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理论讲座

摘要: 要敢于担当。敢于担当,既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群众感情。现在,一些党员干部遇到大事、难事、棘手事,特别是群体性事件,总是想方设法躲着走、绕道走,生怕“惹火烧身”,这是要不得的。领导干部要敢于到一线去 ...
文稿修改演播室


1、政党是社会阶级阶层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近代以来,政党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都是很光彩的,有的政党为了实现其领袖集团或部分成员的利益,曾经做了许多专横跋扈甚至卑鄙无耻的事情。但是,当人们参与争取自身利益的政治博弈的时候,又不得不认同和支持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那么,政党存在的理由及其出发点是什么?是单纯地为了影响或获得政权,还是要实现其所代表的群众利益?历史告诉人们,政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把群众的偏好变成公共政策的基本组织”([美]萨尔托里.政党与政党体制[M].剑桥大学出版社,1976(英文版):28.)。在现代社会博弈中,“民众需要政党把自己的愿望输入政府,而政党通过执掌国家权力实现民众的利益”(刘宗洪.执政党建设的新视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9.)。即或是宗教性质的政党和环保主义的绿党,也积极谋求对政府的某种影响甚或控制。显而易见,政党介于国家和公民之间,既是公民控制国家的政治工具,又是国家联系公民的重要桥梁。政党作用的充分发挥,一方面使广大公民参与社会选择的利益博弈有了正规渠道,通过提出体现自身利益的意愿与诉求,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使政治交易过程的讨价还价规范有序,充分体现自由、平等、公开等现代性特质,从而降低博弈过程的资源消耗和交易成本,提高广大公民交换效用的效率和效益。事实上,影响和掌控国家政权只是政党实现自身功能的运作平台,争取并实现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才是政党存在的核心价值和充分理由。由此可见,社会阶级阶层分化及其利益分野,使政党的产生成为可能;而阶级阶层的偏好差异和利益博弈,则使政党的产生成为现实,政党天然地是社会群体诉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认清肩负的神圣责任,自觉当好实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治工具。

 

2、执政党的权力来源于公民部分权利的让渡。在现代民主国家,执政党掌控的国家公权力,来源于公民通过选举或契约而让渡出来的部分权利,即公民把管理国家的部分权利委托给国家机关,代表他们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因此,由公民权利让渡生成的公权力,是政党施展抱负的最好舞台。由于政治认同的公民规模及其利益诉求的差异,在野党与执政党之间在工具属性上存在明显区别。在野党代表的只是其所联系的那部分公民的利益,得到的也只是这部分公民的支持,阶级性特征十分明显;执政党得到的不仅是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支持,而且得到社会多数公民的认同。所以,执政党在代表本阶级、阶层利益的同时,必须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彰显执政党广泛的人民性特征。党“十六大”所以把我们党定位为“两个先锋队”,根据也在于此。应当指出的是,当代各国执政党虽然都张扬自己的人民性,但真正具有广泛人民性本质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道理在于: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后一个被剥削阶级;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政党,必然同时也代表着其他劳动阶级的利益。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性,是最彻底、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深谙“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道理,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和地位观,既殚精竭虑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又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广泛监督,始终保持党的阶级品质和高尚美德。

3、利益代表与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核心功能。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通过汇集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利益而影响政府过程的深度。政党汇集诉求、影响政府的功能,可分为一般功能、主要功能和核心功能等层次,其中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应该是政党的核心功能。不可否认,任何政党的首要使命都是利益表达,即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所代表和联系的公民诉求,并将这些诉求准确地向政府表达出来,促使政府努力实现公民的利益诉求。然而,要使这种利益表达取得实效,真正对政府形成一种影响和压力,政党就必须对公民的利益诉求进行综合,提炼成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只有经过政党整合的利益诉求,才能对政府形成强大政治压力,对社会产生深刻政治影响。这意味着,“惟一一种能把多数统治的理想变成事实的组织就是政党”([美]萨尔托里.政党与政党体制[M].剑桥大学出版社,1976(英文版):28.)。对执政党来说,当然应该履行政治录用、政治动员等功能,但决定其执政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核心功能,无疑是公民利益的表达和整合,而其他功能则是这种功能的展开与延伸。通过利益综合与表达,“执政党一边联系群众,实现了阶级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一边联系政府,实现了民众对政府的控制”(刘宗洪.执政党建设的新视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9.)。充分发挥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对执政党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这是因为,执政党要取得多数公民的持续认同与支持,就必须把他们的利益诉求纳入自己的政治纲领,并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政策、发展目标和公共秩序,积极创造条件使之得以实现。如果不是这样,多数公民不但必然向其他政党聚集,而且还会对执政党形成强大政治压力,甚至可能危及执政党的地位与存亡。鉴于此,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人民过上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综上所述,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我们党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功能,既是从源头上化解复杂社会矛盾的最好路径,也是有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前提。这对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效积累执政的合法性资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准,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际利益。

 

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路径选择

 

