、写出风格、写出境界,则是一个非常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并且不独如此,还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很好的综合素质、人文学养作为支撑,经年累月而成,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这是一个心得。
    又,临帖的方法,可以说出很多道道来,理论说起来,可以写成一本乃至几本书。南京的书法家孙晓云写了一本书叫《书法有法》,我没看过,望文生义,大约就是讲写字的技法要求的。实际上,简单地说,临帖,就是对着一个范本来纠错,纠正自己书写不对的地方。一点点,慢慢地改掉那些不合乎写字规范的习惯,如此,经过一段时间,把坏的习惯改掉了,好的习惯养成了,这字就初具模样了。有人说一个人,当过兵的,即使离开部队很多年,一眼便可以看出来,何故?因为在部队时通过强化训练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姿态。临贴就是一种强化训练。改的过程,就是要仔细地观察范字的写法,对照自己,找出毛病在什么地方。这里所说的改,就是有意识地控制并调整自己写字的方式。一句话,临帖就是记字型、改习惯。
    我十二岁时,因一次意外,右腿骨折,虽然治好,恢复的很快,但还是留下了一点后遗症。这个后遗症,我一直没有发现,包括应征入伍体检也没有发现。三十多年后,09年,我们一家去西北旅游,在开封的大街上,妻子拿着摄影像机给我们拍了一些影像,回家时回看,发现我走路时,右脚明显地有点向外撇,很不好看。自己感觉不好,便刻意去纠正,每每走路时,便想到了,不自觉地就把脚往里收,如此一段时间后,形成了习惯,这毛病竟然改了。临帖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不断地对照帖子,找出自己写的字的毛病,然后加以克服,慢慢地,毛病越来越少,好的习惯越来越多。这字就在不知不觉中好看起来了。有人临帖,眼里看的是帖子,手下写的还是自己的字,那就没法提高了。
    这两天,有博友问我什么年龄段开始学书的。从十几年前开始,便经常有人问我学书法多久了,每次我都回答,如果从喜欢并零零碎碎习书算起,总有十几年或到如今有二十多年了。但如果以系统地学习来算,则不过三两年时间。十年前我是这样回答的,现在还是这样回答。原因很简单,十年前,我以为自己是在正规系统地临帖,可过一段时间,认识有所提高了,便发现,其实还是胡乱写。总之,只要回头看,都还是在瞎摸索。要说喜欢书法,那是一直都喜欢的,这三十年里,也断断续续地一直在临帖。但部队工作紧张的特点,很难做到持之以恒。惟有转业之后,因为工作轻松了,有大块的时间,才使得我现在可以每天临帖。所以说,认真的学习书法,是从四年前开始的。但有一点,这三十多年来,虽然临帖不经常,但欣赏书法,读帖是一直坚持的。读帖虽然不是亲笔写,但对于欣赏水平提高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直接书写所不能代替的。
    到了我这个年龄,虽然现在自我感觉书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不过是临帖临的有点象而已。想要有所成就,基本上没有可能,这点得有自知之明。孙过庭《书谱》里说到: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到了这个年纪,还在一丝不苟地写楷书,估计也就这样了。年轻时写楷,学成规矩,到了中年,纯熟了,放开点,进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到晚年,再收点,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我现在做的不过是学成规矩的阶段,前面的路还很长。
    撇开书法能否有所成就不说,人到五十,尚有学习的欲望与动力,说明心态还年轻,这一点是可以聊以自慰的。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9-13 15:16
  • 4
    粉丝
  • 251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