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推荐《老M神侃——一个职业秘书对仕途秘闻的高谈阔论》

摘要: 安徽文艺出版社内容简介 《老M神侃》是一部优秀的原创随笔集,收录作者方兆祥精心撰写的仕途感悟随笔78篇,以一个跟随高级行政领导多年的资深公务员(老秘书,简称“老M”)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当前高层行政领导和 ...
文稿修改演播室


  七是缠讼缠访型。领导干部身边还有一种人,几乎是以缠讼缠访为职业的,也是不断从中受益,而被人称作“材夜思专业户”的人。这类人把我们的政策研究透了,专门在政策上打擦边球。他们把我们的体制也研究透了,知道还是领导同志说话算数,下级会看上级的眼色行事。他们同样把领导干部也研究透了,知道领导同志都有亲民思想,谁也不想担那种“不关心群众、不重视信访”的恶名。他们知道“吃柿子拣软的捏”,专找那些他们认为心肠比较软的领导同志,或者找与他们能扯得上一点关系的领导干部说事。每一次出一个小题目,在政策上打开一个小缺口,提出一个“小要求”,然后给领导同志写人民来信,陈述自己的“苦难”经历,要求“落实政策”解决问题。领导同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般都明确批示给信访部门或有关方面办理,有关方面为了息事宁人,也都相应作些处理,让材夜思者得了一些好处。
  殊不知这只是受益者长期战略的一小部分,一波之后又起一波,再出小题目,打个小缺口,提个小要求,如此反复,无休无止。等到写信不能奏效的时候,他们开始到领导同志家里材夜思,等你吃完饭他就去敲门,然后坐在那里喝你的茶说他的事,不说到你发烦决不停止。你要是不在家,他就坐在那里等,和你的家属一道看电视。他们把握的“度”,是不让领导同志太反感,但也决不让领导同志有好日子过。就这样死缠烂打,一个“大战役”分成几个“小阶段”,一打就是多少年。
  有时他们也故意**,找些小岔子告他们单位领导的状,无非是不落实政策、工作有偏差之类,目的是采取另一种方法挤对领导同志,说你领导下的工作不是无懈可击的。你要是真的派个调查组下去了解情况,下属单位的负责人又不满意,说你不信任他们,鸡毛蒜皮还派什么调查组,实在叫人寒心,云云,反而叫领导同志里外不是人。
  这班人虽然人数不多,但能量不小,对领导同志掣肘力比较大,让我们这些老秘也很挠头。现在看来,我们信访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太完善,基层单位负责人处理这些问题的责任心和控制力还显得不足,政策方面的漏洞也不是没有问题。
  八是自以为是型。有些年龄偏大一点的干部,长期受“左”的思想路线的影响,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后,思想跟不上,方法不对头,工作做不好还自以为是,总是埋怨和批评别人,甚至出现大的挫折之后不检讨反省自己,反而咬定是领导的过错,是上级没有领导好、同级没有配合好、下级没有执行好,唯有他自己正确。对于这些人,秘书们也不敢轻易给领导同志引见,因为他们也不善于和领导同志沟通,弄得不好造成更大的负担和隔阂,对谁的工作都不利。
  总之,对经常出现在领导身边的这些人,用两只眼睛看,大家都一样,秘书们只要通融禀报、按常规办事就行了。但是如果增加一只眼睛,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人事各异、大不相同。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迎来送往,可能会牵扯领导同志的很多精力,影响领导的竞技状态。
  在长期工作中,老秘们和领导同志达成了默契,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一把锁配一把钥匙。当然,谁来求见领导,我们秘书都以礼相待,这是基本的职业要求。然后要睁开第三只眼分析判断,搞清来访者的真实意图。
  对那些有益于工作的人和事,我们诚心诚意地帮助处理,甚至特事特办,尽快地约见领导、提供方便,及时落实领导同志的指示和意见,发挥好秘书的桥梁作用,让好事获得好的结果。
  对那些无益也无害于工作的人,我们尽量保持与他们的联络,然后相机行事,在合适的情况下安排进领导的工作日程。
  对那些有害而无益于工作的人,一般我们不予引见,或者请他们留下意见,我们答应转告。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以秘书的身份对他们好言劝返。
  对那些用心不良的人,我们还保持着必要的警惕,并及时向领导同志汇报,及早采取应对之策。
  总之,秘书们作为领导同志的顺风耳和千里眼,这“第三只眼睛”是决不可少的。 
 
