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诗经》中的成语158例

摘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宝库。研读《诗经》不难发现,今天流行于世的不少成语,就源出于这部经典。一种是直接从《诗经》中引用来的,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 ...
文稿修改演播室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宝库。
   研读《诗经》不难发现,今天流行于世的不少成语,就源出于这部经典。
   一种是直接从《诗经》中引用来的,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出自《王风·采葛》。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想像他所怀念的人在采葛、采萧、采艾。诗分三章,其中一章写道:“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现在被用来形容思念之殷切,极为生动。在引用时,又常常作“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兄弟阋于墙”这句成语则出自《小雅·常棣》,诗中写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意思说,兄弟在家里相争,但对外侮却能同心抵抗,远比一般朋友要好。后来就取“兄弟阋于墙”来形容兄弟不和。其他直接出自《诗经》的成语还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溥天之下,奠非王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巧舌如簧”、“投畀豺虎”等等。
   除了直接按照《诗经》原文流传下来成为成语的之外,还有根据《诗经》的诗句经过一定的简化而成为成语的。
   如《豳风·伐柯》中有这样的诗句:“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用伐柯需用斧子来比喻娶妻需有媒灼,后来就用前者借代后者,简化成为“作伐为媒”。再如古代称生了男孩叫弄璋之喜,生了女孩称弄瓦之喜,其出典也自《诗经》。《斯干》一诗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璋乃玉器,瓦是陶器,指纺锤《斯干》是一首周王建筑宫室落成时的祝颂歌辞,上引两节是祝生贵男贤女的。意思是生下男孩给他玩一块玉璋,以示将来作君子;生下女孩给她玩纺线用的陶锤,以示将来温顺无邪,善于料理内务。后来就把祝贺别人生了男孩叫弄璋,生了女孩叫弄瓦。以《诗经》的诗句加以缩写而成为成语的例子很多,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莪》)父母劬劳;“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抑》)投桃报李;“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抑》)耳提面命;“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旻》)暴虎冯河;“谓天盖高,不敢不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正月》)天高地厚,跼天蹐地;“维鹊有巢,维鸠居之”(《鹊巢》)鹊巢鸠占,等等。
   还有一种是语出自《诗经》但经过辗转流传,含意已有所变化。比如在《周南·桃夭》中有这样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归”是出嫁的意思,原来是以春天桃花盛开时浓艳的气氛,比喻姑娘出嫁时的喜悦之情。后来却取“桃”与“逃”谐音这一点,“桃之夭夭”遂演变为形容逃走的成语“逃之夭夭”了。
   《烝民》中有“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之句,原来是尹吉甫赞美樊侯仲山甫既明白又智慧,以保全他的美名,后世形成“明哲保身”的成语,意思转为贬义,指某些人为了保全自己而苟且生活的现象。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形象、譬喻的意义,它用语凝练,言简意骇,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表现力,在修辞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诗经》中那么多诗句流传至今成为成语,足见《诗经》在语言方面的巨大魅力。

   【一日三秋】 形容思念的殷切。
   语出《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
 
   【一倡一和】 ①《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谓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
   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倡,亦作“唱”。②谓鸣声相呼应。

   【不稂不莠】 《诗·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朱熹集传:“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本谓田中没有野草。后以喻不成材或没出息。

   【不愧屋漏】 《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后转谓心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

   【丹凤朝阳】 《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明朱善《诗解颐》卷三:“凤皇者,贤才之喻;高冈者,朝廷之喻;梧桐者,贤君之喻;朝阳者,明时之喻也。”后以“丹凤朝阳”喻贤才逢明时。

   【人亡邦瘁】 《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毛传:“殄,尽;瘁,病也。”
   郑玄笺:“贤人皆言奔亡,则天下邦国,将尽困穷。”后因以“人亡邦瘁”谓贤者不在位,国家因而衰败。

   【令原之戚】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毛传:“脊令,雝渠也。”
   郑玄笺:“雝渠,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於急难。”
   后因以“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

   【他山之石】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郑玄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
   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作舍道边】 《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毛传:“溃,遂也。”郑玄笺:“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後汉书·曹褒传》:“谚言:‘作舍道边,三年不成。’”后因以“作舍道边”比喻众谋难成。

   【倦尾赤色】 喻困苦之极。语本《诗·周南·汝坟》:“鲂鱼赪尾。”
   朱熹集传:“赪,赤也。鱼劳则尾赤。鲂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

   【前跋後疐】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疐其尾,进退有难。”后以“前跋後疐”喻进退两难。

   【元戎启行】 谓大军出发。语本《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

   【兄弟阋墙】 《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郑玄笺:“兄弟虽内阋而外御侮也。”阋,争吵。比喻内部纷争。

   【出谷迁乔】 从低处移到高处。《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宋王之道《青玉案·有怀轩车山旧隐》词:“黄鸝休叹青春暮,出谷迁乔旧家句,天意从人还许诉。”
   本指鸟出自深谷,移居高木,后以“乔迁”为祝贺别人迁居之词。

   【出幽迁乔】 语出《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后以“出幽迁乔”比喻人的境遇好转或职位升迁。

   【切磋琢磨】 亦作“切瑳琢磨”。①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②比喻道德学问方面互相研讨勉励。
   语本《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别有肺肠】 语出《诗·大雅·桑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
    郑玄笺:“自有肺肠,行其心中之所欲。”后因以“别有肺肠”谓另有打算或企图。

   【左宜右有】 《诗·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后因以“左宜右有”形容才德兼备,则无所不宜,无所不有。亦作“左宜右宜”。

   【天作之合】 《诗·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毛传:“合,配也。”
   本谓文王娶大姒为上天所赐。因用作称颂婚姻美满之词。

   【天保九如】 《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连用九“如”字,祝颂福寿绵长。
   后遂以“天保九如”为祝寿颂词。

   【天高地厚】 ①《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
   后多以“天高地厚”比喻事物的复杂和艰巨。②形容恩情极为深厚。

   【夭桃襛李】 亦作“夭桃穠李”。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
   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桃之夭夭】 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后以喻事物的繁荣兴盛。
   ②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吐刚茹柔】 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怕强欺弱。

12345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3-24 20:57
  • 4
    粉丝
  • 1011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