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河北干部出事的也不少,不都是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蜕变开始的吗?如果丢失了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者,最后意志消沉,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的甚至产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想法,把当干部作为一种谋取私利、巧取豪夺的手段。 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捞资本、谋升迁,不惜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领导干部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甚至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甚至到了欲壑难填、蛇欲吞象的地步,其中的动因不就是一个“私”字吗?有人说,现在不要讲“大公无私”了,因为干部的合理合法利益也要承认,应该是“大公有私”。这是一个谬论!干部合理合法的利益当然要承认,也要保障,但这同私心、私利、私欲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讲了,我们党还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吗?还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吗?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党的干部,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说“大公有私”,就是想把“私”合法化,小心上当啊!不能把“私”与一些基本权益、基本需求划等号。一个人要睡眠,保证了这个权益就是有“私”了?一天吃三顿饭就是有“私”了?基本福利、基本工资不拒绝,也是有“私”了?能这么解释吗?偷换概念嘛!我们说的“私”,是指在行使公权力时谋私,这是不允许的。 有一个道理要反复讲,就是党的干部必须永不动摇信仰,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廓清思想迷雾,排除思想干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矢志不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我一直讲,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但这是一个远期目标。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但我们党员、干部心中要有这盏明灯。世界大同,我们古人都有这个理想。宗教上的那些信条和故事,与严谨的科学精神许多是格格不入的,但很多科学家都信这一套。为什么?这就是一种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推导出来的共产主义难道是虚无飘渺的吗?党员、干部首先不能动摇信仰,动摇了就要失之于本。现阶段我们的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有生之年要为这个目标去奋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如果脱离了观实,去搞“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那就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最后很可能是欲速则不达。 第二,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这次查摆,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省委政绩观存在偏差,影响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比较突出的是不能一张蓝图抓到底,发展战略和思路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一些重大项目缺乏科学论证、造成重大损失和后遗症。河北提出过不少发展战略,如沿海发展战略、环京津发展战略、“一线两厢”等,但实际上并没有坚持不懈抓下去。 这些年,河北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离又好又快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你们自己分析说,河北以占全国1/12的能源消耗,提供了全国1/2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34的财政收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公务员工资分别居全国第25位和30位。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消耗、人民生活水平与河北地理位置、区位条件不相称啊,也说明一些重要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狠抓落实啊!我们说一张蓝图抓到底,不仅需要科学决策,也需要思想境界。什么思想境界?就是“功成不必在我”。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