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大的雨,咋会不淹?你不要不告诉我。”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张钦礼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安慰他安心养病,说兰考面貌的改变也许会比原来的估计更快一些。 这时候,张钦礼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他勉强擦了擦汗,半晌,问张钦礼: “我的病咋样?为什么医生不肯告诉我呢?” 张钦礼迟迟没有回答。 焦裕禄一连追问了几次,张钦礼最后不得不告诉他说:“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听了这句话,焦裕禄点了点头,镇定地说道:“呵,那我明白了……。”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张钦礼,然后说道:“钦礼同志,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向你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张钦礼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告别了自己最亲密的阶级战友。……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一九六四年五月十四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四十二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事隔一年以后,一九六五年的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不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呵!谁能够想到,象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三十六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把你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亲人、自己的阶级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眼泪和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一九六五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二千五百七十四个生产队,除三百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一九六五年,兰考县连续旱了六十八天,从一九六四年冬天到一九六五年春天,刮了七十二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十九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三百八十四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三十六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这是一篇人颜欢笑的文章,是一篇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注),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人老几辈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逐步实现“上纲要”(达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产量要求),“过长江”,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形象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注) 这是焦裕禄生前总结兰考人民治沙经验说过的两句话。“贴了膏药”是指用翻淤压沙的办法把沙丘封住;“扎了针”是指在沙丘上种上树,把沙丘固定住。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木加已 @②原字土加固 《人民日报》1966.02.07
焦裕禄:教育实践活动新标尺的意义
□程伟礼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他认为,教育实践活动要确立一个较高标准,并严格按标准抓部署、抓落实、抓检查。他指出教育实践活动主题与焦裕禄精神高度契合,要深学细照笃行,在对标立规中查找差距,在上下互动中解决问题,在攻坚克难中提振信心,在思考辨析中把握规律。习近平同志把焦裕禄确立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标尺,这对于当前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首先,意义在于标尺的极端重要性。崇高信仰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焦裕禄同志是一名县级干部,他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在群众心中却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雷锋精神一样,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焦裕禄精神,包括“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回溯当年焦裕禄事迹一发表,曾引起社会上多少人的心灵共鸣,形成社会上无比强大的正能量。可以预见,今天在干部群众中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依然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乡村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末端,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基层干部位子不高但责任很大,是这个地基中的钢筋。现在,农村发展和管理对基层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要多思考如何把基层干部当好。
确实,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许多错综复杂的群体性矛盾发生在基层,虽然与改革发展的某些具体思路和具体政策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与广大基层干部的作风存在着密切关联。基层干部能否密切联系群众,基层干部的素质和作风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实行法治的社会水平和质量,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执政党的威望和声誉。所以,树立焦裕禄同志这杆新标尺,作为检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高标准,就显得十分及时和非常必要。从组织管理学角度看,目标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因为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只有低标准就不会有高质量。从善治的角度看,提升干部的群众路线水平,必须要有道德示范榜样和对照检验的标尺。这不仅是管理干部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举措,也是干部自身思想道德和心理建设的深化措施。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干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共产党干部的正面形象和标杆,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标尺,行动有正能量,广大群众也有信心和期盼。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