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有读者意识 由于工作关系,经常看到一线教师写的各类文字,有教学随笔,有教学论文,有经验材料,还有个人申请等等。当然,还有一些需要转交给评选机构的典型材料。看到这些各类文字,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缺乏读者意识。 记得前些天,《教育时报》要举行年度最具智慧力班主任的活动,朋友们便委托我对我们这个区域申报的材料初审一下。老师们很积极,一下子给我邮箱里发来了几十篇典型材料。但我打开一看,几乎千篇一律:都是一段简单的引子,然后以标语口号的形式罗列出三、五条,标语口号之下还是小的标语口号。例如“第一、以爱育爱”;“第二、爱岗奉献”;“第三敬业好学”。面对这样材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 再比如目前教师经常撰写的课堂实录。对于这种无需空洞理论的“干货”,我们不少教师也会把它弄得缺头少尾。例如没有教授年级的注明,没有文本解读的文字,没有教学设计的说明,它如同一根无头无尾的“木桩子”戳在那里,好像读这篇实录的人都是他的学生,都清楚课堂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一样。 这些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我们教师写作时的读者意识非常淡薄,有的甚至没有读者意识,总认为我写了文章交给你看,你就一定知道它的今世前生。或者我写的文章只要我能看懂,别人就一定能看得懂。 简单想一下,这种逻辑肯定是行不通的,但不少老师他就是这样做的。 给我们的文字找一个读者,这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人为什么要写作?显然是为了告知别人一个信息,是一种自我的表达。这就需要让不清楚这件事情的人通过阅读自己的文字,知道自己要传递的信息,并影响他人,如此而已。但如何让别人准确了解你要传递的信息呢?那就是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记叙文为什么被人们提炼出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呢?它就要要用这种基本的结构性的概念,逼着写作者交代清楚一件事情。议论文为什么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呢?它就是要求撰文者应该有逻辑,有层次地阐明一个观点。同理,对于一篇既不属于记叙文,又不属于议论文的典型材料而言,它所承担的至少要有几个别人必须清楚的要素:第一、我是谁?第二、做了什么;第三、是如何做的。就一篇课堂实录而言,虽然没有所谓的标准项目要求,但我想如果让读者清楚你的教学思考与过程,至少要呈现这些信息:第一、教什么,即文本解读;第二、为什么这样教,即设计说明;第三、教了谁,即学情分析;第四如何教,即教授过程;第五、存在问题与改进;最后,还有附上文本的原文。这样,即便不是这个学科的教师,甚至一个关注教育的普通读者,也可以从这篇实录中读出你的教学情景来。只有如此,我们的文字才具有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作用。 当然,除去建立读者意识之外,是不是什么东西都具有让他们阅读的价值呢?这样未必。在我看来,写作要言之有物,这里的“物”应该是指那些别人似乎见过,但没有想过;似乎想过,但没有想通;似乎想通,但没有做到;似乎做到,但似乎没有做深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是经验,可以是反思,甚至是失败过程。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