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推荐《老M神侃——一个职业秘书对仕途秘闻的高谈阔论》

摘要: 安徽文艺出版社内容简介 《老M神侃》是一部优秀的原创随笔集,收录作者方兆祥精心撰写的仕途感悟随笔78篇,以一个跟随高级行政领导多年的资深公务员(老秘书,简称“老M”)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当前高层行政领导和 ...
文稿修改演播室


  殊不知这位老先生后来有点犯糊涂,主编了一本《国朝诗别裁集》,收进了钱谦益和钱名世二人的诗作,乾隆一看大为恼火,说这“二钱”一个是“明朝降臣”,一个是“名教罪人”,收集他们的诗作实乃荒唐!乾隆骂了一顿还算不错,最后放了沈老头子一马,不再追究责任。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沈德潜晚年在编自己文集的时候,竟把那些代乾隆作的诗也收集进来,这就等于拆穿了乾隆的西洋镜。等到乾隆看到这本文集的时候,沈德潜已经死了,可是皇帝仍然勃然大怒,下令推倒他的墓碑,劈开他的棺材,戮了他的尸骨,最后抄了他的家才算完事。沈老先生67岁高龄才出道,好不容易熬到“天下第一**”的份上,没想到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扼腕。这也充分说明,为人“捉刀”是要担风险的。
  既然古来如此,那么延伸一下,说秘书捉刀之难,也不算很牵强了。现在无论在哪儿当秘书,如果经常吹嘘领导的什么事是我办的,哪次哪次精彩的讲话稿是我写的,我和某某领导的资历是一样的,哪位哪位领导人实际上没水平,谁谁与谁谁可能面和心不和,哪位跟哪位又是一条线上的人,等等,信口开河,随心所欲,如果说得世人皆知,显得他的本事大、知道的内情多,自以为了不起,那他这个秘书可能就算当到顶了。
  幸好,古往今来像这么脑子不清楚的人,真的不是很多,上面讲的这些例子,也就是极少极少而已。
  话说到这里,似乎秘书这活计不好干。那么是不是可以得出结论:干好了就不是人呢?
  非也,当然不是。
  第一,领导让秘书们办事,除了fubai分子之外,不会让我去干违法违纪的事。否则,秘书不是人,领导首先就不是人,谁愿意把自己的名誉地位、身家性命、大好前程,押在一些划不来的事情上呢?令老秘们放心的是,正好相反,领导干部倒是经常千叮咛、万嘱咐,要求秘书讲原则、守规矩,不可越雷池一步,不准胡乱办事。领导还怕秘书给自己捅娄子呢,哪还能让秘书主动去扒窟窿?你能把领导经常交代的事情办好了,领导就会高兴。至于其他同志,见你办事能力强,又循规蹈矩,向你看齐还来不及呢,能说你不好?
  第二,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领导干部除了自己廉洁自守以外,还要管好自己身边的人,重点就是指家属子女和秘书。中央知道,有些秘书背靠大树好乘凉,凭借手中的办事权,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互相勾结、牟取非法利益。所以中央给各级领导干部发个“金箍”,让他们戴在秘书的头上,不时地念念紧箍咒,敲敲警钟,任凭秘书有齐天大圣的功夫,也不愿回到五行山下再去趴五百年!这种外部工作环境,难道对秘书不是一种保护?秘书们越本分,越是谨言慎行,社会评价越高,领导能不钟爱?
  第三,领导干部为了培养秘书,总是要求他们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看事容易做事难”,要亲自动手才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领导总是让秘书抓紧时间多学习,“艺高人胆大”,“艺多不压身”,为秘书提供学习锻炼的空间和平台,有的领导还亲自为秘书修改文章,传授办事经验,看见进步就表扬,发现错误也批评,有时甚至批评得很严厉。在这种基本格局中工作,秘书们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第四,秘书不是人人都会写材料的,能“捉刀”的,也只是一部分有专长的秘书。但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领导,总是培养和提高秘书的写作能力。经常给秘书交任务,鼓励多写作、多发表,鼓舞他们的信心。如果秘书会写,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基本功,不管是不是要他们“捉刀”,领导都是高兴的。
  同时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领导干部文化程度一般都比较高,他们已经不依赖秘书写稿了,那种“秘书写对了就念对了,秘书写错了也念错了”的笑话,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很多领导人都亲自动手,因为他们认识问题的高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力度,都不是靠秘书们写出来的。相反,在很多情况下,不是领导要秘书“捉刀”代笔,而是秘书们向领导学习写作经验。至于一些重要的会议文稿,需要集体讨论的,不必由领导同志亲力亲为,但是领导同志也是给秘书班子出思想、出思路、出措施,让秘书们整理好,经过集体讨论修改后,再由领导本人去作报告,这都是公开的程序,没有什么秘密,领导和秘书都没有什么忌讳,大家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就行了。
  第五,就秘书本人来说,秘书岗位就是一个大学校,只要有心,悟性好,真是一个学习的好场所。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要个人努力,到处都有知识,到处都有学问,俯拾皆是,受益无穷。每个秘书后面都有个师父,他们都去过西天取过经,都经历过七灾八难修成了正果。领导干部的知识、能力和社会影响,都是秘书们的无形资产,有这么好的条件,只要老秘们自己谦虚谨慎、勤奋好学、思想端正、方法对头,那就一定能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能这样就会领导高兴,外界满意,哪能不是人呢?
  像我们这些老秘,在岗的时间长了,见过的秘书多了,大家有说“秘书难当”的,倒还没有说“秘书不是人干的,干好了也就不是人”的。看来这只是一种笑谈而已,当不得真的。
  真的倒是:秘书干好了不仅是人,而且是有能力、有作为、很阳光的人!
  
