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中国文化没有处理好融合性和冲突性的关系。尽管早在《易经》中确立了“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但中华文化自秦汉以后,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更强调文化的融合性,淡化文化的冲突性关系。尤其是经过宋明理学的改造,中华文化崇尚“和而不同”,恪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信条,中国文化不喜欢激烈的冲突,喜欢包容,尊崇厚德,缺乏西方文化那种咄咄逼人的进攻性。因此,中华文化没有主动向世界扩张,更强调内圣外王,重视道德教化,缺乏基督教文明外方传教的“使命感”。中华文化更安于作为一种地区文化,没有文化扩张的欲望和内在激励,此种安分守己、敬天保民的思想限制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使得不仅宋明之后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受到制约,而且在硬实力比拼上也渐趋下风。 第二,文化非杠杆化。 近代以来,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之所以下降,从根本上并非软实力的下降,而是国家硬实力的衰落。西方国家照样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西方的汉学家们一刻也没有停止研究中国的步伐。对他们而言,中国的文化充满着无尽的玄妙和魅力。虽然他们极不愿意承认中国比他们先进,却总也不敢公开说中国没有文化,只能说“中国病了”。( 同时,相比西方文化,中华文化始终缺乏有效的社会权力杠杆。中国世俗化的信仰结构决定了缺乏西方宗教革命带来的持续性信仰权威支持,道德化的礼俗社会赋予中华文化以不可计数的伦理信条,这些伦理信条指导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杜赞奇先生所说的“权力文化网络”,但并没有转化成为能够影响其他国家民众的“文化软实力”。 近代以来,在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民族国家等一整套现代性规划冲击下,中华文化始终没有获得抗衡西方文化的能力和空间。因此,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缺乏西方文化得天独厚的社会权力杠杆,大大限制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和空间。如何从总体上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有效的杠杆,建立一整套将中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权力的体制和机制,将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 第三,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出路。 在全球化和信息革命飞速发展的今天,铸造中国的软实力,需要挺直腰杆,大大方方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依托,顺应时代潮流,掀起中国文化建设的高潮,不断为软实力注入崭新的时代精神和世界影响,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同时,要积极探索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体制和机制,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不断开辟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新舞台。具体来说,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出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 ]6 m# `1 p2 \/ Z8 m5 D 一是实现文化软着陆。 中华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柔性化的手段,实现刚性的文化软实力目的。特别是要用老百姓喜欢看、喜欢听的文化艺术形式表达中华文化理念,将看上去与西方文化存在深刻差异的中华文化理念,用西方民众熟悉的方式和手法传播出去,成为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因此,各涉外部门要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特别是不仅要在国外长腿,通过驻外使领馆、使团和其他代表机构,建立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播网,也要在国内长腿,要把触角伸向千家万户,遍及社会各界,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强大的公共外交,实现中华文化的软着陆。中国外交要积极开发中华文化在道德伦理领域的资源,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道德感召力,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的资源。 |
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