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虫西麦:
作为领导,要好好地观察你的部下。作为部下,即使你在谈话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但是到了底下,你还是要执行,最好是发扬光大领导的思想。这样你才能被领导认同和看重。对于下属来说,违不违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足以发
小风飕飕地:
贾老,如何培养善于提问的头脑呢?“违”很多时候并不是真违,而是试探!何为问得巧,何为问得笨呢?像我这样问些不好回答的问题,算是问得巧还是问得笨呢?怎样算是发得巧,如何发算发得准?学以致用,要用就要找到抓手,我想要了解的正是正是这个抓手是什么!可否举例说明,什么时机发,算发的巧呢?
小小的确幸!:
那领导喜欢那样的下属呢?
贾陆英:
孔夫子有一个著名典故,入太庙每事问。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
湖北/love右岸:
嗯,足以发要有底气,要有实践的经验,而不是拍着脑筋,坐在家中乱发。做工作不是搞科研,有些必须实事求是。要发得巧,发得准,发得有效果
海蓝:
包拯违,流芳百世。这个情节引发了不少做人,治学,处事的讨论
睡虫西麦:
违而不足以发,打入冷宫。违而足以发,英明领导最看重。不违而足以发,执行力如此之强,当然可担当首席执行官了。要看领导了。领导是夫子,怎么问,夫子都不会为难你。
铂金1984:
所以,还是要注意,“对象、情景”等写文章的基本要素。
贾陆英:
足以发要分场合——我赞同这个观点。孔子讲的是教学。为政,也要分场合。要发得巧,发得准,发得有效果——赞同。发得巧,要看时机;发得准,要善于思考。
我本善良:
一个单位的领导轻易不要足以发,一个单位的职工更不要轻易足以发,以免话多有失,引火烧身。天时地利人和
睡虫西麦:
特级教师在上面上课时,说有不同意见请现场交流。哇哦,特级教师额,好不容易可以对话,我问了句,中国这么推崇西洋音乐,小学就欣赏那么多外国乐曲,请问,外国的孩子也在学习中国音乐吗?他们是什么时候接触中国的《二泉映月》《小放牛》呢?结果呢?还是一个特级教师,说有什么不同意见吗?我又举手了。结果把老师的交流流程给打断了。可是我一点都没跑题啊。所以,绝对不是违不违的问题,绝对是领导专家师者的个人问题。问,得看领导啊。那就不要假惺惺地问,有什么要问的吗,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一个认真的学生,当然是你要我问,我才问的。夫子在发问的时候,是希望有学生能“违”,但是现在很多领导之类的在发问的时候其实是不希望有“违”的。我醒悟得太迟了,我以为他们都是真的不耻下问,或真的会诲人不倦。同样的问,在这个领导前是巧,在那个领导前是笨。所以还要因人而“违” 。那个音乐特级教师就是这么回答我的。然后我写了长长的一篇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思考发给他,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