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写作要有读者意识 阅读要有作者意识

摘要: 写作要有读者意识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看到一线教师写的各类文字,有教学随笔,有教学论文,有经验材料,还有个人申请等等。当然,还有一些需要转交给评选机构的典型材料。看到这些各类文字,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缺 ...
文稿修改演播室


 
       阅读要有作者意识
 
       语文教材中很多名家名篇是节选的。究其原因,似乎很多,但我认为其关键原因是这些作者写文章时多属于有感而发,因事而写,但绝不是为编入语文课本所做的“命题作文”。因此,教这些文章,最好去读读作者的原文,仔细体悟作者的原意,之后,再从编者的角度去考量教学的事情,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进行阅读教学前的一个基本功。
      但遗憾的是,受教学习惯的影响,不少老师总认为教学参考是唯一正确的,甚至有些老师连教学参考书也没有认真阅读,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数年,甚至数十年不变地教书,这确实不是一件好事情。
      前段时间,我们在审看一位初中老师的录像课《雪》。这是鲁迅的一篇散文诗代表作。老师的教态很好,板书很漂亮,教学节奏和流程都没有问题。只是他在解析文本时,把鲁迅笔下的“南方雪”特指为“南方的革命热潮”,把“朔方雪”特指为“革命者对北方白色恐怖不屈”,但从课堂上教师所呈现的佐证资料来看,却有点牵强,似乎不能让我们信服。
      于是,我也再次详细阅读文本,甚至出声朗读,几乎达到会背的程度,同时,还在《鲁迅全集》中翻阅了他在1925年1月前后的日记,以及教学参考和其他专家的解读,也没有发现什么能证实上述观点的信息。后来,在一次语文老师学习活动上,我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想听听大家意见,谁知,大家异口同声道——我们就是这样教的啊。
     鉴于他们的一致意见,我又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雪》,那为什么却从“暖国的雨......”写起呢?如果我们直接把这一句删去,直接从“江南的雪,可谓滋润美艳之至了”开始可以吗?还有,文章中的“第二天......”雪罗汉消化的那一段是否可以删去,而直接接到“可是,朔方的雪......”那一段呢?这样读起来也是通常的。记得有一年央视做的新年新诗会中,朱军和徐莉两位朗诵的这篇《雪》就经过删减,听起来也挺好的。
      遗憾的是,与会的好几位老师都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这更让我“质疑”他们阅读文章时的作者意识了。
      无独有偶,前不久,一位小学老师给五年级学生讲节选《红楼梦》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这是一篇节选文,题目是编者又来加上去的。第一次看到这个老师的设计就把目标定位在通过王熙凤外貌语言的品析突显人物形象。后来通过录像观课发现,老师带着学生通过这篇文章为桥梁,几乎把红楼梦中所有涉及王熙凤的评价全部呈现出,看到这种课堂的呈现,更坚定了我的一个观点:我们不少教师在阅读文章时缺乏基本的作者意识。
      所谓作者意识,其实就是作为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在初步了解文章主旨之后,为了更为客观的理解文章主旨,而去主动的转化一种阅读视角,即试着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揣测、想象、推敲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很多时候,特别是名家的文章并不是“实话实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但作者确实用文字把自己的意图写出来,只是写作意图巧妙地隐藏在字里行间,让人不易察觉,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因此,如果我们的作者意识淡薄或者缺失,就很容易被一些表面化的信息所蒙蔽,无法领略到经典文章的精妙之处,更不会把我们的学生带到一个高水平的阅读体验中。
       我们以《‘凤辣子’初见王熙凤》为例,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至少应该读读《红楼梦》的第三回,当然如果有通读《红楼梦》的基础更好。有人说,为了教一篇文章,去读一部《红楼梦》是不是小题大做了。但就一节课来说,确实有点大炮打蚊子的味道,并且也不现实。但是从教师职业生涯来看,我们要几十年不断地教这篇文章,通读《红楼梦》似乎也不过分。就如教鲁迅的作品,通读《鲁迅全集》一样,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节选了这篇王熙凤的出场片段,其实教学单元提示说的很清楚:“感受作者笔下的鲜活人物形象,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显然,编者是以此为例,让老师带着学生“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运用”。我们且不说如何把这个目标再做分解,我们现在把思路调整一下,从作者曹雪芹的角度出发,则可能得到不同的解读:本回的标题的《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主要写林黛玉被贾琏从南京带到贾府,让全书的主人公林黛玉进入宝玉的生活圈,以便展开全书的叙述。而本回主要是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把贾府的主要人物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如贾母,如两个舅舅和舅母,当然,更重要是王熙凤和贾宝玉。所以,曹雪芹对于自己书中的关键人物出场做了精心的设计。对王熙凤而言,后于贾母,探春三姐妹出场,让她们为自己“暖场子”,接着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种新奇的方式出场,这已成了写人物形象的一个经典案例。随着便是服饰,外貌和语言的描写。这三处描写都下了功夫,服饰上写尽奢华,外貌上“丹凤眼”上加了一个“三角”形,“柳叶眉”上添了一个“吊捎”状,让这个形象在艳美的同时增添了几份邪气。但就本文中,作者只是从语言上稍稍透出一点王熙凤的善言能辨,确实没有写出她的狠毒凶残的一面,相反,却写出了她在贾府风风火火,大大咧咧,高高兴兴的一面。要知道,作者刻画一个人物,特别是王熙凤这个作者非常在意的人物形象时,是一点一滴地通过一件一件小事慢慢呈现的。绝不是通过几句话,把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一次性展露出来。曹雪芹是不会这样做的。当然,从人物语言的一贯性来讲,王熙凤的语言就是这个风格,说一句话如此,说一段话也是如此,但我们不能把这种人物的风格当做人物的全部性格予以拓展,这不是一种理想阅读的表现,这有悖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还提高的授课难度,让学生难以理解,进而破坏孩子对经典名著阅读的亲近感。因为,我们已经告之了学生很多我们自己解读出了的概念化,脸谱化的东西。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8-1 20:58
  • 4
    粉丝
  • 1128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