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张建: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

    [复制链接]
县乡干部 发表于 2014-5-1 1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本帖最后由 县乡干部 于 2014-5-1 10:19 编辑 ! ]; B( l9 w9 G
8 f4 F# }* R* h

   过来人的话要听!张建,曾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党支部书记、司长,现任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他结合多年机关工作经验撰写的系列文章:《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引发青年热议和思考。这里贴出的是前8忌文字初稿。


8 X; d5 W: Z  M( u; r! `

一、“没有没有”

+ a4 w+ @' z4 @9 Q3 J6 k5 v: O  u

在我们司局长的眼里,现在机关里的青年干部,你们这些主任科员或处长的,都非常优秀,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尖儿”,特别是在智商方面,我们自叹不如。想想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哪有你们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呢。

) `0 T6 O) ~5 j, t2 `  y

工作了这几十年,20多岁不懂事,30多岁没经验,40多岁没成就,50多岁就没希望了。这期间,不知碰过多少“钉子”,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间犯过很多错误,而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都是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甚至许多是犯了禁忌的,但都不知不觉,不甚了了。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无意识差错”,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 F; ?) ^! L6 ?

母亲对女儿说:“孩子,我已经走过的弯路你就不要再走了”,女儿说:“要是我不走,怎么知道那是弯路呢?”母亲无语。女儿没有说错,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经历,怎么知道是对还是错呢。母亲也没有错,自己走过的弯路如果不说,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那可是自己的孩子呀。再说了,怎么能保证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呢。所以女儿就姑且一听,做个参考,毕竟路还是要自己去走的。

2 p4 m% c8 T5 @, \6 P( {

我下面要说的,就是我和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不过你就姑且一听,未必我说的就对,仅供参考吧。我先说一个机关里,常听到的一句话:“没有没有”。

* f8 Z$ w; W# P" ]- P' L8 H

一次,一位青年科员送给我一份征求意见的材料,我问他:“你看过了吗?”他说“我看了”,我又问他:“你有什么意见吗?”他急忙说“没有没有”,态度谦恭,意思是说“我怎么敢有意见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心里不禁一凉,对他说:“既然看了就应该有些意见,多少你说出来看看”,看我真心听他说意见,他就说了一些意见,随后我也赞同他的意见,就让他按他的意见给反馈了。

: [/ D9 E  a8 }* h- w6 s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过手的文件材料一般都不看,好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似的,送到领导那儿也不想表达自己的什么看法,只当自己是一个转运工具罢了。现在再看看青年人,已经比我那时强了些,一般过手的材料都会看一眼,但通常不做表达看法的准备,你不要求他就不说,错把“没有没有”当成了谦恭,以为不说是上策,或可能没想到领导会听他的看法。因为自己没有看法,或者说不认为自己有表达看法的必要,或者说就不想有所表达,总之一句话,没有准备。而我们知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6 m7 y& S- H/ `: f

有时候,我和上级或者下属共同参与或经历某事,如果上级问我有什么意见或看法,我都会认真中肯地发表看法,因为这时候都是思考、提高和展示的机会,更是学习、请教和共享的机会,通常不会随意放过。而我征求下属的意见和看法时,也是希望能有学习交流共享的意思,当然也包括有对下属考察的意味。如果下属没有准备,只是仓促应付或“没有没有”,我就会感到遗憾,并知道那是因为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准备,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还需要历练。

3 V  |# l! ]' L3 D

我的建议是:在这种情景下,坚决不说“没有没有”,所谓的谦恭在领导那儿是不得分的;也不说“没有”,除非你没看过或不知道,这时你需要说明;即使领导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而如果你有看法的时候,也要想些办法向领导表达出你的意见,这叫主观能动性,就是给自己创造条件。最好是你简要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尽量具体清晰一些,有可能再加上自己的思想或思考的东西,能够给你的领导多一些东西,因为你总有一些东西是你的上级所没有的或所需要的,这样的交流共享不亦说乎,何乐不为呢。


8 A% X: n* f; D) R: i

二、“我不行我不行”


  n: O3 ]( r' g$ E8 O9 I

有青年建议我,说我的“办公室无意识差错”,不如就叫“办公室36忌”,我觉得可以接受。36条没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办公室的忌讳很多,我所说的,都是在无意识的情景下出现的差错,虽然可以说是犯了“忌”,但不应该给予批评和指责的,不知不为过嘛,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曾经的经验和教训,给他们一些提醒,或者叫做温馨提示,仅仅是个参考,未必都对。下面我就说说“我不行我不行”。


5 V, A2 t! e/ l( a$ g! ~

有一次,委里要召开机关党建经验交流会,八个发言有我们支部一个,希望我们重点讲一讲,有关青年干部成长的内容。要说青年干部成长,没有比青年干部自己讲更好的了,而且我们的青年干部个个优秀,任意请一位同志讲都没有问题。随后有一位青年到我办公室送材料,我就对她说:“委里要开党建经验交流会,你代表支部发言吧”,没想到她连忙说:“我不行我不行!”看她那真切甚至还有点惶恐的神情,我就不忍心给她压力了。后来另外一位青年党员很乐意地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上台发言的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

4 Q# @! s" H8 ?" i

在机关里,经常可以看到我刚才所说的这种情景,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很为青年干部惋惜,许多带有一定压力的好事,本来是青年干部学习提高展示的绝好机会,只要努力,几乎没有做不好的,为什么许多青年都认定自己不行而推让了呢?


( Y4 N: r" s4 e7 P* p3 i# g

可能是因为家人朋友经常告诫自己低调谨慎不要出头,但凡在较大的场合都不露脸;可能是因为机关讲究层级秩序,上台露脸必须从上级先开始;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较大场合的锻炼,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有好的表现;可能是因为自己一向自卑不自信,一直认定自己不行,就断了表达展示的念头,等等吧。


: ]. N) k, |4 m' R" i

但上级领导往往不这样看,他推荐你,就是认为你能行,只是看你有没有决心和信心,只要有决心和信心,经过一定的练习和指导,没有什么是不行的。再说你只要在机关工作,迟早都要到场面上去,何不早一些就着手锻炼呢。我们的青年科员或处长,代表司局到基层或参加什么活动,都被叫做“中央国家机关的代表”,甚或被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都要经常在大会上发言讲话,这时候不行也得行。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青年干部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表现不得体,时有显露尴尬。如果勇于接受挑战,注重平时锻炼,有了自信和能力,往往都会有上佳的表现,堪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干部。

  O  t, f" @5 a* o: F$ N+ J/ F

自信,既是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也是青年个人成长发展的必备品质。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每年都要招聘一些青年职工,自信在面试和就职的过程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一次由我主持面试,一位应试的女青年进来后主动地与我们考官一一握手,眼神就充满着自信。我很坦率:“我们单位注重男女平等,目前女职工过半,我们想招一位男职工”,她说:“您们把我当男孩使就行了,论精力论体力我都没问题”,回答得自信有力,要想否定都难。我又问:“你有什么特长和优势?”她说:“我的优势就是,无论领导交给我什么任务,我都能千方百计地完成好!”我们的一位考官随口说:“那你把月亮摘下来”,她随口就接:“好,请领导给我准备一个天梯,我一定完成任务!”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们就得接这个“球”,于是我说:“那好,今天晚上就去网站直播节目实习,两天后交一份报告”。事实上,她的自信已经赢得了我们的认可,被录用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 K8 q% e3 c* @0 `  V

那位“我不行我不行”的主任科员,在看到同伴上台的积极表现后,也开始树立了信心,经过一些锻炼,她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迅猛提升,后来20多次受邀到相关部委和单位的大会上做演讲报告,而且都是脱稿演讲,很得听众赞誉。


