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O& V3 N$ ?' y: z! S0 b' b! W# n& v( h$ l4 ~, i" @0 T
学习体会是为了表达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启发而写,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同的人因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是见仁见智,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而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常见类型$ e4 ]; {4 @+ |4 `
) l% Z0 V: R2 P% ^% e: B; p作为机关工作人员来讲,经常要写的学习体会主要有三种。 关于文件和领导讲话的学习体会。这种学习体会比较常用。认真学习文件出台和领导讲话的背景、意义,深刻理解文件和领导讲话中的新要求、新精神,结合实际提出贯彻落实措施,对指导做好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工作实践的学习体会。这种学习体会注重对工作的思考总结,以发现工作规律,提高工作水平。工作实践的学习体会一般分为对自身工作的思考和对他人经验的借鉴。 关于文章书籍的学习体会。阅读文章书籍是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工作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撰写文章书籍的学习体会,重在找出文章书籍中对自己触动最深的思想、理论和观点,加以消化吸收,以便对工作、生活有所指导帮助。 写作原则# s. i3 z+ N+ W3 b& z
' a( e0 r) V5 y. b6 s- {( t( c0 Q学习的深度决定了体会的厚度。写好学习体会的前提是学深、学透,同时联系思想、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进行评价和论述,叙议结合,亮明观点,给人以启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学习体会的行文方式、写作目的、主题切入、语言风格应遵循以下原则。 行文方式要“形散神不散”。学习体会的行文方式灵活多样,篇幅可长可短,但是主题一定要鲜明。写作体裁上,只要写的是发自内心的体会,可以是夹叙夹议的议论文,也可以是抒情写意的散文,还可以是言简意赅的诗歌;写作手法上,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方式,乃至比兴、联想等表现手法都可以根据思想表达的需要自由选用;内容上,只要是作者本人的真实观点、感受和思想的表达,从时代的发展到自己的一段历史、一点悲欢,无不可写;主题选用上,既可以用一个观点为统领,按几个不同的侧面分别组织材料,也可以根据作者自己思想认识和感情的变化为序,把材料串联在一起,以确保主题鲜明。 写作目的要“务实不务虚”。学习体会不能写成干巴巴的“新八股”,其生命力在于“针对实际,有感而发”,即紧密联系实际,从现实出发,阐述人们思考和关心的问题。只有贴近现实生活,学习体会才能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感,才能鲜活和有分量,才能由表及里、言之有物,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要善于联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和体会。一般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真情实感。 主题切入要“在精不在多”。纵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写学习体会时,应细读深思,盯住一点,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阐述。不要贪多,用一篇学习体会就想把所有的感受写完。多中心即无中心,面面俱到就面面难到。不要看到一地珠宝就眼花缭乱,一下子就要全部一手抓来,那样反而一件也抓不住。只能是一件一件地拿,一件一件地装,才能有条不紊地全部收入囊中。 语言风格要“朴实不虚夸”。套话、空话难以引起共鸣、让人信服。学习体会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真实感受的反映,实用性强。为了更清晰、准确地将自己的想法、感受表达出来,学习体会应直截了当、简洁明了,在运用朴实的语言进行叙述、议论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采用描写、抒情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方法
% r% H& s( Z6 K
: ?; a9 G1 j. N8 X6 L6 ^# x) C学习体会的写作方法非常灵活,每种写作方法呈现出的特点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学习体会的写作方法包括引、议、联、结四个部分。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学习体会重在“体会”,是由特定的“学习”产生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体会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做好铺垫。
" U5 ?( D' c. W. g3 z6 `
# i2 ~0 O, l* X8 N8 G7 A' w以《热爱生活,关心集体——有感于〈愚公移山〉的献疑精神》这篇学习体会为例,文中第二段写道:“‘愚婆’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称颂的呢?先来看看原文: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在这里,作者引用学习的原文,为全文做了铺垫。% Y: f- g9 _! c9 u
: s! e) r# h% ]8 i2 p“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亮明基本观点。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特别是对寓意深的材料要经过分析,然后水到渠成“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学习体会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非常灵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 i' B( n7 V7 ~2 J& p
$ m0 y/ j/ B/ }& i. _* ^0 X2 u
《热爱生活,关心集体——有感于〈愚公移山〉的献疑精神》一文在“引”之后接着作出“议”:“一、‘愚婆’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的态度值得我们肯定……二、愚婆勤于思考、诚恳务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学习‘愚婆献疑’的精神可以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更合理……”通过展开的议论,文章得出了自己的论点,亮出了全文观点句:“愚婆为什么有勤于思考的态度、诚恳务实的作风、积极献疑的行动,归根结底是因为她有一颗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的滚烫红心。”" Y2 ?) v, X' o; b
; B6 ^2 U: x: }( q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学习体会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而要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就事论事,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文章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的部分,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是对基本观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 h; N9 ?. E7 J0 y. N: [' k
) Y! b7 D: f: E/ _; y在亮明观点之后,《热爱生活,关心集体——有感于〈愚公移山〉的献疑精神》一文进入了“联”的环节,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待工作要么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么就是冷嘲热讽、讥笑责难。关键时刻不出力、不奉献;工作还没开展就泼冷水、唱反调。归根结底是逆反、妒忌心理在作怪。这种工作态度对事业百害而无一益。当一项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要多学学愚婆。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工作,科学合理地提出建议;其次,工作要求真务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不要空喊口号;最后,无论你的建议有没有被采纳,始终要保持对工作的高度热忱,始终要保持宽容理解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工作,有助于进步。不要像智叟一样,目光短浅、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他的行为,只可能造成工作中的不和谐,造成同事关系紧张化,给工作带来阻力。”
- I$ v" I o( Z2 ~7 a& n. d5 v( v( {4 E% H8 G4 c6 \% u3 d, E* T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学习体会始终要受“学习”的约束,开头要引“学习”的内容,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学习”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呼应“学习”的内容进行升华。 # z1 G' Q0 X' N5 }9 ?) H
+ }, }9 `7 J6 N+ k6 u; t! q《热爱生活,关心集体——有感于〈愚公移山〉的献疑精神》一文在最后提出:“今天不热爱生活,明天就无法生活;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今天不关心集体,明天就要脱离集体。愿我们多发扬‘愚婆’精神,少效仿‘智叟’作风,做一个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的人。”将“愚婆”精神升华为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了“感点”,点亮了主题,并向读者发出了号召。 ( X$ Z' g; K( F0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