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中国文化义工在文学群讲授古体诗词的写作方法

摘要: 第十五讲:格律诗词写作中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的运用比较以及一些文学创作中常要经历的过程文/黑豹忠诚 大家好,这一讲为大家讲解关于平水韵和新韵之间的区别和利弊,因为最近,看到很多朋友留言,讲到这个问题。首先 ...
文稿修改演播室

第十五讲:格律诗词写作中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的运用比较以及一些文学创作中常要经历的过程

文/黑豹忠诚

    大家好,这一讲为大家讲解关于平水韵和新韵之间的区别和利弊,因为最近,看到很多朋友留言,讲到这个问题。首先我声明,不管是平水韵还是新韵,都是人们在实际的诗词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而且,各有千秋。并不想要求大家按照我的写作习惯去写作,那是强人所难的事情。其次,按照我的理念,不管你使用哪一种,只要是不混用就是符合规矩的。我提倡用平水韵写作,这并不是我排斥新韵的写作,只要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然后再标题处标明,就会减少很多误会。王力教授在《诗词格律》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有关的文字。

韵是诗词格律的最基本要素,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一首诗有没有韵,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得出来,但是,真正把它弄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大家去更加深入的了解,如果你不了解韵律的概念,那么,你想写作格律诗词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韵是什么,这一点我在前面的讲座中已经和大家说的很清楚,也跟大家说过,学习韵律要从辨四声开始。再跟大家说一个顺口溜:

四声辨,韵律明,

平上入去要分清,

学会四声再看韵,

平水古韵最实用。

这本身是最基础的内容,这里不再详解。下面主要给大家讲一下新韵和平水韵的特点,再把我提倡用平水韵的理由和大家说一下,可以说,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也是我在学习和写作格律诗方面的一点体会,可能有很多谬误之处,望大家斧正。

一、平水韵和新韵的概念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北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但《切韵》、《广韵》的分韵都过于琐细,到唐朝有了“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中华新韵是根据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所提出的目标,“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组织学者、专家并征求部分诗词爱好者的建议编的韵书”。发表于2010年,也可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它在韵部的划分上只分平仄,不辨入声,在多音字归属上,音随意定,韵依音归。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

说过了他们的概念,我想大家会看出来一些端倪。施行的时间短,目前的新14韵和新18韵都是新旧韵混搭的,过渡时期的产物,不标准,只是在大陆才会得到承认,在实际运用中要表明使用的是新韵,别的就不再说了,我们可以自己分析一下就应该知道为什么要用平水韵写作了。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我们的国家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老祖宗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经典,就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被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改得乱七八糟的。要是大家以后不知道平水韵是什么东西了,那么,唐诗宋词没有一首是合乎规矩的诗词了。我想,这也是在误导我们的孩子们,虽然你并不反对使用古韵,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们都接受了新韵写作和阅读古体诗词,他们会对唐诗宋词产生疑惑的,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不能不说你们的目的是为了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扼杀,你们所推崇的新韵写作格律诗词也是在误人子弟。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a】,

村庄儿女各当家【jia】。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a】。

麻、家、瓜的韵母分别是a、ia、ua。它们的韵母不同,但是,在平水韵中他们却属于同一韵部,押韵同样是和谐。按照新韵的格律说法,你会发现它是出韵的。像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难道,那些古人所写的格律诗词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格律诗就不需要规矩约束了吗?我想不是,因为,那些毕竟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试问:如果是糟粕怎会流传至今?这也是我写作格律诗词运用古韵的最基本理由。希望有疑问的朋友看一下我的这些文字,我想,你的疑问也会迎刃而解。

二、诗词歌赋的创作群体应该肩负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作为一个古体诗词的爱好者,从我们自身的成长角度来说,对于古韵的热爱,是从很小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学说话时候开始的。在我们姗姗学步、呀呀学语的时候,试问,哪一个做父母的不是给孩子背上一段唐诗宋词,也可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唐诗宋词潜移默化的被我们的父母灌输给我们,这本身并不属于刻意而为,但是,在我们的骨子里却深深地打下了这些美丽诗句的烙印。现在,我们可以随便从人群中拉出一位,请他给我们背诵一首他熟悉的唐诗,我想,每个人都会如数家珍的背出几首来。这说明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国度,古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它随时存在于我们的身前左右。


12下一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3-24 20:37
  • 4
    粉丝
  • 580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