    7、不要以为“干好了就不是人”

  毋庸讳言,秘书是难当的。如果把秘书们找来开个座谈会,那生动和辛辣的体会,估计三天三夜是说不完的。
  业内人士常有几句“名言”,概括秘书的基本特征,听起来叫人哑然失笑,又欷歔不已。那就是:“秘书可能无功,但肯定有过。秘书不是人干的,干好了也就不是人。”对此,当过秘书的人都有同感,简直是入木三分,拍案叫绝!
  呜呼噫嘻,我们这些可怜的秘书郎啊!
  冷静想一想,从秘书所承担的基本职能来看,这种说法似乎真有几分道理,倒也不是调侃之说。
  如果简单地归纳一下,秘书主要有两项职能,一是代人办事,二是代人写文章。这个“人”,当然是指领导干部。领导交办的许多具体工作,基本上也都是由这“双代”所派生出来的。
  代人办事和代人写文章,这种行为有个代名词,古往今来都是这么说的,叫“捉刀”。如今与时俱进,也叫“**”。
  “捉刀”之说,考证一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容止》。按这个资料的说法,最早提出“捉刀”办法的是安徽人曹操。那个时候他已经“魏武挥鞭”,当了大汉的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很有面子的人物了。
  有一次有个会见匈奴使臣的任务,曹丞相想摆个谱,把大国重臣的架子端出来,镇一镇那经常捣乱的小小匈奴国。但是他有个心病,因为自己的个子不高,长得不够魁梧,怕匈奴使臣小看了自己,灭了大国的雄风。
  于是他想了个不得已的办法,找了一个相貌堂堂的汉子来做他的替身。反正匈奴人离大汉甚远,谁也不认识谁,谁当丞相不一样?曹操找的那个替身叫季琰,外形条件的确很好,老曹很满意,让他坐在会客室的中央,准备接受匈奴人的朝拜。曹操又怕季琰没经验把事情办砸了,自己多留个心眼,来了个现场监督,把自己打扮成侍者,捉了一把刀,站在季琰身后,看起来是为季琰护驾,实际上是为了堵漏子、补空子。
  准备好之后,匈奴使臣来拜见了,外交礼仪完成得很好,估计少不了互致问候和互赠礼品这些繁文缛节,结束以后就拜拜了。
  曹操觉得自己导演的这场戏很精彩,让季琰给自己挣足了面子,很有点成就感。于是他就派人去找匈奴使臣问问,看看他们对“曹丞相”印象怎么样。结果那匈奴使臣倒是个识货的主儿,竟然老老实实地说:那个魏王吧,看起来倒是声姿高畅,眉目疏朗,不过也就如此而已。倒是魏王身后的那个捉刀人,真正是气度非凡,恢弘潇洒,颇有一股君临天下的气势,那才是个真正的英雄哪!曹操一听,得,自己费尽心机搞了这么个“捉刀”的把戏,没想到被小小匈奴国的使臣给看穿了,白忙活了一场!
  这便是“捉刀”和“捉刀人”的来历,后来就成了代人办事的典故。
  这个典故的意思我们当然是了解的了,不过我颇感疑惑的是,这个故事并没有说明谁给谁捉刀。究竟是曹操代季琰办事,还是季琰代曹操办事呢?要么他们是互相捉刀,互为捉刀人,曹操干了侍从的事,而季琰干了主人的事。最后,不管怎么说,是捉刀露了馅,曹操要杀人,不知匈奴使臣跑掉没有,也不知季琰有没有落到什么好。
  这是代人办事,再说说代笔吧。我们看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乾隆皇帝附庸风雅,除了自己写点什么风花雪月之类的诗作之外,经常让纪晓岚给他代笔,有时候也让和珅搞几句。这都是戏说。其实乾隆用的“第一捉刀人”,倒不是纪晓岚,也不是和珅,而是一个叫做沈德潜的老臣。
  说起这个沈德潜,那还真是乾隆皇帝破格提拔的干部。这个江苏人本是个老秀才,怀才不遇,可怜哪!直到67岁的时候,才遇上乾隆。皇帝看他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所以格外加恩,以鼓励那些老成积学之士。乾隆七年他当了进士,尔后任编修、内阁学士、礼部尚书。因为他会写诗,乾隆经常诏他代笔,备受恩宠。在仕途“一言九鼎”,在文坛“领袖群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8-28 07:28
  • 4
    粉丝
  • 3307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资讯幻灯片
热门评论
热门专题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