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拜读无字校史——党校副校长交流发言材料

[复制链接]
秘途杂谈 发表于 2022-9-11 09: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1996年3月5日,我到*省委党校报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光阴荏苒,我在省委党校经历了五十周年、六十周年校庆,如今又迎来了建校七十周年。26年过去,我初到党校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是一个从基层走来、没有社科研究背景的人,一下走进全省最高的干部教育殿堂,工作如何起步,怎样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前进,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在上任的第一次干部大会上,我自嘲地自我介绍说:“我是搞地质出身的,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以后的工作,还要仰仗各位多帮助多指教。”为了尽快了解情况,进入角色,我找来了由*、*两位老校长主编的《中共*省委党校简史(1950-1990)》,认真拜读。有的同志提醒我,了解校史校情,光看有字的书还不行,更重要的是要听取群众呼声,会读无字书。党校是藏龙卧虎之地,老领导、老红军、老教授、老职工多,他们阅历丰富、见识广、经验多,如同卷卷无字书,拜读起来更有教益。我一次次走访、请教、学习,上到中央党校领导,下到本校一般职工,如同读书一样,一页一页地细细品味,深深思索。我听到了他们的心声,感触到了他们对党的忠诚和对党校的热爱,体验到了他们对搞好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的专注和智慧,深受教育和鼓舞。在纪念建校70周年的时候,我把当年学习体会的点滴,写成短文,以此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出一份力。
一、忠心耿耿孺子牛,勤奋工作老黄牛
在走访“四老”(老校长、老红军、老教授、老职工)的过程中,我听到不少老同志提到一位既令人敬重又感到亲近的老校长龙舒林同志。大家公认他是创办中共*省委党校的奠基人,是忠诚于党和人民、忠实于干部教育事业的开创者。龙舒林同志是一位老红军,长征时他在党和红军的高层领导人任弼时、贺龙身边工作,担任机要科长。1948年底,大军准备南下*,时任晋绥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的李井泉同志,通知时任军区三处处长的龙舒林同志到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接受指示,在丰镇组建西北军大分校,招收一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训练,为入川后建立基层党政组织做好思想准备和干部准备。我校的*、李钺等几位老领导,就是那时应招走进军大,从事党校教育事业的。1949年4月,军大分校奉命转移,随军南下*,1950年1月到达绵阳后,龙舒林同志又接到新的指示,要求抵达成都后,迅速以军大分校为基础,在几个破旧大院里,开办起培养干部的川西人民革命大学,后又改名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成都分校。龙舒林同志带领军大的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培养干部,为基层党政机关和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工作骨干。1952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境内的东西南北四个大行政区,合并成立中共*省委。同年9月,*省委决定创办中共*省委党校,任命龙舒林同志为省委党校教育长、党委书记,主持日常工作。无论是在城里开展干部培训,还是带队下农村征粮剿匪、搞土改、搞社教和搞“四清”,龙舒林始终身先士卒,忠诚担当。1997年10月,已经离休的龙舒林从北京到成都看望亲人,抽时间来党校看望老同志,他打招呼千万不要惊动现任校领导。我在食堂排队买饭时听说龙校长来党校,立即赶到小食堂,他正在同一些老同志用餐,边吃边谈,回忆往事,我这个“不速之客”即刻融入其中。龙校长笑着说:“不要责怪这些老同志,是我要求他们向你保密的。”龙校长和蔼可亲,忠厚正直,平时言语不多,为人低调,对同志关心照顾,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搞半点特殊,始终保持老红军的优秀品质和作风。凡是认识他的人都称赞:龙老革命真具有孺子牛的忠心耿耿,老黄牛的勤勤恳恳。
*老校长也是一位早年投入革命,走南闯北,对党忠心耿耿、对工作兢兢业业的老同志。我拜访*老校长时,他对我说:“党校工作是党的一项崇高事业。我来党校是自己选择的。”他随军南下*,曾任*县首任县委书记、后任*市委副书记,像他这样的老干部在改革开放初期十分宝贵,完全有机会选择去条件更好的机关单位,而他主动选择来党校担任领导,可见他对党校事业的热爱。王校长到党校时,面临着青黄不接、设施不全、老干部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艰难局面,他迎难而上,同班子成员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克服了师资人员缺乏、基础设施落后、职工无住房等困难,奋力推进党校教育正规化,为党校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离休后,仍然坚守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对离(退)休党支部工作,还是参与诗词研究活动,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王校长91岁高龄时,我代表离退休党总支,请他给离退休全体党员讲一次党性教育课,他欣然同意,认真对待,一笔一划地写好了讲稿,并请求组织审稿。他上台讲课时一直站着,讲得很投入。主持人请他坐下讲,他说站着讲有精神些,是对大家的尊重,也才有一点讲党性课的样子。这个细微举动,体现了他以身作则、对己严格要求的品质和作风,使我难以忘怀。
二、一句至理名言,指点开局迷津
