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学者需要具备的能力

摘要: 在具备了必要基础的前提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还必须具备必要的研究能力。这主要包括:  第一,具有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学术创造就是谈别人之未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在具备了必要基础的前提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还必须具备必要的研究能力。这主要包括:
  第一,具有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学术创造就是谈别人之未所谈,论别人之未所论,而且需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创造力离不开想象力。人们有时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者是固守于某种理论,或者是固守于某种议题,或者是固守于某种方法。
  不少学者长期从事某项专门的研究领域。长时以往,学者对于自身的研究风格往往是习以为惯。相应地,学者的观念、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就相对容易陷入某种路径依赖的状况,亦即思维定势。一旦如此,自己的研究有时就容易陷入某种片面或某种死结的境地,亦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就会明显降低自己发现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这种思维定势必然会严重妨碍着思想的活力,进而妨碍着学术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创造活动就是要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突破观念上种种条条框框的无形禁锢,形成新的观念或观点。而对思维定势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想象力。
  对于走出思维定势来说,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借助于想象力,人们容易跳出思维定势的限制。通过对自己头脑某种暂时的“清零”,研究者可以摆脱本能化惯性思维的局限;通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思考,研究者可以丰富对原有问题的认识;通过逆向性思维,研究者能够进行深刻的反思;通过多种多样的联想活动甚至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研究者往往能够寻找到新的思想支点。而不断变换角度或变换方法去考虑问题,原来的问题可能就不成问题了,认识上就会有所突破。比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社会主要群体的观念更新和进步有着比较大的难度,因而对目前中国社会现代理念的进步有些担忧。但是,我们如果换个角度看,将代际的因素如“80后”“90后”群体考虑进去,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逐渐走入社会并愈益成为社会主要群体的成员,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根深蒂固的。这样看来,前述担忧有些多余。总之,想象力有助于研究者跳出思维定势,有助于研究者拓展自己的思想空间,进而形成带有创造性的、新的理论假设和研究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者的想象活动并非可以凭空进行,而是必须基于一定的知识储备,基于现实的世界。
  第二,具有坐标定位能力。
  学者应当具有一种历史坐标感和现实方位感,而且这种坐标定位的意识应当达到一种本能化的地步。在研究问题时,学者应当具有一种历史意识。基于历史意识,便容易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问题处在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哪个坐标点上,问题的下一步趋势是什么。基于历史意识,还有助于形成现实定位能力,弄清这个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当中究竟处在哪个方位点上。当纵横两个维度的坐标点确定后,基于历史意识,还需要厘清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前后左右状况,弄清多种相关观点。
  具有坐标定位的能力,对于学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益处之一:它可以使研究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能够“居高临下”地把控问题的研究,而不是被动地让问题牵着自己走。益处之二:有助于研究者找到问题的价值、症结及突破口所在,并且能够清醒看到,这一问题的解决,会产生哪些连带性的影响。益处之三:有助于使研究者对于问题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坐标定位式的解释,不仅容易说服自己,也容易说服别人。
  第三,具有感悟能力。
  社会科学发展到现在,作为社会科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相对来说已经大致成型。学者固然离不开研究方法。但是,方法需要学者去使用。如何才能有效地使用研究方法?这里,是否具有一定的感悟力便成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学者经常使用两类方法,即:理论研究方法和经验研究方法。在具体运用这两类研究方法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一些学者会侧重其中的某类方法,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过度地依赖某类研究方法甚至将之予以神话化,而排斥其他研究方法,将之视为唯一正确的研究方法,则无法达到准确、合理把握问题的目的。比如,抽象思辨方法有着宏观把握、认识问题的优势,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如果单纯依靠思辨的方法,有时在解释一些中观层面的问题尤其是微观层面的问题时,难免会出现不知所云或是摇摆度过大的弊端。又如,实证量化的方法有着诸如客观以及在不少领域可以验证的优势,但有些问题如文化、心理领域当中的一些问题,是无法运用实证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正是由于这两类研究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所以,当我们在观察一些学者过度看重某类研究方法,并使用某类方法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时,有时会感觉虽然这些解释似乎没有错,但总觉得这种做法有些隔膜,不大“靠谱”,不大“着调”,对问题的认识似乎“不到位”,难以让人信服。矫正类似不足的办法很多,比如,在一些领域同时使用理论和经验的研究方法,再就是,强调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所强调的是一种基于一定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基础之上的“贯通能力”,即:整体上的判断能力。基于感悟能力所形成的对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不仅在理性逻辑层面和实证数字层面上都能够说得通,而且能够同时符合人们的感觉,也就是人们要在感觉上觉得“靠谱”。感觉能力虽然在外观上表现为某种直觉力,但是,感悟能力不是平白无故的直觉,而是在基于一定理论分析和一定经验数据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学术研究的“直觉”和“灵感”。感悟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学者既可以侧重理论研究或经验研究的方法,同时又可以避免由于过度依赖某种类型研究方法所造成的某些局限和障碍。
  第四,具有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是每一个学者与时俱进、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必需。每一位学者自身肯定都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学者不断进行自身的反思。
  对于一些学者来说,常常会存在着这样一种局限,即:过度自我欣赏的心结。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众多,研究板块更是纷繁多样,其中还会包括大量的“冷门”“偏门”领域。有些学者由于长期关注于某个特定的专业领域,对之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因而对于这个领域容易产生程度不同的情感和偏爱。这样一来,有的学者难免不够充分了解别的领域别的学者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也很难形成对别的研究领域的情感。另外,客观看,有的领域的研究者可能很少,只有几个人。于是在某个研究者并不多的领域当中,有时一个人很容易成为这个领域当中的领先者,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欣赏的心理,进而容易志得意满。这些,不仅是催生自我欣赏现象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文人相轻”现象的重要根源。过度自我欣赏的心结,会严重妨碍学者的视野,削弱自身发展的动力,因而需要通过不断的反思予以克服。
  显然,学者应当通过经常性的反思,清醒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予以克服。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么,在社会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学者的自身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难以摆脱固步自封的桎梏。
  (作者系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4-3-10 18:08
  • 4
    粉丝
  • 323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