3 a) T" ?$ [8 x& x

三、“事毕不回复”


8 B) C4 C- j3 s' c# L. n8 V

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

8 a/ {' q2 E1 c: w1 h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


5 ~! v( E8 h6 f, \) ^& |! U, z+ O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因为我的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信念,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的时候,才有这种强烈的感觉,那已经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机会。年少轻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

4 o6 X) g! L, \+ y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司里,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的,你对这种人的事情,也不会大意,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


( e* O' `9 D# ]+ `3 z1 n% c

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斯世同怀视之,共享信任之美。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


& t9 \! q2 c# D

多年前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曾经给青年职工推荐过《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受美国总统的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

0 a" o" P( @* \$ h, J; c7 Z2 E3 |

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也是100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

  b( k2 {) x2 A7 q

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事,和承诺和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


; K  {1 K1 v  D% R" N. G; D

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可能有能力可以做大事。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

+ M. q/ u, G4 I2 \+ i# i& Q' r

四、“会前不到位”


1 {5 x8 t- c+ c; \' ^+ C4 ?+ `& K

有人说我前面说的那些,今天机关里的年轻人其实都知道,不过是明知故作或故意不为。我相信青年干部,很多是不用提醒的,但是无意识地犯错,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明知故犯或故意不为的,我们以后可以单列一个单元讨论,我要说的还是无意识犯“忌”,姑且说之,仅供参考。下面我说说“会前不到位”。


$ y7 D8 T2 ^. O4 C, t; n

“会前不到位”是机关里常见的一种现象。我经常参加一些司局或部门召开的会议,以协调会、座谈会听取意见为多。通常我会提前10分钟到会议室,但有时还看不见会议主办方的人,其他部门的参会同仁来了以后还不见主人,我们就有受到冷落的感觉。有的只剩三五分钟了,才见到主办方有人到场,好像没有什么准备似的,会议显得松松垮垮,这种情形下,被邀请的人情绪很受影响,所以会议的质量和效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

: O3 x' h# e/ J

如果是主办方的领导“掐着点”到会,还可以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承办会议的工作人员会前不到位,实在有点讲不过去。如果参会人员都是在同一个办公楼里,工作人员至少应该提前15分钟到场,因为有种种原因,外部门参会人员很可能提前10分20分钟到会。


9 ^1 K0 I2 |* I5 ]# W

如果有邀请外单位代表参会,只要使用了交通工具的,很可能就有提前半小时到场的,客到主不见,实在不礼貌,给参会者留下的,只是冷淡应付的印象,往重里说,就是不尊重邀请的参会者,反映出主办方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德。

- U, Y* A* M) D9 U5 I: g

有这么严重吗?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当然特殊原因除外。有一阵时间,机关里流行着“掐着点到会”的风气,参会时间以准为美。参会者倒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办会者也心安理得,那就让人感觉不好想不明白了。

' G$ n+ @, c+ z2 b

可能是受国外的一些风气的影响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多次出访,在拜访对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到达时间上,有时就比较纠结。一方面,因为所在地区交通状况比较复杂,我们担心迟到了不礼貌,所以都是提前出发,提前到达受访单位,另一方面,我们通常会被告知要准时到达,提前到达没人接待。

6 ]' O1 X+ a6 q: G' Y

所以我们经常提前10分20分或甚30分钟到达,到达受访单位后,没有人接待,我们要么就在车子里呆着,要么就开着车瞎转磨时间,等到了时间了,才有人接待。主人心安理得,我的心里却很郁闷,这叫什么事儿呢?主人难道没有考虑我们可能提前到达吗?我们早到10分20分钟又有什么不对吗?难道主人们个个都那么精贵?安排一个工作人员接待我们,有什么难的吗?


7 L5 G; S( D2 R

有人解释说,这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讲求效率,不浪费时间,而且也不论你是什么级别什么客人,都一视同仁,秉公办事。这种论调居然也会被我们的一些人所认可,而且效仿起来,还真像西方人那么回事。


" D; c$ P( X# }8 G: @

岂不知这是无意之中,犯了待人接物的大忌了,至少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只讲准时准点,不讲待人之道,恐怕只是捡了一些皮毛,丢掉了一些根本。丢掉的是一些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就是丢掉了我们做人的一些东西,丢掉了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就是在待客方面的真诚、热情,宁可自己辛苦一点、稍微付出一些,尽地主之谊,尽主办方之情。况且早一些到会场,接待提前到达的客人,还可以加强沟通,尽可能发现和解决会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这是开好会、解决好问题的关键。

: ]/ ^2 H7 |; p' Z; {

所谓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一些慢待客人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人根本就是骨子里不把你当客人看,要是他认为重要的客人,比我们到位的还早呢,如果是在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是迟到懒散成了习惯,他自己就看不起自己,继而看不起别人而慢待客人,还是不尊重人。

  g4 J) P) p+ N

但凡出现会前不到位的现象,都与办会方不重视有关,可能就是个形式主义的会,所以大家都应付应付得了。会前不到位、办会不认真,就是不良机关文化或处室文化的表现。看看这种主办方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表现,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因为做人做不好、而开会开不好的问题。

我们的做法是,如果召开相关部门的会议,又都在同一个办公楼里,那么工作人员提前20分钟就要到场;如果有使用交通工具的参会者,那么工作人员就要提前半小时到场,往往我自己就会提前10分20分到会场,接待积极参会的先来者,以示尊重和重视。

  _) T, p' a7 ]" {. l

近几年我和司里同志与五六十个部委单位学习交流,不论是在主场还是客场,我们都是提前半小时以上到场,会前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多一分准备,就多一份成功。即使是司内的会,我本人也都提前到场,没有别的,心在会上而已。


9 Q/ J3 Y  Y5 W/ e! V- Y

参会者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提前到达会场,就不能苛求办会方提前接待,但办会方提前安排工作人员到会则是责无旁贷的,这些,就应该是我们的处长或科员们应当想到的了。会前的文章大得很。


' ]8 R) Y6 g8 s# `. x0 p* F9 v

参与人数 5经验 +2 文银 +15 收起 理由
小马葛 + 2 很给力!
小胡 + 5
+ 2 赞一个!
求都麻袋 + 3 赞一个!
饮酒听泉 + 5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经验 +2 文银 +15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精彩评论436

正序浏览
散场音乐 发表于 2016-3-12 15: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过来人的话要听!张建,曾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党支部书记、司长,现任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他结合多年机关工作经验撰写的系列文章:《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引发青年热议和思考。这里贴出的是前8忌文字初稿。0 Q* ~; t/ n6 M" v1 ^9 z6 [3 _

" I( [" K/ P7 U4 i4 y/ u. i一、“没有没有”& Q) y) I2 p8 c! G$ \) ^) z) s! c: n! y3 g
3 a5 v8 c7 N, f! `# Z( z. O: l1 b2 T
在我们司局长的眼里,现在机关里的青年干部,你们这些主任科员或处长的,都非常优秀,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尖儿”,特别是在智商方面,我们自叹不如。想想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哪有你们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呢。; z3 Q$ }& F1 h& j- |% Y* F( a& ?
- A% W  u/ m0 f! N" |/ g+ Z. F
工作了这几十年,20多岁不懂事,30多岁没经验,40多岁没成就,50多岁就没希望了。这期间,不知碰过多少“钉子”,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间犯过很多错误,而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都是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甚至许多是犯了禁忌的,但都不知不觉,不甚了了。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无意识差错”,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 S& s- S: Z" W" B3 ^