我上任后,面临着怎样用改革精神搞好党校建设,尽快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我带着这个问题前往北京,向中央党校领导汇报我的初步打算,听取中央党校领导同志的指示。中央党校分管基础设施建设和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刘胜玉同志听了我的汇报后,爽朗地说:“地球不会长大了。党校发展建设,第一位的是,要有地盘。你们校园面积不大,要赶快想办法扩大一点。你们函授教育搞得好,也有收入嘛。应尽快把这些收入转化为党校的不动产,转化为教学科研设施。”刘胜玉同志曾任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到中央党校主管后勤工作,颇有建树,中央党校校园面貌大为改观。他的一句至理名言“地球不会长大了”,指点开局迷津,给我们指出了党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我从北京回来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征地专门班子,集中精力谈价征地,要求他们有理、有利、有节地攻坚克难,不急不躁地冷静谈、耐心等,扭住不放,锲而不舍,直至把党校周边仅有的18亩地的征用手续办好为止。两校合并后,我们又将西校区仅有的34亩地征完,为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1998年4月,省上采用财政投资加自筹的方式,批准我校立项建设教学科研综合楼,即蜀光大厦。这是我校有史以来建的第一座高楼,上上下下都期待把它建成党校的形象工程。我们带着设计方案前往北京向刘胜玉同志汇报,他看了方案说了四句话:“功能要齐全,动静要分开,*文化要体现,新材料新技术要慎用。”这四句话,看似平常,实际上是搞基建的经典,我一直铭记在心。蜀光大厦和*文化墙,就是贯彻执行这四句话的一个实践案例。
郑必坚同志是著名的大理论家,他担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后,对*文化墙的建设十分关心,当他得知因拟用“*党史人物”墙名难以获准时,必坚同志说:“可换一个名称,变通解决嘛。”我答:“能不能換成*人杰画廊这个名称呢?”必坚同志笑着说:“这个名称好,也用不着报批,你们自己就可以决定。”必坚同志还题写了“*人杰”的四个大字以示关心支持。必坚同志的这种原则坚定而方法灵活的领导思维和工作方法,让我终生受益。
三、半路华丽转身,教学科研双翼飞
*教授,是全国党校系统颇有名气的自学成才的哲学家,也是省委党校主管教学科研的老校长。他早年参加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区委书记、县农会主席、工会主任。到党校来专搞理论工作,也是“半路出家,从头学起”。1985年,我参加省委党校地厅干部学习班时,曾听过他的课。他上台讲课,只带一杯茶、一包烟,讲稿全在心中,讲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凡是听过他讲课的人都说:“听*讲课,是一种享受。”我到党校工作时,他已离休多年,但他看书学习不停,请他讲课的人不断。我到他家里拜访,单刀直入地请教:“康校长,您是怎样自学成才,有现在这样的学术造诣的呢?”*教授只是笑而不答。他老伴*老师笑着解围:“你的问题把老康难住了。他就是喜欢读书,喜欢购书,尤其青睐经典名著,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他都兴趣盎然,遇到喜欢的书,即使‘囊中羞涩’也不放弃。他读书有一个特点,就是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凡读过的书都有密密麻麻的批注。”*老师的话,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教授半路华丽转身,取得如此学术成就的秘密,在于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使自己始终居于学科前沿,把握教学科研主动权。
在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的老教授、老领导中,有一批是科班出身的,毕业于北京大学、*大学、重庆大学等高等学府,来党校工作,也跨专业重新学习,重新调整知识结构,登上三尺讲台,挥洒“姓党”激情,把教学选题做成科研精品,为干部教育事业竭忠尽能。也有一批是来自基层,半路转身改行,自学成才的。*教授早年参加川滇游击队,扛过枪,打过仗。他到党校后,刻苦钻研哲学,勤学习,善思考,对待任何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人们把他认真学习的执着态度,称之为“喜欢钻牛角尖,舍得用牛劲”,探讨问题,不搞出一个水落石出,决不放手。离休后,他投身于毛泽东诗词研究,发表不少有份量的诗文,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四、从小事做起,为党校添砖加瓦
我初到党校工作,听到人们称赞省委党校有“两好”:一是绿化好,二是食堂办得好。那时省委党校食堂的饭票很宝贵,在光华村一带,是“硬通货”。我向一些老职工了解党校这“两好”的背后故事。有人告诉我,绿化搞得好,得益于党校有个好管家,他搞后勤工作精于盘算,把树木树人联系起来,搞好环境的绿化美化,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他们在香樟林里栽上桂花树和广玉兰,四季长青,党校环境越来越美。食堂办得好,是因为管食堂伙食的人,以校为家,精打细算,为了买到价廉物美的米肉菜,到处寻找好的货源,不辞辛苦,不怕跑路。他们用食堂的剩菜剩饭和潲水养猪,一批一批肥猪宰杀后,一部分肉留给食堂,一部分肉廉价卖给职工,食堂经营形成良性循环,越办越好。有人告诉我,办党校要抓好“两个津津有味”,一是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二是食堂里吃得津津有味。我觉得这“两个津津有味”,一语中的,点准了穴位。后勤服务,是党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党校的管理员、采购员、炊事员、驾驶员,虽然不上台讲课,但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事关党校形象,牵动着学员情绪。他们热爱党校,热爱本职工作,人人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尽力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他们做的这些事儿,也是无字校史中的重要一页,值得认真拜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7粉丝

1918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