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党90多年密切联系群众的历史,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经验: ——必须高度重视党和群众的关系,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回顾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党的建设、发展、壮大,无一不是通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进程中,党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党执政的宝贵资源。感情决定立场,立场决定行动,行动关乎成败。实践表明,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越深,党的执政地位越巩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充分认识密切党群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在思想上真正地树立起党“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的观念。 ——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将党和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在党的历史上,我们党逐步树立并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密切党群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党的群众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阐明了工人阶级政党同群众的根本关系,(本文由老秘网推荐)明确规定了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立场、方法和作风,是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处理党群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为密切党群关系指明了方向。 我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础上,走出了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这条独具特色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通过群众路线这条纽带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党的群众路线是党正确决策和决策正确执行的重要保证,是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 ——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党的路线的基本依据。我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代表着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唯一宗旨,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在革命战争时期,党从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关系工农切身利益的各种政治性主张,把高尚的为民服务宗旨转化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新中国建立后,党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尽管党在“反右扩大化”、“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发生过决策失误,但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没有发生任何动摇。90多年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党的路线、方针、决策,使其符合最多数人的利益,才使党不断扎根于群众心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把革命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必须坚持党的作风建设,锻造出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党的基本政治优势。党的作风问题,实质上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作风关系着党的形象,关系着人心向背,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十分注重党的作风建设,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作风和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不怕牺牲、勇于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作风,深深地感染和鼓舞了人民群众,形成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三年困难时期,人民群众之所以心甘情愿与党共渡难关,这与党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人格力量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后,党反复强调,执政党的党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逐步加大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的力度,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党的作风是人民群众对党信任的基石,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保障。优良的党风、纯洁的队伍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保持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关键,是党团结和带领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 (二)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九个方面: 一是高高在上,官气十足。不是把人民当主人,做人民的公仆,而是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父母官”,视群众为“草民”。对群众感情淡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遇事推诿,不负责任。 二是饱食终日,不思进取。不读书,不学习,庸庸碌碌,无所用心,养尊处优,得过且过;思想僵化,墨守成规;不深入群众,不调查研究,对落后的现状视而不见,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对面临的危机无动于衷,更不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是主观武断,强迫命令。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重大事项,既不同群众商量,也不搞咨询论证,而是通过“拍脑袋”去决策,“拍胸脯、拍桌子”去落实;贯彻上级政策,不是通过动员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的方法,而是通过强制的方式去进行,甚至不顾群众的承受能力和意愿,强征、强收、强拿、强要。 四是形式主义,摆花架子。或是满足于在办公室“上传下达”;或是忙碌于“文山会海”之中,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或是“坐着车子下基层,隔着玻璃察民情”;或是奔波于“庆典”、“剪彩”、“宴会”、“舞会”之间;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 五是讲排场,比阔气。在我国人民总体上尚不富裕的情况下,一些干部却轿车越坐越高级,住房装修越来越豪华,公款请客送礼花样越来越多,招待标准越来越高。为了满足所谓“工作需要”,甚至不惜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加重群众负担。 六是好大喜功,哗众取宠。领导出行,前呼后拥;开会讲规模,报道求轰动。汇报工作,报喜藏忧,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躲躲闪闪;统计数字,报多不报少,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用浮夸对付上级,以假象应付群众;为了自己“风光”,不惜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大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七是追逐名利,欺上瞒下。少数干部终日谋人不谋事,把个人出名获利升官作为出发点。为了升迁,借抬高他人抬高自己,千方百计制造假典型,对所谓“典型”进行多方关照,胡吹乱捧;脸往上面看,眼皮向上翻,只图领导欢心,不怕群众埋怨,阿谀逢迎,吹吹拍拍,不讲真话,不报实情,甚至“跑官要官”,投机钻营。 八是以权谋私,巧取豪夺。少数干部把“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奉为信条,不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而是作为捞取个人好处的筹码。“管人的以权谋方便,管物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管钱的用钱买门子,管项目的用项目谋好处”,甚至搞权钱交易,索拿卡要。 九是生活糜烂,腐化堕落。极少数干部把吃苦耐劳看成迂腐和“傻冒”,把挥霍浪费当作慷慨大方;把勤俭朴素当作寒酸和低贱,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拜倒在金钱女色面前,漫步于歌台舞榭之上,沉湎于酒绿灯红之中,精神萎靡,意志消沉。 上述问题虽然出现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但其危害却十分严重,不仅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扭曲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威信,疏远了人民群众,形成了当前不正常党群关系: 1.“油水关系”。所谓“油水关系”,是指有些党员干部使自己成为“油”,总是高高地浮在上面,很少深入群众之“水”中去,很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更不要说向群众学习。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是隔膜关系。这种党群关系看似在一起,其实二者之间有很厚的隔膜,并没有融洽,更无法彼此理解和相互支持。 2.“蛙水关系”。所谓“蛙水关系”,是指有些党员干部把自己当成“青蛙”,当需要群众之“水”时就跳到水中去,满足了自己的利益需求后又跳上岸,远离群众之“水”。这种党员干部只是把群众当成可利用的对象,严重脱离群众,不了解实情、民情、社情,不知群众所想、所思、所盼、所求,也不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自己作秀及捞政绩的工具。 3.“舟水关系”。唐太宗曾经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水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些党员干部也把自己变成封建帝王眼中的“舟”,把自己变成主人,把群众看成“水”,把群众看成可以任意愚弄、支使的仆人,甚至在群众头上作威作福。这种“舟水关系”,是一种颠倒了的主仆关系。党员干部本是“人民公仆”,应该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这些人却变成了“主人”;群众本应是“当家作主”的主人,却在这些人眼里变成了仆人。 4.“水草关系”。有些党员干部把群众当成搜刮的对象,可以把这种不正常的党群关系概括为“水草关系”。这种党员干部把自己当成“草”,对群众之“水”只有汲取,没有给予,只有搜刮,没有体察与帮助。这种党员干部已经完全变质,不仅仅是脱离群众、利用群众捞政绩的问题,而且已经变成搜刮群众的腐败分子。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