8 l% m9 @0 y) L( ]- L! @母亲对女儿说:“孩子,我已经走过的弯路你就不要再走了”,女儿说:“要是我不走,怎么知道那是弯路呢?”母亲无语。女儿没有说错,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经历,怎么知道是对还是错呢。母亲也没有错,自己走过的弯路如果不说,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那可是自己的孩子呀。再说了,怎么能保证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呢。所以女儿就姑且一听,做个参考,毕竟路还是要自己去走的。
' U6 Z3 B* S7 K! o; ]% g1 d2 d( D3 t$ f4 s& x6 m' A# g6 @3 v* |1 U. H! R9 `) {4 ?+ Y7 b
我下面要说的,就是我和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不过你就姑且一听,未必我说的就对,仅供参考吧。我先说一个机关里,常听到的一句话:“没有没有”。7 F# U: c9 g  @4 L- }0 {8 W# d9 b

$ q2 I: E' g7 v+ P; {一次,一位青年科员送给我一份征求意见的材料,我问他:“你看过了吗?”他说“我看了”,我又问他:“你有什么意见吗?”他急忙说“没有没有”,态度谦恭,意思是说“我怎么敢有意见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心里不禁一凉,对他说:“既然看了就应该有些意见,多少你说出来看看”,看我真心听他说意见,他就说了一些意见,随后我也赞同他的意见,就让他按他的意见给反馈了。
( H4 s+ g: a3 e5 k- g# R" q6 S& E, t4 ]- q$ V% K, R& }) h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过手的文件材料一般都不看,好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似的,送到领导那儿也不想表达自己的什么看法,只当自己是一个转运工具罢了。现在再看看青年人,已经比我那时强了些,一般过手的材料都会看一眼,但通常不做表达看法的准备,你不要求他就不说,错把“没有没有”当成了谦恭,以为不说是上策,或可能没想到领导会听他的看法。因为自己没有看法,或者说不认为自己有表达看法的必要,或者说就不想有所表达,总之一句话,没有准备。而我们知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3 g( y  m4 K' o- Z* ^
( ?+ K5 q) T3 i5 V( M, P
+ G  U6 S. W* |6 \! S$ k有时候,我和上级或者下属共同参与或经历某事,如果上级问我有什么意见或看法,我都会认真中肯地发表看法,因为这时候都是思考、提高和展示的机会,更是学习、请教和共享的机会,通常不会随意放过。而我征求下属的意见和看法时,也是希望能有学习交流共享的意思,当然也包括有对下属考察的意味。如果下属没有准备,只是仓促应付或“没有没有”,我就会感到遗憾,并知道那是因为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准备,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还需要历练。1 k+ H. o9 E3 r
3 s3 f+ m6 |; c3 s
我的建议是:在这种情景下,坚决不说“没有没有”,所谓的谦恭在领导那儿是不得分的;也不说“没有”,除非你没看过或不知道,这时你需要说明;即使领导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而如果你有看法的时候,也要想些办法向领导表达出你的意见,这叫主观能动性,就是给自己创造条件。最好是你简要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尽量具体清晰一些,有可能再加上自己的思想或思考的东西,能够给你的领导多一些东西,因为你总有一些东西是你的上级所没有的或所需要的,这样的交流共享不亦说乎,何乐不为呢。
. V) c5 W6 s* V  X$ ~1 d' \) w5 S  U6 q( p  w
0 ~2 o) l' N# r: P二、“我不行我不行”: f, S' W9 Y! F3 l
; v& P4 _6 Q* \# e2 k! Q' J4 @
有青年建议我,说我的“办公室无意识差错”,不如就叫“办公室36忌”,我觉得可以接受。36条没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办公室的忌讳很多,我所说的,都是在无意识的情景下出现的差错,虽然可以说是犯了“忌”,但不应该给予批评和指责的,不知不为过嘛,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曾经的经验和教训,给他们一些提醒,或者叫做温馨提示,仅仅是个参考,未必都对。下面我就说说“我不行我不行”。$ w3 ]1 a! P; F* B5 X: _1 H- q1 Z
6 J) v7 L) @0 U6 o; d& x) Z( p# S8 A
1 {9 S& [# x1 u! f! X有一次,委里要召开机关党建经验交流会,八个发言有我们支部一个,希望我们重点讲一讲,有关青年干部成长的内容。要说青年干部成长,没有比青年干部自己讲更好的了,而且我们的青年干部个个优秀,任意请一位同志讲都没有问题。随后有一位青年到我办公室送材料,我就对她说:“委里要开党建经验交流会,你代表支部发言吧”,没想到她连忙说:“我不行我不行!”看她那真切甚至还有点惶恐的神情,我就不忍心给她压力了。后来另外一位青年党员很乐意地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上台发言的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0 _; |; D* |$ Q% P. d2 I
0 \4 o) D% q7 Q0 l
在机关里,经常可以看到我刚才所说的这种情景,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很为青年干部惋惜,许多带有一定压力的好事,本来是青年干部学习提高展示的绝好机会,只要努力,几乎没有做不好的,为什么许多青年都认定自己不行而推让了呢?. y' P. K, _4 m
5 ]4 O' K& u! T2 m( Z5 s3 v2 R
: x5 g! P, R- N0 a* x9 {  i  O可能是因为家人朋友经常告诫自己低调谨慎不要出头,但凡在较大的场合都不露脸;可能是因为机关讲究层级秩序,上台露脸必须从上级先开始;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较大场合的锻炼,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有好的表现;可能是因为自己一向自卑不自信,一直认定自己不行,就断了表达展示的念头,等等吧。
6 ~' t4 ^6 f, P" `: f  X9 v- ~; u9 w; D2 f! y) i. P, D, l# c# _7 x, C
但上级领导往往不这样看,他推荐你,就是认为你能行,只是看你有没有决心和信心,只要有决心和信心,经过一定的练习和指导,没有什么是不行的。再说你只要在机关工作,迟早都要到场面上去,何不早一些就着手锻炼呢。我们的青年科员或处长,代表司局到基层或参加什么活动,都被叫做“中央国家机关的代表”,甚或被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都要经常在大会上发言讲话,这时候不行也得行。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青年干部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表现不得体,时有显露尴尬。如果勇于接受挑战,注重平时锻炼,有了自信和能力,往往都会有上佳的表现,堪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干部。
. i. M' U1 _, v' [/ x, c8 o: }) W$ C% S6 Y, P1 |' w! X7 B9 G* K( k7 I8 `% q: ^  D/ O
自信,既是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也是青年个人成长发展的必备品质。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每年都要招聘一些青年职工,自信在面试和就职的过程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一次由我主持面试,一位应试的女青年进来后主动地与我们考官一一握手,眼神就充满着自信。我很坦率:“我们单位注重男女平等,目前女职工过半,我们想招一位男职工”,她说:“您们把我当男孩使就行了,论精力论体力我都没问题”,回答得自信有力,要想否定都难。我又问:“你有什么特长和优势?”她说:“我的优势就是,无论领导交给我什么任务,我都能千方百计地完成好!”我们的一位考官随口说:“那你把月亮摘下来”,她随口就接:“好,请领导给我准备一个天梯,我一定完成任务!”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们就得接这个“球”,于是我说:“那好,今天晚上就去网站直播节目实习,两天后交一份报告”。事实上,她的自信已经赢得了我们的认可,被录用就没有什么疑问了。9 `0 ]0 m9 N/ ?

