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等党的干部正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楷模。他们因为有正确的群众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党的事业就是群众的事业,因此他们都能正确对待群众意见,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重,并能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活动出发点和归宿。除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的政党,因此,无产阶级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党的利益。虽然共产党员的个人利益也是群众利益的一部分,但是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党员的个人利益是不可能实现的。共产党人,没有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对立的个人利益。共产党人的个人利益与群众的利益之间,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的党员和党的干部,当着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时,应当毫不犹豫地服从群众利益,甚至为了群众利益宁愿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一切。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相信群众,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共产党的责任是使群众组织起来,用群众集体的力量建设新世界,改善自己的命运。党依靠人民群众,前提是把群众组织起来,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共产党有没有领导力量,在于能不能组织群众。领导,实际上就是组织工作。不相信群众,不扎根于群众,就不会有组织力。党的干部的领导能力,唯一的表现就是组织或号召能力。而这种组织力和号召力,决定于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密切程度。官僚主义者,个人主义者,是不会有号召力和组织力的。任何人搞fubai那一套,群众不会听你的。
关于依靠关系,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谁依靠谁的问题,是有讲究的。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党必须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党组织存在的政治背景、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没有人民群众的创造,党的机体就会缺少营养。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鱼的生存依赖于水。但是,目前有一种错误倾向:我国的改革尤其是经济改革,走的不是群众路线,而是精英路线或专家路线。任何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必须是坚定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决不能将改革变为单独的党务活动或单纯的政府行为,让群众被动的依靠党和政府、依靠专家,任何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比如,广大农民的生存和养老依靠政府救济,广大党员的生活依靠党组织的补贴,甚至企业人员养老依靠财政,等等,这种逆向依靠的现象,是非常不正常的社会现象。长此以往,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必将衰微。群众依靠政府,这样的改革路线是注定没有成效的。历史的经验表明,我们党和政府的所有工作,只有坚定的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成绩。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依靠什么办法来做好工作?惟一正确的方法是走群众路线。”。⑨
参考文献: ①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31页。 ② 《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21日通过),第一章党员,第三条(七)。 ③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97页,第899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899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65页。 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57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16页。 ⑧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7页。 ⑨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54页。
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理論淵源,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或稱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它從根本上科學地回答了誰是歷史的主人、歷史的創造者、歷史進步發展的決定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人民群眾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列寧說過,全人類的首要的生產力就是工人、勞動者;共產黨員如果以為單靠革命家的手就能完成革命事業,那將是他們最大的最危險的錯誤之一;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斯大林認為,社會發展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史,同時也是物質資料生產者本身勞動群眾的歷史。毛澤東強調: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一言以蔽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和歷史運動的主要推動者。這樣的群眾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最基本觀點,與一切鼓吹英雄創造歷史、否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作用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迥然不同。
劉少奇在七大上根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重要論述和我們黨的實踐經驗,把群眾觀點的內涵概括為四條,即: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1990年十三屆六中全會《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結合新的實踐特別是1989年政治風波的教訓,進而把群眾觀點的內涵概括為六條:一是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二是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三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四是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五是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六是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觀點。這與劉少奇的概括精神實質完全一致,顯現了黨在群眾觀問題上的一貫性和堅定性。《決定》在概括上述六個觀點後緊接著指出:“這些重要觀點,近幾年來,有的被搞亂了,有的在一些黨員幹部中淡漠了”,強調要“用這些觀點武裝全黨同志,劃清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界限”。可以說,二十三年後的今天,情況大體還是如此,劃清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界限仍是我們面臨的緊迫課題。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黨的群眾路線就是按這些觀點的要求、為踐行這些觀點而形成的,是完全建立在這些科學觀點基礎上的。黨的群眾路線來自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貫穿在黨的群眾路線之中。理論是行動的先導和指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必須首先弄懂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來一次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的再學習、再教育、再武裝,使群眾觀點從“被搞亂了”中返璞歸真,從被“淡漠了”中得到重建,以此為理論指導,正確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2013.07.16《求是》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唯物史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始终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把树牢群众观点作为第一政治要求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位的政治观点,它鲜明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真正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领导干部要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作为首要政治要求,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在实践中自觉坚持。
历史之鉴。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充分证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然垮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只有强化群众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才能忠实践行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兴党之要。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危险。保持和发展“最大政治优势”,防范和化解“最大危险”,是摆在每个党员、干部面前的严峻考验和重大任务。只有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才能坚持不懈地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事业之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面前,我们要乘势而上、趋利避害,必须切实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更加重视和依靠群众的力量。要增强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自觉性,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伟大事业上来。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