    8、在家很容易感到有愧 

  你知道秘书最大的难处是什么吗?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其实秘书们最大的难处既不是捉刀办事,也不是代笔论剑,而是三个字:没自由!
  记得有位自由斗士曾经说过“不自由,毋宁死”这样的话,这话肯定是正确的,自由太重要了。谁要老是当秘书,总有一天会把他憋死。所以多数秘书干到一定年限是要转岗的,找一个自由自在的地儿,去过他自主经营的日子。谁要是不转岗地干到底,那肯定是太乙神功练得好,否则是绝对撑不下去的。
  15年前,我们倒是见过一位真正的“老秘”。他一辈子当秘书,而且一辈子只跟一位首长,从年轻一直跟到年过花甲。这位秘书皓首白发,神态从容,一看就知道是功底深厚、定力很足的人。他的首长官很大,但首长和他在一起,我们发现他们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当时我们就很佩服,这样的老秘真的不是凡人!
  可以这么说,谁跟上哪位领导同志当秘书,谁就像跟那位领导签上了“卖身契”,当上了“高级长工”。既当了“长工”,那就要长而又长地做工,基本上没有了你向往的自由。别说是上班时间,就是8小时之外,你要想随意和朋友们聊个天儿,碰个杯儿,嗑个瓜子儿,看个电影儿什么的,那都是妄想。原因是领导忙,所以秘书就更忙。别说秘书没自由,领导也是没自由。
  特别是在一线工作的领导干部,每天要应对许多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工作,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问题,不一定做得好但一定是做不完的事情,365天连轴转,那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我们看多数领导干部就像一台永动机,一旦启动他就休想停下来。同时他们又像马力挺足的救火车,东奔西突、风驰电掣地到处解决此起彼伏的问题。如果能腾出时间,他们就会下去调研,省到县、县到乡、乡到村,甚至一竿子到底,直接进村入户,考察民情,了解民意。一个中等大小的省,有十几二十个市、百把个县、千把个乡、万把个村,领导干部都会去循环视察,周而复始,除非退休,否则不会终止。
  再就是没完没了的会议。纵向看,上级开他们的会,他们开下级的会。横向看,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开会。为了开会,事前还得开准备会,年初开布置工作的会,年中开检查工作的会,年末开总结工作的会。每年从上到下还得开将近个把月的“人大”和“政协”会。
  且不说还有许许多多意料不到的人和事,也要占用领导干部的精力和时间。你要问领导干部忙到什么程度,我们这些老秘可是亲眼所见,如果用安徽人戚继光的两句诗来形容,那是再恰当不过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可能是这位戚将军打仗打惯了,才有如此感慨。我们今天领导人的工作,也就跟打仗差不了多少。
  一般说来,领导所做的工作,秘书们都要参与,而且是准备在前,陪同在中,收容在后。领导没出场之前,秘书们都得去踩踩点、走走台,看看周全不周全,座位错不错,喇叭响不响,甚至连“奏国歌”的音乐也要提前听一遍。活动结束了,领导甩手就走,秘书们还得收拾善后,写稿子,作报道,还得忙活大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秘书们所耗的时间比领导同志还要多。
  而且领导又从来不休假。我当老秘多少年了,没见过哪位领导干部休过假,所以我们也没休过假。大部分双休日都耗在工作上,“带薪休假”是个美丽的童话。别人逢年过节可以消闲消闲,而领导干部还要抓安全生产,慰问在岗职工,看望老同志,比不放假还忙。不用说,秘书们也就越是放假,越是忙得团团转。
  一般来说,我们从当起秘书,就家庭生活而言,“苦难”就开始了。初当秘书的,一般都比较年轻,上有高堂,下有妻儿,自己是家庭的顶梁柱,正是效力的重要时期。但自当秘书之后,家庭的基本生活规律就被打乱了。一些能做到的事做不到了,一些好做的变得难做了,一些简单的变复杂了,一些能理解的变成误解了,一些本当可以受表扬的,结果变成不断地作检讨了。总之,话不好说,人不好做,面子不好挣了。在家里,对父母妻儿不能尽孝尽爱尽力,在兄弟姐妹面前也觉得欠账太多,愧疚难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8-28 07:28
  • 4
    粉丝
  • 3309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