: k, j+ F( S. t* O8 t那位“我不行我不行”的主任科员,在看到同伴上台的积极表现后,也开始树立了信心,经过一些锻炼,她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迅猛提升,后来20多次受邀到相关部委和单位的大会上做演讲报告,而且都是脱稿演讲,很得听众赞誉。, Y! X8 x6 G4 h- n, T% L
8 J) ]  I) O. k& G! n# _# M
; V6 p& `. w# x2 p2 a6 H; H6 F三、“事毕不回复”- E/ g2 j! A9 Y9 L% `# j+ a
2 J$ q. W/ Q- d7 x: E1 A
/ Y3 C+ v+ J0 N4 h9 G% J3 ?# m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6 W( o+ V. X0 @+ N0 _
4 c3 C' t; c0 I* U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
$ H+ W" H6 a% G8 h/ l4 A  k; w! T; {7 b) m5 r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因为我的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信念,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的时候,才有这种强烈的感觉,那已经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机会。年少轻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4 Q0 j6 Y2 _* Z' Z! k  w% M' T* m
9 G3 A# \; a1 I; p
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司里,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的,你对这种人的事情,也不会大意,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3 r; F! ~2 u8 Y9 `6 v+ r
, J% h3 x3 h+ E9 ]$ {3 C
1 V0 h9 ]  Q4 D" v6 k& Y) a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斯世同怀视之,共享信任之美。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2 C% v' Z! g8 C& W5 H' R
9 s" r$ o6 g- v+ n* \4 p
. ?9 Z. v$ i: Z0 n6 `多年前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曾经给青年职工推荐过《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受美国总统的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
) J; O  ^6 l3 W+ x0 c& R! J+ w) Q0 _% ^/ X/ E
+ L+ O. H" j, k) ?$ X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也是100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
; i/ |; Z4 p' l
$ i# g( S# ?1 H0 A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事,和承诺和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
; p$ P9 f5 Q; ?9 `. u' [: u8 o( ?2 r  f8 L0 c& b8 V8 q& @% E
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可能有能力可以做大事。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
) C" d; `; ]2 N: |7 R4 E7 ?) w
/ l  X* S1 i: H( [, x5 F四、“会前不到位”
* r6 m3 U! a7 C9 f( f" M- I# e+ H: m( I) b2 S! ]. \
) V& h- r( N; W4 Y0 w有人说我前面说的那些,今天机关里的年轻人其实都知道,不过是明知故作或故意不为。我相信青年干部,很多是不用提醒的,但是无意识地犯错,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明知故犯或故意不为的,我们以后可以单列一个单元讨论,我要说的还是无意识犯“忌”,姑且说之,仅供参考。下面我说说“会前不到位”。: n9 P. J* L' h( X- Z
/ }6 g; E1 y' F( X  g0 M" J' p  [. C
“会前不到位”是机关里常见的一种现象。我经常参加一些司局或部门召开的会议,以协调会、座谈会听取意见为多。通常我会提前10分钟到会议室,但有时还看不见会议主办方的人,其他部门的参会同仁来了以后还不见主人,我们就有受到冷落的感觉。有的只剩三五分钟了,才见到主办方有人到场,好像没有什么准备似的,会议显得松松垮垮,这种情形下,被邀请的人情绪很受影响,所以会议的质量和效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3 i8 h/ }: K3 c' I
3 e5 w5 _' E6 Y" c7 ]2 K0 Q/ |( t% V; o4 i
如果是主办方的领导“掐着点”到会,还可以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承办会议的工作人员会前不到位,实在有点讲不过去。如果参会人员都是在同一个办公楼里,工作人员至少应该提前15分钟到场,因为有种种原因,外部门参会人员很可能提前10分20分钟到会。5 |% Q7 w/ v! I% W$ {! Y  C1 C
# J3 W- ]  ^8 ]) `, b
如果有邀请外单位代表参会,只要使用了交通工具的,很可能就有提前半小时到场的,客到主不见,实在不礼貌,给参会者留下的,只是冷淡应付的印象,往重里说,就是不尊重邀请的参会者,反映出主办方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德。! Q5 M6 E& Q4 E3 w% F

/ @. y" o. F1 b, e有这么严重吗?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当然特殊原因除外。有一阵时间,机关里流行着“掐着点到会”的风气,参会时间以准为美。参会者倒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办会者也心安理得,那就让人感觉不好想不明白了。
2 z2 \- X8 M! I# u1 H8 v& ~1 S
4 F2 m8 B) T; O: c8 H可能是受国外的一些风气的影响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多次出访,在拜访对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到达时间上,有时就比较纠结。一方面,因为所在地区交通状况比较复杂,我们担心迟到了不礼貌,所以都是提前出发,提前到达受访单位,另一方面,我们通常会被告知要准时到达,提前到达没人接待。& _: s2 k' I& U5 G

5 v/ c9 b% D8 W4 z& {: R6 N所以我们经常提前10分20分或甚30分钟到达,到达受访单位后,没有人接待,我们要么就在车子里呆着,要么就开着车瞎转磨时间,等到了时间了,才有人接待。主人心安理得,我的心里却很郁闷,这叫什么事儿呢?主人难道没有考虑我们可能提前到达吗?我们早到10分20分钟又有什么不对吗?难道主人们个个都那么精贵?安排一个工作人员接待我们,有什么难的吗?& R+ F% q8 d5 N+ f& }  v0 L% V) C
% r7 s2 D( s" |, x# U
1 P8 A2 j) E! N& w* G3 ]有人解释说,这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讲求效率,不浪费时间,而且也不论你是什么级别什么客人,都一视同仁,秉公办事。这种论调居然也会被我们的一些人所认可,而且效仿起来,还真像西方人那么回事。
5 O4 R! B6 k, `% E. [& |3 K. G* ]  \# {
. p' x& X1 P0 Z* g  m0 D: X岂不知这是无意之中,犯了待人接物的大忌了,至少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只讲准时准点,不讲待人之道,恐怕只是捡了一些皮毛,丢掉了一些根本。丢掉的是一些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就是丢掉了我们做人的一些东西,丢掉了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就是在待客方面的真诚、热情,宁可自己辛苦一点、稍微付出一些,尽地主之谊,尽主办方之情。况且早一些到会场,接待提前到达的客人,还可以加强沟通,尽可能发现和解决会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这是开好会、解决好问题的关键。
9 |8 O  w8 @  s0 r3 Q2 Y  s
6 {6 k  f8 a6 o5 V/ P- H所谓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一些慢待客人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人根本就是骨子里不把你当客人看,要是他认为重要的客人,比我们到位的还早呢,如果是在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是迟到懒散成了习惯,他自己就看不起自己,继而看不起别人而慢待客人,还是不尊重人。  J1 u6 a, Z4 _3 p' v

. p) w- S- N9 w& {* _但凡出现会前不到位的现象,都与办会方不重视有关,可能就是个形式主义的会,所以大家都应付应付得了。会前不到位、办会不认真,就是不良机关文化或处室文化的表现。看看这种主办方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表现,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因为做人做不好、而开会开不好的问题。
9 ?( t. C% Y. V) V6 K7 [* d我们的做法是,如果召开相关部门的会议,又都在同一个办公楼里,那么工作人员提前20分钟就要到场;如果有使用交通工具的参会者,那么工作人员就要提前半小时到场,往往我自己就会提前10分20分到会场,接待积极参会的先来者,以示尊重和重视。$ e6 _5 e3 P+ C* h1 a1 o

