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可以维护我们最基本的利益,道德层面没有明确的约束,若是我们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我们只有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道德不能捍卫。 零:中国有着漫长的封建历史,统治者喊的都是礼教德治,却缺乏法治传统,故而要向现代文明大步迈进,法治应首倡。习大大也是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来多次阐述过。一个社会可以没有道德,但是不能没有法治,没了法治就要崩溃。 阿闯:贾老师关于法制与德治的论述非常精辟。贾老说了法制是外在的他律,道德是内在的自律。文化大革命割裂道德体系,德治丧失基础。所以才有依法治国。但是,法制和德治的关系有点类似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法制是经济建设的基础,经济建设到一定程度,才能谈德治。谈内在的自律,按照人性本身来讲,先由外律,才有自律。 葵花: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贾老说了,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道德则重在教育尚未违法犯罪的人,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不去犯罪;法律的规则是有限的,不可能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活中相当多的问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解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刑罚是治标的,而道德建设才是治本的。在抑制犯罪方面,法律能惩“贪”,道德能养“廉”。 半壶老酒:内外兼修是必然的。 琢璞居主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贪婪的种子,法制是确保他不发芽,发芽之后对社会的危害降到最低。而且,贪欲好不好也是夜歌值得讨论的问题。 阿闯:我们现在不少落马的官员们,都曾经是有才有德之人,但缺乏法律约束,或者法律在他们面前失效,所以逐渐丧失道德。没有法制的基础,何谈德治?在一个重视法制和重视规则的环境下,人们的道德约束力会变强。或者说,法制是道德的最后边界。 雨嘉:法治是德治的基础,通过法治及相关制度的落实,可以引导、培养人们的品德。时间长了,好的制度可以使大多数人有好的品德。单纯的让一个人自省提高品德,基本不可能。 贾陆英:@零:一个社会可以没有道德,但是不能没有法治,没了法治就要崩溃——社会没有 老猫,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右岸:我觉得品德好的人可以带动周围的人,大家都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时就是正能量;品行不好的人也可以影响周围的人,让大家都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这时就是负能量。 贾陆英:法律所维护的是最基本、也是最低限度的社会道德,道德建设则要把遵纪守法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提出来。对于那些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严重违反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客观上也必然要求运用法律来加以制裁,在立法时予以适当规范。这样,才能使法治和德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针对一个时期以来“醉酒驾驶”给群众生命安全带来的严重威胁和伤害,人大修法使“醉驾入刑”,这是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严重违背社会公德问题的一个范例。 今天大家围绕治国理念、举贤才、选用人才制度、法治与德治谈了许多看法,也有不少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我想,还是要以传统经典为依据,以党在这些方面的基本主张为依据,去加强学习,扩大共识,统一思想。 下一节课: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号。 以:连词,同而。 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孝慈:指当政者自己实行孝慈。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忠心,又能加倍努力,该怎样去做呢?” 孔子说:“你用庄严的态度对待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对子弟慈,百姓就会忠于你;你提拔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各位再见。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