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理论讲座

摘要: 要敢于担当。敢于担当,既是一种政治责任,也是一种群众感情。现在,一些党员干部遇到大事、难事、棘手事,特别是群体性事件,总是想方设法躲着走、绕道走,生怕“惹火烧身”,这是要不得的。领导干部要敢于到一线去 ...
文稿修改演播室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内容提要] 

 确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

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广泛凝聚人民共识和民族力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都有重大而深远意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质是浓缩了的剩余价值理论和

唯物史观,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变迁的客观规律,确证并倡扬了人民

群众的历史作用。我们党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必须充分发

挥自身的核心功能;党员干部必须进一步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准,探索和

创建新的实践路径和工作方法,积极而又深入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不断为人

民群众谋取更多实际利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群众观点  科学内涵  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站在历史和战略高度,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依靠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自觉运用,是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新贡献、新发展。确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广泛凝聚人民共识和民族力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有重大而深远意义。那么,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怎样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如何选择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有效路径?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和建议。

 

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对历史是由谁创造的这个问题,中外历史上始终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精英和领袖人物精心设计创造的,是先验“观念”或“绝对真理”外化的结果;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运动规律,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他的逝世对于历史科学和无产阶级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从文献上看,唯物史观较之剩余价值理论问世要早一些,但只有当剩余价值理论创立之后,唯物史观才得以成为真正科学的历史理论。那么,马克思这“两大发现”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既是人的本质规定和存在根基,也决定了人类社会存在的全部内容,“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人类劳动史又经历了从“自由自觉的劳动”、“异化劳动”到“劳动复归”的复杂过程。这就充分肯定并彰显了劳动以及劳动者,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根本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社会劳动是财富和文化的源泉。他指出:“资本在生产过程结束时得到的剩余价值,用交换价值的一般概念来表示就是: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或者就,包含在产品中的劳动量)多于在生产过程中预付的原有资本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这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假定商品按照它的价值caiyes)物化在劳动价格(工资)上的劳动时间少于在生产过程中补偿它的活劳动时间。在资本方面表现为剩余价值的东西,在工人方面就表现为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无非是工人提供的劳动量超过他在自己工资中作为他的劳动能力的价值得到物化劳动量而形成的余额”(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7.)。恩格斯也说,“给资本家做事的工人,不仅再生产着他那由资本家付酬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且除此之外还生产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起先被这个资本家所占有,然后按一定的经济规律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进行分配,构成地租、利润、资本积累的基础,总之,即非劳动阶级所消费或积累的一切财富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8.)。为了使剩余价值理论更有说服力,马克思系统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态,深入探索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流通过程,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与分配的运动轨迹。马克思认为:“工资不是工人在他所生产的商品中占有的一份。工资是原有商品中由资本家用以购买一定量的生产劳动的那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54.)。工资实质是劳动这个商品的价格,是雇佣劳动的动因和纽带;但资本家用来购买工人劳动的货币,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只不过是他创造的全部价值的一部分。马克思指出:“资本就是积累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2.),构成资本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的原料,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生产关系中积累起来的劳动产品。因此,资本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自己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4.)。马克思强调:利润是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再转化为资本而继续使劳动异化的那部分价值,所以是异化劳动的实质性表现。“不管资本家阶级……相互之间分配生产所得的纯收入的比率如何,这个纯收入的总额归根到底只是活劳动加到全部积累起来的劳动上去的那个数额。所以,这个总额是按劳动增殖资本的比率,即按利润比工资增加的比率增长的”(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1.)。与此同时,马克思还深入研究了剩余价值与生产、价值的关系,以及剩余价值与利润、地租的关系,深入分析了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产业资本、地租等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最终确证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财富。简言之,人类历史就是社会财富和文化的发展史,而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两大发现”既是历史观实现根本性革命的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基石,通过对“两大发现”的系统阐述,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有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2--83.)。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复杂的政权更迭和历史演进,大都没能超越这个规律,都是由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的,只是在具体诱因、时段和形式上或有不同而已。通常,社会发展可分为量变和质变两个时期。人民群众在社会量变时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上,反映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在社会质变时期,人民群众的作用则表现在推动新旧国家政权的更替中,反映为促进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迁。因于剥削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虽然它们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也搞一些体制变革,但让其自己推翻社会根本制度则是很难想象的;而作为新生产力的主体和代表者,人民群众有愿望、有力量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政党和领袖对这种变革当然有重要指导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依赖人民群众的觉悟和力量,才能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唯物史观确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没有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推动,任何新社会秩序的创建都是不可思议的。

 

3、人民群众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主体。在全体人民已经成为国家主人的情况下,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体还是不是人民群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最基层,向往富庶、追求幸福是他们世代不息的梦想。这种梦想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纵观世界发展史,革命和改革时期是如此,建设和发展时期也是如此。邓小平曾经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除此之外,我国的企业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政府制度创新、党的建设创新、基层自治制度创建等,也都是基层群众探索成功后,由中央逐步推开的。这足以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也是制度创新的实践主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国人民的基本共识所在,追求幸福是任何一个理智健全的人都不会放弃的目标。因此,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很显然,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劳动和创造,集中群众智慧和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获得不竭动力。

分析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实质是浓缩了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变迁的客观规律,确证并倡扬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回归经典,重新研读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著作,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群众观,准确把握“人民主体地位”的丰富内涵,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党是人民群众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

 

为什么我们党特别强调自己的人民性,人民主体地位与党的领导是什么关系?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人们时常提到的敏感问题。要有说服力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追溯世界政党发展的历史进程,系统地进行分析和叙述。因于社会发展置就的条件和环境,世界近现代民主实质都是代议制民主。这种民主形式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各国的历史传统和国民素质,更重要的是它能降低民主选择过程的交易成本,提高民主决策的效率与质量。特别是在分散经济和科层政治的体制架构中,它更具有整合偏好、反映诉求、规范竞争、促进博弈等重要功用。那么,代议制民主是通过什么主体运行起来的?实践表明,使这种民主运转起来的是政党,政党是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公共选择的博弈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有效政治工具。这意味着,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委托的负责公仆,必须充分认识和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12345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3-25 20:00
  • 4
    粉丝
  • 1796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