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0

写作资料与写作过程

摘要: 语言的生动形象并不全都得力于描写。有些不尚雕琢的朴实语言也是十分精彩的。如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提到讲话,可就触到了陈奂生的短处,对着老婆,他还常能说说,对着别人,往往默默无言。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 ...
文稿修改演播室

    如贾祖璋《萤火虫》的开头:
    满天的繁星在树梢头辉耀着;黑暗中,四周都是黑魃魃的树影;只有东面的一池水,在微风中把天上的星,皱作一缕缕的银波,反映出一些光辉来。池边的几丛芦苇和一片稻田,也是黑魑鲅的;但芦苇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却隐约可以辨认。这芦苇底下和田边的草丛,是萤火虫的发祥地。
    由于萤火虫的特点是在黑夜中现出本事,所以文章从黑夜写起,运用构成分析法对萤火虫活动的情景、场面进行描述,逐渐推出说明对象——萤火虫。
    汪曾祺《翠湖》:
    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破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因为它让我想起翠湖。
    (2)结尾
    结尾要自然有力。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从作者角度说,好的结尾是全文发展的一个必然归结,它对全面深刻地展现文本思想至关重要。
    总结全文式结尾。如贾谊《过秦论》以大篇幅张扬秦国之威,结尾处却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最后一句话,实际是全篇文章的主意。
    留有余韵式结尾。在文章行将结束时,往往正是读者沉浸在情境之中、感到寓意之时,是读者情感想象最强烈活跃的时候,这时若能给人以某种回味余地,就能收到增值效果。如鲁迅《故乡》结尾,不直接点题,含有哲理,造成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展望未来式结尾。顺着思路发展,最后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以此鼓动激励人们。如温家宝2003年12月10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的结尾: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呼吁,让我们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样,我们的子孙就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的世界里。我坚信,这样一个无限光明、无限美好的明天,必将到来!
    (三)谋篇的技巧与手法
    ⒈理出思路
    在周密审视文章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并确定一条联系各种材料贯通各部分内容的清晰线索,清理出文章的基本走向。理清思路首先是要讲求顺序,要按照事物或事理自身发展变化的顺序和规律安排组织文章,这就是所谓的“序化”;其次是要区分梳理,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类,这就是所谓的“类化”;再次是要讲究逻辑,文章各个部分的联结成应该是在一定逻辑关系下的有机组合;最后是要编写提纲,这样可以系统地组织材料。线索犹如人身上的脉络,是连缀材料、贯通气势、使文章条理化的依据。作者为了把充沛的感情、闪光的材料加以贯通和串联,常常为寻找和认识线索费尽心机。散文创作的构思,最难的是要找出一条贯穿各种素材的红线。
    鲁迅心头积淀着一些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悲惨生活片断,怎么把这些互不连贯的零星材料组成一体?鲁迅设计了一个线索人物——咸亨酒店的小伙计。通过他的眼睛,把孔乙己的几个时间相距很长、互不连贯的生活之“珠”串在一起。一篇两千多字的小说便有了深广的社会容量。
    ⒉点出文眼
    以高度凝练的文字,提纲携领,点明主旨,纲举目张,并照亮全篇。文眼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为一体的聚光点。在选材时要善于发现,在谋篇中要善于使用,通过精心的选择与提炼,将有文眼意义的材料安排在文章的关键部位,从而导引所有材料共同聚焦于主旨之下。
    司马迁《史记》善藏眼目,写《李将军列传》,以“数奇”(即机遇不好)为文眼,飞将军李广能征惯战,一生几经劫难,为汉室立下许多功勋,但立功不受赏,忠勇不被用,最后自刎身亡。司马迁对李广一生委屈同病相怜。《商君列传》以“法”为眼目,《伍子胥列传》以“怨毒”二字为眼目。这些文眼,都是文章的聚焦点。
    ⒊辩证谋划
    首先是“开合有度”。开就是生,写作者要从眼前事物生发开去,由物及意、由此及彼。合就是收,文章生发出去之后还要收得回来。文章各部分不可能句句扣题,一是写不深入,二是阅读效果也不好。文有断续开合,才会曲折生姿,所以高明的作者谋篇讲究开合断续,一开一合、一断一续就构成了文章的波澜。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开大合,放得出去,收得回来,有穿插,有突袭,有遭遇,有迂回,令人叹为观止。莫言的《红高粱》以余占獒袭击日军汽车队为主线,行文中不断岔开,中间插入罗汉大爷被剥皮的故事,我奶奶坐花轿出嫁的故事,任副司令与余大爷的故事,我奶奶和我爷爷的爱情故事,中间又不断地闪回到主线上来,结构便更具空间效果。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有了一层意思,只能实实着着地写出这层意思完事,就是开不出去,因而文章局促,不潇洒,无气势。
    其次是“曲直有意”,曲是指文势发展曲折迂回富于变化,直是指文势发展简明平直不刻意渲染。曲直结合的写作辩证法要求谋篇布局要有意识地从正面、侧面、反面等多个角度审视观照。若文章写得腾挪跌宕波澜起伏,就会激起读者的强烈兴味,使人觉得长文不长,短文不短。为什么武松打虎打了一只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李逵打死了四只老虎却没人提起?原因就在于前者写得曲折有致。曲直结合,在议论文中主要表现为正面论述与侧面或反面论证相结合,以求在多角度交叉中使论点得到更透彻的阐释。
    最后是“疏密有间”,疏是指行文简略,密是指行文周密。疏密有间是要求在文字表达和内容安排方面要把握好匀称、详略的关系,讲究整体和谐。善文者理疏密有致,以显现文势文貌的腾挪善变,别生姿态。
    《左传》里有相当篇幅,是记叙春秋诸侯之间的战争,但作者有一个明确的思想,将战争作为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的描述。因此,关于战场上两军生死搏斗的对阵,写得很简略,而对双方交战的背景、战争的形势、起因以及各自的谋划准备都写得十分详实。梁启超有过一个统计,《左传》记战前为详,多则占全篇十分之七以上,少则也有二分之一。王源说:“左氏叙战,每将权谋、方略铺叙于前,而实叙处不过一两言。简练直捷,绝不拖带。总之着神于虚,省力于实,所以虚实不测,灵怪百端。庸手反之,故详则失其繁,简则失之略。即无繁与略之病,而终不能有生气。”10
    文风与文采
    一、文风的形成与培养
    文风,是通过文章全部内容和形式所透露出来的一种写作精神和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写作、对待读者、对待生活这样几个方面。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说点什么...

已有0条评论

最新评论...

本文作者
2013-4-19 12:01
  • 4
    粉丝
  • 5708
    阅读
  • 0
    回复
作者其他文章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关注迪恩网络

扫描关注,了解最新资讯

联系人:高经理
电话:15562103797
EMAIL:3318850993@qq.com
地址:威海市创新创业大厦2702
热门评论
排行榜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