9 V# B" Z' c, t( V近几年我和司里同志与五六十个部委单位学习交流,不论是在主场还是客场,我们都是提前半小时以上到场,会前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多一分准备,就多一份成功。即使是司内的会,我本人也都提前到场,没有别的,心在会上而已。2 k/ V7 v" ?; `% [# n5 n. Y' f
: b8 t& D! L) C, H$ ]2 c8 m
& b) F9 E% ^. f( k1 ^参会者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提前到达会场,就不能苛求办会方提前接待,但办会方提前安排工作人员到会则是责无旁贷的,这些,就应该是我们的处长或科员们应当想到的了。会前的文章大得很。
7 V- ^" \. l' d* e3 U" Z* A% }
1 a" {( k# C% n1 h五、“拖拉误事”9 u5 p- v2 s% r3 |5 a: U" o
7 l; ?$ N2 N  B' i: M$ P! x2 L$ U6 r
; `! E% o) h1 z5 C8 z一次,我让一位实习生复印几本文件,因为材料比较多,复印需要一两个小时,我对他说:“你抽空复印一下”。话是这么说,我还是希望他能尽量快一些,但没有催他。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有交给我,那几天司里整理文件倒腾柜子,确实也忙,实习生很出力,大伙还夸他呢。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十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交给我,我以为他要给我复印出个“刮目相看”呢,或是复印难度太大?好在上级没有要,那就再等等吧。
& a; ]" s5 Q' D# q  L8 \1 T/ D' L' q! i3 b6 |0 V3 h/ U; I  C% C; \) l
足等了半个月,那天上级要材料,我问那位小伙子:“复印好了吗?”他说:“没有,这些天帮助处室整理文件柜,现在马上复印”。我说:“不用了,已经来不及了。这些天你很辛苦,但是你在这儿的实习恐怕不及格了,现在你就回去吧,不用再来上班实习了”。他懊悔,他道歉,但没有用,我对他毫无怜悯之心,告诉他这是他的一个教训,希望可以成为他的“人生财富”,请他好好记取。他悻悻走了,不知道这件事对他是不是一件好事。, ~3 k# \4 D! a* f, K6 m; k$ e
" ?. Y0 b8 W5 y" W( w9 N
这位实习生错在哪儿?看起来是一个拖拉事件,其实他并不懒惰,那些天他干体力活也不惜力,怎么就“不及格”了呢?而且他还没有意识到他的错误,就是我说的“无意识差错”,这就可悲了。照这样下去,恐怕他要谋一个好职业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不知轻重,不大懂事,不知道许多事情是不能拖拉的。' C+ \, \9 q. F" ~0 U
0 V( ^+ c. @6 p8 @# v7 U! H- C7 H7 d, Y; B) ?# @3 Q( ?) v# w! r( C2 O! y
我20多岁不懂事的时候,肯定也常常干这样的事。有些事以为领导说“抽空”,那就抽我的空儿;或者认为自己没闲着,也不偷懒,有些事拖延拖延没关系;或者自以为这件事不重要,拖拖不要紧;甚或压根就忘了这件事,都有可能。结果呢,经常感觉领导不信任、不重视或者不重用,还不知道为什么,等我自己当了领导,碰上了这样的事情,才深有体会,很是扼腕。
" |# `+ W; s+ Z9 m$ a: T% v
6 k$ f9 s9 F, f: y$ F/ p凡事都有个轻重缓急,我们每天都有许多事要处理,孰轻孰重应该有一个权衡,有一个安排。并不是说领导交代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许多事都有轻重和急缓的权衡,比如家庭的大事难事,比如突发的事件,许多时候都要及时调整,重新安排。
- ?4 `, a8 O  Z4 x% _0 O- R: G+ y; Y/ C6 ^6 F( f4 F8 a* c! u7 U, }& X5 q" v
但领导交办的事,通常都是重要的事,虽然领导没有强调快办急办,那是需要你自己斟酌掂量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但凡我交代的事,除了说明不急或缓办的事,其实都是需要立即就办的事,有人慢了点,我就着急了,其实不是我着急,是事情着急了,现在退居二线了,真的没有什么那么着急的事了,但是在一线,包括处长主任科员等,都算在一线,许多事都是不能拖拉的。
: \- @% ^* v2 H& e! f
* a! t# ?" s# I0 s我交代的复印材料的活儿,即使有困难,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儿,应该可以在一两天之内做好,怎么能拖了十几天呢?这件事在他的安排中放到了什么位置呢?你怎么判断这件事就可有可无呢?应该说,领导交办的事都很重要,急不急就要看情况,但也必须尽快完成,以免误事。
- e3 ^2 a- @9 L. Y$ ?5 Z0 L4 V8 m: R# R7 ?5 U6 G
更重要的是,通过办好他人交代的事,不拖拉不误事,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树立良好的品格形象,还是更重要的事。即使不是领导,只要是和他人发生联系的事,都不能掉以轻心,都要妥善安排,及时处理。除非你是故意的,那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差错”之列了。拖拉误事,不仅是误了他人的事,更要紧的是误了自己的事。
$ {5 k/ }4 `2 w, ~6 G' g. H  ~. Y! ?9 b7 Z8 m6 J2 U& G* J- x: J) x6 f5 q/ N
六、当场声辩
+ R, Z1 ^6 t. r8 U! @7 B! a( |- F
& y7 K: S; m6 w( _8 P  \我用“声辩”,而不是“申辩”,意思是说当场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写个纸条,或者采用巧妙的方法,给予说明或者申辩也未尝不可。如果你是有所准备,故意要当场声辩,那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差错”的范围了。  ]3 O: o1 _  G2 E4 K) e
- `3 ?+ s" i0 \/ J+ t
一次,我们召开全司会议,内容比较重要,结果有一位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当即批评他:“重要的会议怎么能迟到!”他当即声辩:“公交车出了故障,路上又堵,本来应该不会迟到的。”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我的批评更严厉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迟到!你不要申辩。”结果很影响会议气氛。% Q4 U" T* y9 b; j' ]1 X
9 g( x5 u5 h; H# t; C1 E
但凡当场声辩,通常都有一些原因,有时还很有道理,但这个道理是大道理还是小道理,我们很少考虑。关于迟到,堵车是一个原因,但如果会议重要的话,堵车就不是理由,更不是道理,除非大家都认同的特殊情况是例外。
0 y7 b4 ?. T8 T3 {/ A( T6 D) R8 m8 V8 s/ e' K1 a- F$ `+ S( Y3 `$ _5 a  T( o; G" B  D+ m$ `" n1 [9 i5 B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那还是40年前我上中学的一件事。一天我和一位同学相伴上学,感觉时间有点紧,我那位同学戴有一块手表,他说出门前刚对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滴滴报时,应该没有问题。紧走慢走,我们刚进了校门,上课铃声响了,等我们推开教室的门,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老师对我们说:“迟到了,你们就站到后面去。”我那位同学当场声辩说:“我们没有迟到,是上课铃早打了一分钟,我的表是北京时间!”老师更生气了:“迟到就是迟到,还狡辩什么!站到后面去!”2 m+ q/ ^  B# x3 |( \
# u/ L- ~* v4 |2 Y# |
站了一节课,站是站了,心里还是不服,总认为我们自己不算迟到,上课铃没按北京时间响。事后老师跟我们讲了道理:“打上课铃可能有点误差,但打铃上课是全校的规矩,这是大道理,你们按你们的时间迟到了,这是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道理,学习秩序不就乱了吗?”。我们的老师是大家很敬重的,我们也承认了错误,应该吸取教训更加注意。
: v. s& G; a  [" |0 g+ @  b1 Y6 p* e4 U
有人会说,如果严格按北京时间打铃,我们就不算迟到了,还是校方犯错在先,不应责备我们。想想当年的条件,打铃的时间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能保证那么准时,即使准时了,迟到也不至于会被罚到后面站,但迟到的原因能成为当场声辩的理由吗?1 V) T% p, s" q0 R6 C8 S6 W
3 z4 E6 ]- k$ c- F/ T4 t! I/ |. o% ~
有些人就事论事,认为只要有理由,就可以当场声辩,可能还没有想过,有没有理由和当场是否声辩不是一回事。迟到有一些理由,或着有充足的理由,那迟到就迟到了,没有关系,即使受罚也没关系。如果迟到很值得或者还要受到嘉许,它也和当场声辩不是一个道理,所谓道理有大有小,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当场声辩的本质是不服管理,而不是有没有道理。潜意识中的不服管理,就会在有一点所谓的理由时表现出来,除非你是有意识表达这种情绪,否则是既没有道理,又导致问题升级矛盾激化。这样的后果于事于己于人都是弊大利小,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 w: p, W' H, e+ s7 O3 F4 E! v+ j- v4 L$ W8 `
有人当场声辩只想解释说明,语气没有那么硬,这时候我都会马上制止他:“不解释,不要解释”。为什么,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教训,除非领导让你解释,否则你的解释没有意义,批评你迟到,就是批评你迟到,影响会议就有错,有什么理由或功劳下来再说,不是一回事。如果领导劈头盖脸地训一顿,当场声辩的效果就更不好,把本来的迟到批评变成了对立矛盾,恐怕有违初衷和目的,也会影响会议效果。
3 g, N8 C* t% B  u
# d  z' K3 U0 H8 u$ Y除非你是想故意挑事。否则不要当场声辩,这是因为:一是违反会议纪律影响会议效果理当受批评;二是事先没有打招呼也有错;三是所谓的原因理由如果有,那也是小道理,遵守纪律开好会是大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你是大道理,那也用不着当场声辩,下来说明就好。四是当场声辩表现心胸狭隘,没有度量,说到底还是不服管理的心理作祟,不服管理就不是小问题了。
" C. {5 U. A) |. E. I/ q' h) O' l; [  s! l3 R" ^5 l7 E- z
又有一次全司开会,一位青年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照例批评了两句,她谦逊点头表示接受,过后我问她,才知道早上她送父亲急诊,到了医院做了安顿,马上就赶来开会,开完会还要赶去医院。家事为重,她完全可以不来开会,发个短信就行,但她还是顾全大局,还接受我的批评,我由此对她更加信任,也会注意对她的批评,她没有当场声辩,是一个成熟青年和优秀公务员的良好风范。
  M/ }3 N" S& b; D9 ?3 A" ]- ?0 ?  Z" @2 t* w: F0 \& m; i- }& X
对于批评者来说,把握好批评的分寸至关重要,这里也有一个小道理和大道理的问题,为批评而批评于事无补,动机不纯更是害人害己,那是针对批评者而言的。对于被批评者,我知道你有原因,甚或理由充足,但摆到眼前的事情没有个交代,恐怕交代不过去,至于你当场声辩不声辩,真是一个考察考验你聪明智慧的微妙境况啊。
0 V+ F7 |# C! |0 N/ @5 `  Y2 o+ ]9 T- F/ r" O5 a% G% _! K4 O, T" H# ?7 Q9 w% f
七、开小会
( q! `" n' m9 M4 l3 b

