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水火关系”。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不断滑向“油水关系”、“蛙水关系”、“舟水关系”、“水草关系”。如果不及时刹车,他们与群众之间关系很快就会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从而使自己与群众的关系变为相互对立的水火关系。这些人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做出不少违背群众意愿的事。他们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从而走上与人民群众对立的道路。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些干部罔顾群众利益,与群众关系紧张、对立的写照。 如果对此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蔓延,就会把我们的党风搞坏,把人心搞散,就会动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基;因而务必引起全党同志的高度重视。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 1、党群矛盾的主体多元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社会变革,最根本是利益格局的变革调整。社会利益的变动直接反映到党群利益关系中。党群之间的利益性矛盾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一是党群矛盾的主体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类社会新阶层和新社会群体不断涌现,在党群利益矛盾中,涉及的群众不仅包括失地农民、下岗职工、离退休人员,还包括在职职工、私营个体业主、退伍军人,甚至还有干部、教师、学生等,使得党群矛盾的面在扩大,解决难度在加大。党群矛盾主体的多元化带来群众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之间的利益诉求是不尽相同的,甚至相互制约、相互对立,基于利益诉求上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元化。二是社会利益特权化。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一些政府部门过度扩大部门利益,出现了“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不良现象。(更多资料请访问老秘网www.caiyes.cn)有的部门在制定决策或落实工作措施时,总是从维护部门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群众的承受能力。利益部门化、地方化和部门、地方权力私有化、特权化、商业化等各种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屡禁不止,屡治不绝。三是利益分配严重分化。由于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复杂多样,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贫富差距过大会破坏社会公平,导致人们心态的不平衡,引发群众对党的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甚至引发社会动荡,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四是人民群众民主平等、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增强。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广大群众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法制观念等不断增强。他们要求改变那种认为党与群众之间是命令与服从关系的错误认识,确立党的群众工作中党与群众是平等主体的先进理念。同时,他们对实现自身群体利益的欲望和要求越来越高,而且这种要求开始从普通化的物质利益向精神利益、民主权利转变,越来越注重公平、正义、地位和尊严。他们开始主动地关心和参与政策制定,积极利用各种渠道介入国家政治生活。 2、党的自身建设与新的形势不适应。新时期党群关系的一系列新变化,客观上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如何密切新时期党群关系,党在自身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少严重的问题。一是随着党执政环境的改变,党群间的情感客观上淡化了。在革命战争年代,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人民群众也处在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需要党带领自己赢得解放。因此,这种客观条件决定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今,中国共产党已是一个领导着十几亿人口大国的执政,目标任务和地位条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对于人民群众的依赖性相对减弱,对于群众而言,人们获取利益和空间和自由度较前大大增加,对党和政府的利益依赖度明显减弱,加上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缺少以前在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那种生死、荣辱与共的感情,降低了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信任,淡化了党群间的情感。二是部分党员干部在思想认识、能力素质、方式方法、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有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明显淡化,对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群众的联系明显削弱,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有的作风不民主,不重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习惯发号施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有的素质不高,很难担任起新形势下宣传教育、组织发动、帮助服务群众的重任;有的工作方式、方法陈旧落后,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和互动性;有的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命令,用强制、压制的方式解决矛盾,致使党群矛盾、干群矛盾升级恶化甚至因处置不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三是部分党员干部腐败堕落。尽管全党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但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 以权谋私, 为政不廉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有的党员干部公费吃喝、公款消费、公车私用屡见不鲜,有的党员干部不能正确看待和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利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 谋取不正当利益。部分党员干部的贪污腐败行为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且引发了部分群众对党的信任危机。在影响党群关系的各类因素中, 腐败现象是当前党群矛盾激化的主导诱因。 3、密切党群关系的机制滞后、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高度重视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民主权利保障机制不到位。在有些基层组织中,存在民主不足集中有余的现象。在领导干部任免上,人民群众对于领导干部任免的话语权还不多,造成了某些干部只重视上级领导的指示,对于普通群众的意见不够重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权力大多集中于一把手,对于一把手的权力尚未真正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另外,政治参与机制、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机制等均有待完善。由于广大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群众利益有可能被忽视。这些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削弱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二是党群沟通制度创新滞后。及时有效的党群沟通,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消除思想隔阂的作用。建国以来,党已经建立起一整套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利益表达诉求机制,包括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信访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提供了基本的制度环境。但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和利益诉求表达主体意识等的差异,加上有些具体制度由于可操作性较差而很难落实到位,致使人民群众在诉求表达时存在渠道不畅、受理不力等情况。缺乏有效的民意表达机制或者表达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党群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反馈机制不够灵敏,必然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特别是党群关系恶化。三是党群关系处理机制不完善。由于有效处理机制不健全,致使一些领导干部对党群干群关系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或是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或是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经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这些现象与法治的要求距离甚远,如果不及时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党群关系的正常发展。 4、密切党群关系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多维化、复杂化。从国际环境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的和平演变,随着我国国力的增长,国际敌对势力加紧了遏制中国崛起的步伐,美国已完成对中国的C型战略包围,周边国家与我国摩擦不断。此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日益激烈,侵蚀着中国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从国内社会环境看,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形势严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引发出一系列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工农商学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以利益为内容的复杂矛盾。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就业紧张、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等民生问题日渐凸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平稳发展的重大因素。变革时期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不断对群众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和影响。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它们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基层政府管理的能力和绩效,尤其在妥善处理公共危机事件等群众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