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来说,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质,就是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政治引领、权益维护、素质提升和力量凝聚,使党的理论和意图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凝聚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应当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更新,群众工作的主体、客体、内容、途径等都发生了变化,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探索和创建新的实践路径和工作方法,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更实的实际利益。基于当前社会状况和干部队伍实际,党员干部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应该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1、提高做到群众工作的能力。按照一般理解,能力是主体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主体的活动效率,使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过程中,能力总是与主体完成任务的一定活动相联系的。离开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应当看到,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发展方式转变时期,由于我们服务的对象身份多变、利益多元、诉求多样,服务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服务的目的是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密切关系、增强团结,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做到群众工作的能力必然是一个由相应知识、理念、经验、技巧和途径等构成的要素系统。其中,强烈的宗旨意识、渊博的科学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娴熟的沟通方法、良好的公仆形象,应该是其核心要素和特定内容,是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因此,我们应该在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基础上,把握群众工作的意义、特点和规律,以高度的负责精神、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有效的运行载体,不断提升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一要提高联系群众能力。党员干部应该拓宽走进群众的多种途径,真正深入到群众生产生活过程,掌握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动向、生活状况,洞悉他们对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的需求。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各种本领,学会与群众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能在交流过程中听到真话、摸到实情,了解他们对党委和政府工作的建议,并作为决策和处理问题的重要依据,及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总理。二要提高动员群众能力。真心实意地与群众交朋友,交真心实意的大众朋友,不断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拥护与支持,善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掌握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方式方法,能有效整合和凝聚群众力量,充分发挥不同群众群体的优势,围绕改革和发展遇到的难题合力攻坚,努力实现各个阶段和各项工作的奋斗目标。三要提高服务群众能力。更多地掌握服务群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能结合履行职责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公仆情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力戒功利思想和形式,尽心竭力地为群众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工作从群众利益着想,做事从群众利益出发,积极帮助服务对象排忧解难,让改革和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四要提高协调关系能力。注意经常与群众沟通交流,有效解决干群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化解群众的不满情绪。善于发现群众的偏好分歧,有效解决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增强不同群众群体之间的团结。及时发现各种倾向性的苗头问题,有效处置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隐患,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2、充分整合和反映群众诉求。应立足于发挥执政党的核心功能,通过当面沟通、接待信访、民意机构、分析舆情等途径掌握群众利益的新变化,及时把他们的诉求汇集并整合起来,转化为党的政策主张和政府工作内容。党组织要调适自身功能,改进民意整合方式,把重点放在对群众诉求的分析、提取和整合上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要原汁原味地归纳。对各方面群众利益诉求的梳理,应该坚持“尊重原意”原则,不能随意加以“修正”或“升华”,避免群众利益“被代表”、“被作主”等问题。对重复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应该注意记载重复的频次,据以掌握某些诉求的倾向性和关注度。对少数人提出的意见和要求,也同样要给予足够重视和吸纳,不能因为提及的人数少而置之不理,保证汇集群众诉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要提取最大公约数。归纳群众利益诉求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提取“最大公约数”的过程,提取民意的含量和密度越大,整合的成效也就越明显,群众认同度也会越高。所以,要在广泛汇集群众利益诉求基础上,精心归纳提炼各方面的意愿和要求,防止以领导人的好恶为标准整合群众利益诉求。当然,对少数群众提出的真知灼见,不仅不能轻率地舍弃,而且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从而增强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三要注意层次和几率。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利益诉求,应该根据轻重缓急以及实现的可能性等约束条件,区分为当前和长远、多数和少数、急迫和可缓等类型,并根据实现的可能性逐渐纳入实施规划。对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抓紧纳入工作安排,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对受条件限制当下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视情况提出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加以解决。对暂时没有条件全部解决的问题,可分期分批予以解决,避免形成多种民意沉积叠加的负面效应。

 

3、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权益。在我们这个发展中大国,要很好地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难免遇到多方面的困难和约束,有些甚至可能属于世所罕见。党组织应该创造转化民意的各种条件,多渠道反映和表达民众的意愿与要求,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制度和政策的供给者,党组织要把人民群众的权益诉求,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方针政策、制度安排、立法建议和工作部署,成为党委和政府必须落实的政策措施。短期的和当下能办到的事项,要列入近期任务安排和重点工作内容,并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落实。创造一定条件才能办到的事项,应该纳入党委和政府中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创造条件使之变为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人大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民意机关,应该把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作为立法和决议的重要任务,有效转化为“一府两院”工作的重要内容,代表人民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政府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行政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基础上,及时转化为发展规划、政策措施或工作安排,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切实利益。公民社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多方面获得的群众诉求汇集成工作意见建议,通过有效渠道向党委和政府提出来,便于适时转化为党政机关的政策安排或工作部署。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敢于担当的意识和勇气,有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决心,对制约地方和部门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要敢于和善于寻求突破,创造条件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即便可能危及到自身的现实利益,也要肯于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放弃一切,用忘我的精神和行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

 

4、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规范。在公民利益日趋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并非易事。这不仅因为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过相当长时间和努力才能达成,而且因为整合和协调多元的人民利益非常困难,甚至同样需要相当长时间和努力才能做到。因此,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有效实现,就需要相应制度机制的规范和约束。一要保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党员干部要摒弃追逐名利的政绩观,树立“新官要理旧账”意识,保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避免“人走政息”现象发生。经验表明,政策失去连续性,发展必然“翻烧饼”。对于符合民众长远利益的政策措施,继任的领导干部要“萧规曹随”并推进落实,绝不能“推倒重来”或“另起炉灶”,防止伤害广大群众的利益和感情。二要规范领导行为和工作作风。按照中央要求和各地各部门实际,制定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制度,引导党政干部把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勤奋工作,认真按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履行职责,抓好各方面工作的有效落实。特别要规范党员干部的权力行为,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法规的“笼子”里,守住党性、道德和法纪底线,既不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也不多占改革发展红利,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三要健全联系群众的规章制度。建立党员干部重点包扶、蹲点调研、深入基层等制度,带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民情恳谈,撰写民情日记,听取群众意见,帮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建立重大事项决策的调查研究、民主协商、听证公示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参与度,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建立联系群众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做群众工作的情况,作为评选先优、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视考核结果决定干部的优劣和任用。

本文是全国党建研究会2013年重点调研课题:《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研究》的部分成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3-25 20:00
  • 4
    粉丝
  • 1961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