点评

个短信就行,但她还是顾全大局,还接受我的批评,我由此对她更加信任,也会注意对她的批评,她没有当场声辩,是一个成熟青年和优秀公务员的良好风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2-4 20:34
 
八宝驺 发表于 2015-10-28 16: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6 Y7 R5 o0 j. j, Y2 m- @5 L2 t( F. u本帖最后由 县乡干部 于 2014-5-1 10:19 编辑" O$ L# ?* F# Y& v$ G6 a. ?& V% q
$ q$ \& |4 i8 K4 u
# `& F* H; T" _% m5 P0 W$ a3 ]2 n3 @0 r' m
   过来人的话要听!张建,曾任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党支部书记、司长,现任国家卫生计生监察专员。他结合多年机关工作经验撰写的系列文章:《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引发青年热议和思考。这里贴出的是前8忌文字初稿。* b, l. N+ Q& {- r
1 w! S  g' H5 d: A; n
一、“没有没有”! v6 B2 t* x4 f# q
) x! p" m/ ^7 m. p
8 v8 i- D5 }% v( T, T0 r6 n在我们司局长的眼里,现在机关里的青年干部,你们这些主任科员或处长的,都非常优秀,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人尖儿”,特别是在智商方面,我们自叹不如。想想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哪有你们这么能干这么聪明呢。
* L- a' C. D2 s# a2 V6 e0 _1 |9 P' d! a4 H& D% i
; Y7 ], m! m5 T& N% m1 O工作了这几十年,20多岁不懂事,30多岁没经验,40多岁没成就,50多岁就没希望了。这期间,不知碰过多少“钉子”,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间犯过很多错误,而很多错误都是在自己无意识的情况下,都是在不经意之间犯了错,甚至许多是犯了禁忌的,但都不知不觉,不甚了了。回想起来,如果当初有人给提个醒儿,或者事先有所请教或了解,就不至于犯了那么多的“无意识差错”,走了那么多的弯路。' q0 I4 x6 ~9 [/ O. p
- C  J' S; n: u3 |: _$ {
. [" O9 \" M9 f& R: I, z+ m( D/ C3 D母亲对女儿说:“孩子,我已经走过的弯路你就不要再走了”,女儿说:“要是我不走,怎么知道那是弯路呢?”母亲无语。女儿没有说错,许多事情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经历,怎么知道是对还是错呢。母亲也没有错,自己走过的弯路如果不说,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那可是自己的孩子呀。再说了,怎么能保证自己说的就是对的呢。所以女儿就姑且一听,做个参考,毕竟路还是要自己去走的。
+ \5 d* u) z& u6 X# j& h$ l7 Q: }1 Y1 Q2 J( Q6 i1 z
# m( g! l' Z$ i# ^6 C  m我下面要说的,就是我和我们曾经走过的弯路,不过你就姑且一听,未必我说的就对,仅供参考吧。我先说一个机关里,常听到的一句话:“没有没有”。
2 r1 q; l. p: e1 w% Z8 x; `, w, C4 c5 l& r
' l% a3 h% W! X+ m( A3 r% M一次,一位青年科员送给我一份征求意见的材料,我问他:“你看过了吗?”他说“我看了”,我又问他:“你有什么意见吗?”他急忙说“没有没有”,态度谦恭,意思是说“我怎么敢有意见呢”。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的心里不禁一凉,对他说:“既然看了就应该有些意见,多少你说出来看看”,看我真心听他说意见,他就说了一些意见,随后我也赞同他的意见,就让他按他的意见给反馈了。4 `, H( c0 T0 M* v3 f
# ^/ w& t+ X9 q: {: g% K
- W- F2 f: ?, }% V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过手的文件材料一般都不看,好像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似的,送到领导那儿也不想表达自己的什么看法,只当自己是一个转运工具罢了。现在再看看青年人,已经比我那时强了些,一般过手的材料都会看一眼,但通常不做表达看法的准备,你不要求他就不说,错把“没有没有”当成了谦恭,以为不说是上策,或可能没想到领导会听他的看法。因为自己没有看法,或者说不认为自己有表达看法的必要,或者说就不想有所表达,总之一句话,没有准备。而我们知道,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Q: C- K5 P' ~; n3 \) W5 D

