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 博览 思辨
K' Q, C1 a+ d4 e k% ? ——高级教师、“百家讲坛”
8 h" y) ~; B9 T) e2 y* h 主讲人纪连海谈读书 r4 Y* R5 F+ G8 [) l
本刊记者 毛湘楠 李宇清
3 X3 S' Y6 C0 ] V
0 ?( O& {" k# J4 {# _6 b3 e) v 纪连海近影
+ g2 E! s* |+ j- v* c/ l , q+ z( J8 d) s1 y5 a( y
) `9 W3 l3 h6 d& b( P2 @& c3 \ 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成功塑造了多位明星学者。在众多大学教授级的“明星”中,创下并保持“百家讲坛”最高收视纪录之一的,却是一位中学老师。他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高级教师——纪连海。 F) D D0 W3 n- b! C
从和珅到纪晓岚,再到袁崇焕,纪连海在“百家讲坛”的每一次开讲都引起了极大关注。最近,纪连海主讲的《大太监李连英》又创下了高收视率。
5 z$ [& [4 T- J. E 纪连海的演讲风格和他爱读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纪连海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闲了看,忙了也看”。爱读书的纪连海有着怎样的读书经历与体会呢?近日,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 s2 B8 F. P e* M* r; B6 O& C
“从我个人的经历讲,读书贵在坚持”
) @- |5 ]+ X1 [' @0 r “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纪连海的书房中挂着这样一副对联。“百家讲坛”主讲人的经历使他从中学教师的幽静生活走进了热闹的传媒圈。虽然诸事缠身,但纪连海还是坚持每天都抽出时间读书。“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从我个人的经历讲,读书贵在坚持,坚持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的前提是一定要坚持。”
* u e% \. V6 f0 b 纪连海出生在北京郊区的农村,父母文化程度较低,整个小学阶段,他都是在“文革”的各种“批斗”中度过的。上中学时,纪连海所在学校有一个图书馆,“那时候读了许多小说,其中许多你说了上句,我能给你接出下句来。我的眼睛就是那个时候看小说看坏的。”那时,纪连海的眼睛已经近视到1000度了。
1 f/ a7 E6 J0 q* u4 i. e3 v 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只报考了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只招收北京地区一般本科,而纪连海的分数已经超过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他以为被录取是十拿九稳的事,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视力的原因,他最终落榜了。当纪连海沮丧地回到家里干农活时,命运之神眷顾了他。他所在高中负责高考招生的3 m' v4 T1 Q# l% c' tProductID="林兆泉" w:st="on">林兆泉老师为他四处奔波,让这位全公社唯一能考上大学而没被录取的孩子在求学路上得以前行。在大学已经开学7个星期后,纪连海才到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报到。 0 z$ E J) H% _! [; m) @
上大学后,学校每月发给他29块钱生活补助,他总是把其中的一半用来买书。“当时,北京师范学院图书馆是北京藏书比较齐全的大图书馆之一。我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去图书馆。我读书能够做到今天借明天还,不管这本书是300页还是400页。没钱买但又碰到特别好的书时,我就把书整个抄一遍。我抄过的一本书叫《中国殖民史》,那本书200多页,被我压缩到了80页的本子上。笔记本的每一行我都抄两行字,密密麻麻的。” 7 J% R0 ~ A% F% ]
当了老师之后的纪连海,还是一直坚持着读书的习惯。因为他知道,只有不断读书,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与以前不同的是,由于家庭条件的不断改善,纪连海以买书逐渐代替了借书。他所读的书的种类也有了很大改变——由原来比较单一的扩大历史知识面的书逐渐变为博览群书,诸如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现代教育科学、各种人物传记等等,不一而足。
$ H! L) N% B- ] “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有重点地阅读” 2 U6 E' I( a- W
说到博览群书,纪连海谦虚地说,自己读的书比较杂,但书相对而言还是要系统性地、有重点地阅读。“我常给我的学生推荐书,现在的学生都很忙,我不要求他们凡是推荐的书都读完,但会告诉他们,希望重点读一下哪些地方。比如在讲世界史的时候,我会给学生推荐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这部书分上下两卷,单纯从历史学的角度讲,光看下卷足够了,但我还是希望他们把上卷也读完。你怎样来看待下卷呢?下卷的展开全在上卷呢,1500年以前的东西你也不能不看。这是外国人看历史的著作,我还希望他们能同时知道中国人是怎样理解历史的,我会推荐北4 @, v. Q! j" Q" B9 w& m
