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永远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摘要: 今天和大家谈的是自己对人生的一些感悟,并不是说我已做到了这些。讲这些感悟,是希望大家都主动地、自觉地、始终不懈地、始终不渝地、始终如一地追求积极向上的品质,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历史有所贡献的人。
文稿修改演播室


七要耐得住辱。辱,即侮辱。耐得住辱就是要坦然面对他人的侮辱。韩信受胯下之辱而不愠,后封侯拜将,至今传为美谈。胯下之辱,对一个人来说,是很大的侮辱,但韩信承受了,淡然面对了,结果成功了。19996月,曼德拉去职,2000年,其电脑屏幕上的头像,在开启电脑之后,会慢慢变成一只大猩猩。对此侮辱,曼德拉十分平静,他说,“我的尊严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几天后,他在参加南非地方选举投票时,投票站工作人员例行公事地将其身份证上的照片与他本人对照,曼德拉笑笑说:“你看我像大猩猩吗?”逗得在场的人笑得合不拢嘴。又不久,在南非东部农村地区一所新建学校的落成典礼上,曼德拉不无幽默地对孩子们说:“看到你们有这样好的学校,连大猩猩都十分高兴。”话音刚落,数百名孩子笑得前仰后合,曼德拉也会心地笑了。面对种族歧视的侮辱,曼德拉这种幽默的处理方式,确实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风度,值得我们学习。而现实中不少人一受到别人的侮辱,便条件反射般与人分高下、论输赢。其实,冲动带来的只是恶果。面对侮辱,如果冷静而淡然,克制而思索,不是更加有益吗?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的例子。作为一个有志才俊,腐刑对司马迁而言,不仅是在残酷地摧残他的人体和精神,而且更大的打击来自人格的侮辱。司马迁一开始也悲痛欲绝,但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毅然选择了腐刑。司马迁没有怨恨,没有害怕,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司马迁能够将侮辱当作前进的动力,才有了史学巨著《史记》的诞生。因此,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应对污言秽语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其置之不理,就好像人永远不要和猪摔跤一样,双方只会搞得一身泥,而这正是猪喜欢的结果。

八要耐得住谮。“谮”,诬陷、中伤也。耐得住谮,就是要经得起恶意诬陷、中伤。置身人世,偶尔间难免会受两记莫名其妙的闷棍。这时,对人而言,不是闷棍的轻重,而是对遭闷棍之袭后的反应,这是一门你我都需要认真琢磨的学问。 有一个故事,说佛陀在路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好长的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佛陀转身对那人说:“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是属于谁的?”那人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佛陀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漫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那人摸摸鼻子走了。佛陀告诉我们,只要心灵健康,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我们。明代人屠隆在《婆罗馆清言》中说过一段,意思是: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找到真理,纵然历经千难万险,也不要后退。奋斗的过程中,要用坚强的意志来支撑自己,忍受一切可能遇到的屈辱,包括被诬陷、遭中伤,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成功!造谣、诬陷、羞辱、中伤不但损害不了你的人格的完整,还会使人们真正了解你人格的伟大。重要的是,在遭受诬陷、中伤时,把这一切抛诸脑后,得一分清爽的心情。有些人对那些无中生有的诬蔑表现得异常激愤,反唇相讥甚至大打出手,其实那都是没有必要的。如果换一种角度来看,那些遭人诋毁的人反倒应觉得庆幸,因为正是你的极具重要性,别人才会去关注,去议论,甚至于诬蔑、中伤。

这样说,是不是有点阿Q精神?不是,坦然面对诬陷、中伤或理性直面诬陷、中伤与阿Q式的精神不可同日而语。例如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鲁迅是在同一时代受污蔑最多的作家之一。生前,鲁迅的“论敌”可谓多矣。而在鲁迅先生去世的第二天,天津《大公报》就在一篇题为《悼惜鲁迅先生》一文中,借悼念之意,明目张胆地说,“他(鲁迅)那刻薄尖酸的笔调,给中国文坛画上一个时代,同时也给青年不少的不良影响。”接着,攻击、污蔑鲁迅的文章四处而来。但是,历史是公正的,鲁迅先生永远是一面不倒的旗帜,活在了许多爱他、恨他的人们心中。因此,当一个人想要坚持真理,想比别人做得好一些时,遭到某些人的恶意攻击是不可避免的。对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们不能避免攻击,但我们能够避免攻击干扰我们的心态。再三客观的分析、判断之后,只要认为自己的做法合理,站得住脚,那么就可以坚持到底,不必理会那些闲言粹语。

当然,有时候“无风不起浪”,面对诬蔑、诬陷、中伤,我们要自觉而主动,积极而坦诚地探求事情、事件发生的原因,时常想一想,为什么别人会如此?找到了原因,再加以修正。正人先正己,只要自己行得正、坐得直,自然不怕“鬼敲门”。

九要耐得住贫。古往今来,清贫思想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孔子在《论语》中曰:“君子固穷,人人穷斯滥矣。”还称赞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历史上清官的可贵,贵在他们在行使手中权力时不中饱私囊。清康熙年间有着“绝代廉吏”之称的于成龙,官阶越升生活却更加艰苦。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奴仆共吃”,在鱼米之乡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众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强调耐得住清贫,并不是厮守清贫,甘于贫穷,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贫贱不移,矢志不改,以清贫养静的心态,以清贫求进的空间,以清贫砥砺青云之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守住清贫,既是人的品德修养,更是一种精神力量。面对物欲泛滥,传统的恪守清贫,敬慕恪守清贫品质的行为遭受严重的挑战。世界充满诱惑,欲望永无止境……坚守清贫,就是要戒欲戒贪,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面对诸多诱惑,不能在“贫”与“贪”的分水岭上迷失方向。一言以蔽之,对普通人而言,守住清贫就是守住本分、守住纯朴;对为官者而言,守住清贫就是守住情操、守住高洁。《后汉书·马援传》写道,“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唐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即兴化用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守得住清贫,是精神上的“凤凰涅磐”是品格上的“超然物外”它是一种潜久的理智修养,心理的痛苦砥砺,是一个道德准则的浓缩,是一个普天下而皆准的道理。它不是“阳春白雪”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它是人生的立身之本,为人之道。上至达官显宦,下至黎民百姓;贵至腰缠亿万的金融财企大亨,贫至拾荒乞丐,皆可用可为,应用应为。

十要耐得住屈。在漫长的人生中,没有人不经历委屈。委屈面前,人心态各异、姿态万变:有的痛哭流涕,有的怨声载道,有的垂头丧气,有的却把酒临风,坦然天地。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男孩家住离学校六、七里的山村,来回都要经过3条小河,好在有3架小木桥。一天,男孩上学时突遇邻村小孩掉进河里,他急忙跳进河里把小孩救了上来。等上来后,他才发现书包湿了,作业本已一塌糊涂。一则迟到,二则不能交作业,尽管做了解释,老师不信,因为小河太浅,不可能淹着人,还是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罚站一节课。小男孩含着眼泪忍受了这个委屈,但他心里很欣慰,他毕竟做了好事。后来,小男孩成了一个令人敬仰的政治家。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就意味深长地讲了这个忍受委屈的故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9-21 19:28
  • 4
    粉丝
  • 2825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