( k' s- c5 N' v8 K1 d% F3 q0 `有时候,我和上级或者下属共同参与或经历某事,如果上级问我有什么意见或看法,我都会认真中肯地发表看法,因为这时候都是思考、提高和展示的机会,更是学习、请教和共享的机会,通常不会随意放过。而我征求下属的意见和看法时,也是希望能有学习交流共享的意思,当然也包括有对下属考察的意味。如果下属没有准备,只是仓促应付或“没有没有”,我就会感到遗憾,并知道那是因为他没有经验,也没有准备,就像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还需要历练。
4 X+ h: }( f( [- ]) s$ w! F
& ^3 a6 v- S! v; i# y* K我的建议是:在这种情景下,坚决不说“没有没有”,所谓的谦恭在领导那儿是不得分的;也不说“没有”,除非你没看过或不知道,这时你需要说明;即使领导没有征求你的意见,而如果你有看法的时候,也要想些办法向领导表达出你的意见,这叫主观能动性,就是给自己创造条件。最好是你简要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尽量具体清晰一些,有可能再加上自己的思想或思考的东西,能够给你的领导多一些东西,因为你总有一些东西是你的上级所没有的或所需要的,这样的交流共享不亦说乎,何乐不为呢。
! s$ A6 v$ [- {& g
. w, R7 f! P, m  E7 _! T1 q% j二、“我不行我不行”+ J* X- J+ q  _+ n1 U1 F
3 d' c$ f! v: l5 l! I6 [; [
4 {) X  H% W- R& U* V( m有青年建议我,说我的“办公室无意识差错”,不如就叫“办公室36忌”,我觉得可以接受。36条没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办公室的忌讳很多,我所说的,都是在无意识的情景下出现的差错,虽然可以说是犯了“忌”,但不应该给予批评和指责的,不知不为过嘛,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曾经的经验和教训,给他们一些提醒,或者叫做温馨提示,仅仅是个参考,未必都对。下面我就说说“我不行我不行”。
9 d/ V7 ~, Y8 `+ F& o  N5 W% {! _1 D% b. A, Y3 e; E3 e$ M. K' ]- f% h# N& [5 l9 H  V! ^
有一次,委里要召开机关党建经验交流会,八个发言有我们支部一个,希望我们重点讲一讲,有关青年干部成长的内容。要说青年干部成长,没有比青年干部自己讲更好的了,而且我们的青年干部个个优秀,任意请一位同志讲都没有问题。随后有一位青年到我办公室送材料,我就对她说:“委里要开党建经验交流会,你代表支部发言吧”,没想到她连忙说:“我不行我不行!”看她那真切甚至还有点惶恐的神情,我就不忍心给她压力了。后来另外一位青年党员很乐意地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上台发言的效果也是出乎意料的好。
8 d) C7 B1 \9 |- b$ O% w6 |+ \0 \: c+ c
在机关里,经常可以看到我刚才所说的这种情景,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很为青年干部惋惜,许多带有一定压力的好事,本来是青年干部学习提高展示的绝好机会,只要努力,几乎没有做不好的,为什么许多青年都认定自己不行而推让了呢?
9 Q, Y: c) E9 k! @9 g
% ~" c. [  Y% T9 ?) S可能是因为家人朋友经常告诫自己低调谨慎不要出头,但凡在较大的场合都不露脸;可能是因为机关讲究层级秩序,上台露脸必须从上级先开始;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较大场合的锻炼,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有好的表现;可能是因为自己一向自卑不自信,一直认定自己不行,就断了表达展示的念头,等等吧。7 C* F: E2 M# j; @5 n: z  j# ?
3 `* V1 P) ~  i# {
但上级领导往往不这样看,他推荐你,就是认为你能行,只是看你有没有决心和信心,只要有决心和信心,经过一定的练习和指导,没有什么是不行的。再说你只要在机关工作,迟早都要到场面上去,何不早一些就着手锻炼呢。我们的青年科员或处长,代表司局到基层或参加什么活动,都被叫做“中央国家机关的代表”,甚或被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都要经常在大会上发言讲话,这时候不行也得行。所以我们也经常看到青年干部由于平时锻炼不够,表现不得体,时有显露尴尬。如果勇于接受挑战,注重平时锻炼,有了自信和能力,往往都会有上佳的表现,堪称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干部。; C. O# O+ K, w5 ?3 `

4 C  p6 _. V7 R3 o自信,既是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基本素质,也是青年个人成长发展的必备品质。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每年都要招聘一些青年职工,自信在面试和就职的过程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一次由我主持面试,一位应试的女青年进来后主动地与我们考官一一握手,眼神就充满着自信。我很坦率:“我们单位注重男女平等,目前女职工过半,我们想招一位男职工”,她说:“您们把我当男孩使就行了,论精力论体力我都没问题”,回答得自信有力,要想否定都难。我又问:“你有什么特长和优势?”她说:“我的优势就是,无论领导交给我什么任务,我都能千方百计地完成好!”我们的一位考官随口说:“那你把月亮摘下来”,她随口就接:“好,请领导给我准备一个天梯,我一定完成任务!”话说到这个份上,我们就得接这个“球”,于是我说:“那好,今天晚上就去网站直播节目实习,两天后交一份报告”。事实上,她的自信已经赢得了我们的认可,被录用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 Q. {6 B' ^( U% H, g6 Y! @: @# K0 K: C/ r0 L2 Z; i0 r! D' w6 c4 L6 M1 f
那位“我不行我不行”的主任科员,在看到同伴上台的积极表现后,也开始树立了信心,经过一些锻炼,她的自信心和表现力迅猛提升,后来20多次受邀到相关部委和单位的大会上做演讲报告,而且都是脱稿演讲,很得听众赞誉。
) V/ L# K/ `5 h8 a2 v4 D& z# J: ~" n$ n% f' g. B+ N8 w% f
% q3 y5 |8 N* Y  x9 ?三、“事毕不回复”" x, i  ^$ U" Z" z: p

