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洗澡”就是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产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解决思想问题。自觉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同各种不良风气作斗争。各级党组织要召开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深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深层次原因。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倡导同志间真诚平等地交流帮助,推心置腹地分析问题背后的思想根源。无论批评还是自我批评,都要实事求是、出于公心、与人为善,不文过饰非,不搞无原则的纷争。 “治治病”就是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在总要求中,“治治病”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归宿和落脚点,是决定活动最终效果的要害。治病要以“救人”为目的,以教育提醒为主,对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严肃批评教育,对违纪者要依纪依规给予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对突出问题要集中力量专项解决。要着眼于“毖后”,从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制度政策上找原因,在治本上下功夫。还要注意总结“防病治病”的经验,认识和把握“防病治病”的规律,做到防微杜渐,注重从制度和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 (三)基本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认真落实从严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公仆意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发挥整风精神: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敢于揭短亮丑,崇尚真理、改正缺点、修正错误,真正让党员、干部思想受到教育、作风得到改进、行为更加规范。 坚持讲求实效,开门搞活动,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受群众监督,努力在解决作风不实、不正和行为不廉上取得实效,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取得实效。 坚持分类指导,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的不同情况,找准各自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适合各自特点的目标要求和办法措施。 坚持领导带头,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般干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四)目标任务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要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强化宗旨意识,树立群众观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采取的重要方法是:领导带头示范、自上而下,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聚焦的突出问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侈之风这“四风”, 同时,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下大气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良作风问题,注重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基本的规定动作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是: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使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深化、作风进一步转变、群众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为民,就是要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务实,就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发扬艰苦奋斗之风。清廉,就是要自觉遵守党章,严格执行廉政准则,主动接受监督,自觉净化朋友圈、社交圈,带头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反腐倡廉和拒腐防变自觉性,严格规范权力行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决反对一切消极腐败现象。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主要是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端正学风,切实改进教风、改进工作作风,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坚决反对官僚主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通下情,坚持民主集中制,改进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 坚决反对享乐主义,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克已奉公,勤政廉政,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坚决反对奢靡之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作风,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 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坚持为民利民便民,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重点解决: 1.解决群众基本需求的问题。重点解决好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饮水难、用电难、出行难、增收难等群众基本民生需求的问题。 2.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重点解决征地拆迁补偿、执法司法、生态环境、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3.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重点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员、孤寡老人、低收入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 4.解决与民争利的问题。重点解决与群众联系密切的部门(单位)收费、罚款条目不清,特别是在征地拆迁、廉租房分配、低保办理、救灾物质发放、项目实施等方面存在优亲厚友、厚己薄人等与民争利的问题。 5.解决群众诉求化解机制不到位的问题。重点解决民情收集不全面、渠道不畅通、处理不及时、结果不公开的问题。 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服务保障、健全服务机制,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解决: 1.解决组织覆盖不到位的问题。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继续实施社区大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提档升级工作。重点解决组织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组织功能转型不到位,作用发挥与党员群众需求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 2.解决基层队伍能力不强的问题。继续实施“能人型”支部书记培育计划,公开遴选一批村优秀后备干部,下派一批年轻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抓好村(社区)“两委”干部全面普训,建设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重点解决带头人队伍素质不高,推动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能力不强;党员队伍结构老化,宗旨意识、道德法纪观念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服务群众能力弱化的问题。 3.解决服务平台不健全的问题。继续抓好村级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整合驻社区单位资源,解决好活动阵地,确保社区办公场所全面达标,保证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重点解决服务平台硬件建设不达标,软件建设不规范的问题。 4.解决服务保障不到位的问题。逐步提高村(社区)工作经费,力争2015年之前村(社区)办公经费达3万元;完善离任村干部定期补助和困难党员、老党员帮扶机制;定期表彰优秀基层干部。重点解决基层组织经费紧张、财力不足、关爱机制不健全,挫伤基层干部积极性的问题,确保基层有钱办事、有人管事,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5.解决服务资源不共享的问题。切实抓好“双联双帮”、“双报到”、“两岗三定”等活动,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重点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资源分割,城乡、机关、农村(社区)联系不紧密,信息不互通,利益不共享的问题。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