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文化批评,能够净化文化生态 解放周末:回到“批评”这两个字的初源,字义本身是否就意味着批评应有的态度与精神? 钱文忠:从汉语的使用习惯上讲,“批评”起码包括两个部分,“批”和“评”。“批”绝对不是大批判的“批”,而首先是应该,也必须是一种努力使自己冷静理性的“批注”之“批”。也就是说,认真地、设身处地地、同情换位地解读被批评的意见,不要歪曲,不要夸大,再“注”出自己的意见。这是中国传统中的一种读书方法,也是获取知识,表达自己或同意、或反对的意见的模式。至于“评”,我们尤其需要注意到言字旁边的“平”。语词、语气、态度应该努力平和,尤其应该避免为了惊人视听而故意走极端,施酷评。但是,也不必惧前怕后,缩头缩脑,可以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锋芒。总之,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批评的生命正是朝向公正、公平、平和的努力过程。 解放周末:那么,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上,文化批评的历史面貌是怎样的? 钱文忠: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本来就不缺乏有批评的传统。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乃至后来的许许多多大学者、大思想家,哪一个不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大批评家呢?他们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依然屹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地平线上,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批评意见和学说吗?那是有永恒的价值的。 解放周末:百家争鸣,概括了一个批评的昌盛,也见证了一个文化的昌盛。 钱文忠:文化批评是文化生长的一种基本养料,这是肯定的。如果我们把文化比喻成一棵树的话,它生长最健康的时候,就是它的养料最充足的时候,也是批评最开放、最活跃的时候。 历史上文化的昌盛也总是伴随着批评的活跃。文化兴盛的时候,我们说言路是畅通的,这就是批评比较健康的一种情况。我们把魏征进谏看成一个政治现象,实际上他也是个建设性批评的文化现象。 解放周末:而今天,网络让更多的人拥有了更便捷的“言路”。博客、网络评论等,可能成为一种民间史记,也或者是网络垃圾。匿名性造成的网络“勇气”,有时会让批评超越尺度。 钱文忠:这有好的一面,就是使得人人都意识到自己的批评权利。这是一个可贵的现象。但是这个现象可贵,并不等于这个现象里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个情况会慢慢变化,在这一点上我抱有一种非常谨慎的乐观。但我们不能太急,需要一种非常善意的耐心。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折损批评意识,这是来之不易的,是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 解放周末:有些发展,需要过滤了急功近利后的时间等待。 钱文忠:健康的文化批评,能够净化文化生态,有利文化发展,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而今天,批评有了一个更宽容的空间,批评者不能辜负这个空间,要主动维护这个空间,而不是“随地吐痰”。今天,文化批评的健康发展,需要批评者抵制人情的诱惑、商业的诱惑,避免批评的工具化,慢慢抵达一个不功利的、纯粹的批评的概念。在我看来,这就是增加一个向度,增加一个空间,在人类的思想宝库里多添一缕思想。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