ProductID="师大" w:st="on">师大教授刘宗绪、首! i9 K8 ^7 R t/ J2 [- C
ProductID="师大" w:st="on">师大教授黄安年合著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30讲》。”
' y: K2 u! W; T% X: ~ 讲到个人读书过程中泛读与精读的关系,纪连海笑称自己是一个非常有激情、有英雄情结,属于“看戏为古人掉眼泪”的那种人。这种个人情感成为他阅读时取舍的依据。“有人说这是史家之大忌,可我不这么认为。我一直认为历史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司马迁的写法,一种是班固的写法,司马迁以感情取胜,班固以史实翔实占优。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喜欢前者,因为前者能给我带来激情;作为研究者,我喜欢后者,因为后者能给我带来大量翔实的、供我自己判断历史是非曲直的资料。”纪连海认为《史记》中充满了感情,每次他读完一个人物,都会有很多感受,可以让他在了解史实之外,得到更多的感悟。 H, k) u7 ]% S/ [7 \
“不能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 2 D9 \" C( p; Y' q/ w: A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纪连海特别强调读书要思辨。“我经常会跟人家这么说,你喜欢李敖吗?喜欢,我告诉你有一个人天天骂李敖。你先读读李敖的书,然后再读读柏杨骂李敖的书,你会发现有很多让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你就会有自己的判断。不能用别人的思考代替自己的思考。” 8 ~0 h4 i. ~- t+ T) f7 ~% T4 U
纪连海还提醒大家读书要学会存疑,不要迷信权威。对于历史书而言,正史未见得都可信,而野史也未见得都不可信,只有博览群书,才能有自己的观点。
2 k7 _! `1 E4 k5 O “在中国历史上,掌握笔杆子的,应该说都是胜利者,当然我们也见过一些历史大家坚持真理。在《左传》中就记录有春秋时期的史官维护历史真实性的故事。司马迁、班固他们也是尊重史实的,再后来就很难看到了。所以,我们现在读历史书,就会发现差不多都是官方修撰的,叫正史,我们现在学的大都是根据胜利者旨意加工创造的正史。幸好我们还能见到私人修的历史书,就是纯粹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修编的野史,修得好,也能够流传于世,让我们从中进行解读。野史并不是完全不可信的。”
+ P8 l, ^: H- g! k8 D' r6 x" t 讲到质疑,纪连海强调不要盲目,在质疑之前要先做足功课,养成先求证、再质疑的好习惯。“比如说雍正之死,正史和野史上记载了五六种说法,按照正史的说法当然是病死的。但据我考证,比较可信的是吃过量丹药致死的。他吃的丹药是在北京圆明园里炼出来的,每天雍正要吃两斤多丹药。你想,别说每天吃两斤丹药,就是吃两斤肉也受不了啊!所以雍正吃丹药过量致死更可信。” % i7 u7 P: L' A, ^" B0 a9 a
纪连海告诉我们,他对李连英的研究就是从质疑《辞海》上的解释开始的。《辞海》在介绍李连英时,用了下面的一段话:
6 g0 t5 A2 X: ~+ c; [) h( j “李莲英(公元1848年—1911年),清末宦官。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绰号皮硝李。性机警,善伺人意。初为私贩,被捕入狱。得释后,改业补鞋。咸丰时阉入宫。以善梳髻得慈禧太后宠幸,由梳头房太监擢升总管太监。后又赐二品顶戴。在宫五十余年怙势弄权,卖官鬻爵,广植私党,干预朝政,内自军机,外至督抚,无不与之结纳……”
7 z" J( \+ N9 M5 T 纪连海说:“我们且不说《辞海》给李连英改了名字的问题,就单说李连英‘被捕入狱'的问题就很值得怀疑。李连英自从1854年就成太监了,他什么时候、为什么被捕入狱的呢?”从这个问题开始,经过不断研究,就有了现在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大太监李连英》的讲座和《历史上的李连英》一书。
4 N0 }6 b: X! z7 [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纪连海告诉我们,他现在还是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七点之前就赶到学校,“学生有任何问题都能在早上找到我解答,我肯定会比学生早到学校,这是我的职责。”而每天晚上七点到十点左右,则是他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对他而言,读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不断求知的需要,而是不断磨砺意志和品格的一种历程。
* j8 F* U& j! N& n, j, }1 ^8 p
/ b" i" P9 @4 Q" s
- o# V2 g- c: S5 G5 [1 E2 g
# `) U) r: n9 R, _, o * x& x' v" R. P9 V
; B0 W8 U, R4 \
m5 Q' _/ e# }+ l7 E9 B) r: s$ i ) f; m8 M7 h5 b; S" S- a: H
& q; h6 H9 a$ f
# V0 ~& k* z+ } Z g& }
% S# U2 |9 B8 u, z' Z9 @5 o
$ y0 b8 M! k. \5 f. ?/ p1 Q
" P6 a0 E# z$ \% N9 g% Z
8 F( u" f8 \+ W' ]4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