7 X% l  z2 G- `8 J2 H: e一次,我亲口交代一位年轻下属,给上级部门送一个材料。到了该送到了的时候,还不见回复,我没有催问,怕给他造成我不信任他的感觉。虽然没有联系他,但一上午老惦记着这件事,一直到中午在楼道里我看见了他,也不见他有回复的意思,于是我就问他材料送到了吗,他说送到了,还解释说要送交的那位领导同志不在,他就交给工作人员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及时回复我呢,他无语,我也无语。从这以后,我不再专门委托他去办哪怕很小的事。% a5 `8 g" b% A% F$ c& \+ D
; D  P" A- c5 G( \
2 x3 @" ]" f4 z9 Q可能有人会说,既然你很在乎这份材料要送到位,那为什么不重点强调一下呢?客观地说,这件事还没有重要到要重点强调的程度,但对上级交办的事不及时回复,恐怕不是一个小问题。俗话说得好:大事看能力,小事看品质。小事都靠不住,大事敢依靠吗?5 D1 o4 k& Z0 p! A: |* T* {* \
/ |6 M9 H; y! D% p, @2 S
3 k" O+ S7 A8 S想想我年轻的时候,肯定经常干这种不负责任的事,因为我的意识里没有很明确的信念,以为只要自己做了,心里无愧就行,很少管别人是什么感受,也没有人因为事毕没回复而教训我,只是后来我委托别人办事的时候,才有这种强烈的感觉,那已经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了,也不知错过了多少个机会。年少轻狂,很不懂事,很少在乎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事毕回复被认为是芝麻小事,不屑在意,所以很难得到他人重要事情的托付。
( c! j$ S4 S( T2 J( E, l
) x1 |' N* b% h* Y! t3 W在我们周围,总能看到有办事靠得住、事毕就回复的人,在我任职的司里,大家都已经自觉地从小事做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当然还有最让人放心的同志,遇到重要的事,不论大与小,你一定就会想起他(她)来。你不用担心,你交代的事他(她)一定放在心上,尽心尽力,随时报告,绝不让你焦急等待,同样的,你对这种人的事情,也不会大意,也不敢大意,也会尽心尽力给他(她)有个交代。
8 a# Q4 j0 x7 A" {, o9 ?* Q; l1 G! [5 [9 S8 w) O, M. k9 u4 p3 D8 ^
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只有当事的双方默契共享,斯世同怀视之,共享信任之美。可贵的是,具备这样品格的人,绝不会只对上级讲信誉,对同事、对外人、对下属都能一样相处,任何小事都能可以依托,即使大事也没问题。你看机关里口碑好的人,都有这种优秀品质,都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3 f$ @' h; A) T8 r
" {6 k! e7 F$ ^, R' _* K- F/ b% b2 c: S! w8 f: K8 y1 r: ^
多年前我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曾经给青年职工推荐过《致加西亚的信》,说的是一个叫罗文的美国陆军中尉,受美国总统的托付,历经千难万险,把信送到了远在巴西岛上的加西亚将军的手上,赢得了美西战争的关键胜利,他有千条万条理由送不到信,如果转交他人也未尝不可,那么,他就不叫罗文了。
; ], p$ i# }* }; y4 v: D( ~" x7 M! Q9 E4 ~  R$ J, y5 [$ J$ S8 o$ t; m+ `
他送的是一封信吗?不是,他送的是一个战士的信誉,送的是美国国家的命运。这个送信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主要在于它倡导了忠诚、敬业的精神,体现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这也是100多年来,《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成为最畅销书之一的原因。; ^1 X  f% k! S
" i8 x/ h/ p3 ?; ~* Y6 ]1 \: r
% `" y, Q. o0 L事毕就回复,说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送信送材料只是表面上的,根子上还是怎么做人的事,和承诺和诚信有关。我们身边有不少事毕必回复的人,事毕不回复只是一小部分人,那是这些人还没有明白事毕不回复的害处和事毕就回复的甜头。
, a# E! F4 }" p: J: U- ?, W$ q. E% m' X9 q* Z
还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事毕不回复的人,可能能力水平还不低,可能只是不拘小节、不屑小事,但可能有能力可以做大事。我相信不屑小事的人可能有所谓的“大本事”,如果既有能力又让人放心那当然好,但如果在有能力和靠得住的两种人当中,只让你选一种人,你会选择哪一种人呢?5 N- W9 n- x. B& [4 ?1 E' _& ^; F
! K0 d, U) c$ ^8 v" H9 G* o
四、“会前不到位”8 `9 G/ J4 c5 N3 B: g' Y' m
) S# s/ P# y; R1 ?; g
有人说我前面说的那些,今天机关里的年轻人其实都知道,不过是明知故作或故意不为。我相信青年干部,很多是不用提醒的,但是无意识地犯错,还是比较常见的。对于明知故犯或故意不为的,我们以后可以单列一个单元讨论,我要说的还是无意识犯“忌”,姑且说之,仅供参考。下面我说说“会前不到位”。
' K" B9 I8 T, F. K6 N( c
$ {9 K1 b4 ^) Z' M+ `$ u3 r“会前不到位”是机关里常见的一种现象。我经常参加一些司局或部门召开的会议,以协调会、座谈会听取意见为多。通常我会提前10分钟到会议室,但有时还看不见会议主办方的人,其他部门的参会同仁来了以后还不见主人,我们就有受到冷落的感觉。有的只剩三五分钟了,才见到主办方有人到场,好像没有什么准备似的,会议显得松松垮垮,这种情形下,被邀请的人情绪很受影响,所以会议的质量和效果一般好不到哪里去。
1 j9 K- l" x) h: Q8 H! _' q! U$ W; f% j9 W
如果是主办方的领导“掐着点”到会,还可以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承办会议的工作人员会前不到位,实在有点讲不过去。如果参会人员都是在同一个办公楼里,工作人员至少应该提前15分钟到场,因为有种种原因,外部门参会人员很可能提前10分20分钟到会。0 j5 s3 t% \- ?$ g* a% C; z+ X, L
2 r7 D$ C! l& Z3 R
& B  T  A8 |7 s! q如果有邀请外单位代表参会,只要使用了交通工具的,很可能就有提前半小时到场的,客到主不见,实在不礼貌,给参会者留下的,只是冷淡应付的印象,往重里说,就是不尊重邀请的参会者,反映出主办方从领导到一般工作人员,都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德。8 ?8 z/ B0 O+ g
: G( f* ^6 z: F5 D
有这么严重吗?我的感受就是这样,当然特殊原因除外。有一阵时间,机关里流行着“掐着点到会”的风气,参会时间以准为美。参会者倒是无可厚非,但如果办会者也心安理得,那就让人感觉不好想不明白了。" g! i7 ^# D, L& r. a
. j, G7 z3 z* X4 {7 j& J
6 D# t% e2 G# M5 J可能是受国外的一些风气的影响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多次出访,在拜访对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到达时间上,有时就比较纠结。一方面,因为所在地区交通状况比较复杂,我们担心迟到了不礼貌,所以都是提前出发,提前到达受访单位,另一方面,我们通常会被告知要准时到达,提前到达没人接待。
5 d) D% i$ k" A- `& c( M" w2 j  `: M! K# S4 O# {- R4 B9 S. u/ l# \6 r
所以我们经常提前10分20分或甚30分钟到达,到达受访单位后,没有人接待,我们要么就在车子里呆着,要么就开着车瞎转磨时间,等到了时间了,才有人接待。主人心安理得,我的心里却很郁闷,这叫什么事儿呢?主人难道没有考虑我们可能提前到达吗?我们早到10分20分钟又有什么不对吗?难道主人们个个都那么精贵?安排一个工作人员接待我们,有什么难的吗?
/ p1 i* G0 l" J; t( {3 ~: g
: R% w: F+ S0 u有人解释说,这是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讲求效率,不浪费时间,而且也不论你是什么级别什么客人,都一视同仁,秉公办事。这种论调居然也会被我们的一些人所认可,而且效仿起来,还真像西方人那么回事。
( c" x2 D1 `( S0 M# I! y2 I' B( ?6 E2 T, @# G1 v! R: j- d/ u- O9 _
岂不知这是无意之中,犯了待人接物的大忌了,至少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只讲准时准点,不讲待人之道,恐怕只是捡了一些皮毛,丢掉了一些根本。丢掉的是一些什么东西呢,我认为就是丢掉了我们做人的一些东西,丢掉了中华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就是在待客方面的真诚、热情,宁可自己辛苦一点、稍微付出一些,尽地主之谊,尽主办方之情。况且早一些到会场,接待提前到达的客人,还可以加强沟通,尽可能发现和解决会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往往这是开好会、解决好问题的关键。( D$ O! v3 z5 j- f
! M0 o. ^2 ]$ b+ S; E, ?
所谓我们在国外看到的一些慢待客人的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人根本就是骨子里不把你当客人看,要是他认为重要的客人,比我们到位的还早呢,如果是在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是迟到懒散成了习惯,他自己就看不起自己,继而看不起别人而慢待客人,还是不尊重人。4 M  E5 T& N) P2 @  A/ O& ^
0 S6 @% _- a# w2 |# r) R2 v9 R5 t* O' v3 s9 l
但凡出现会前不到位的现象,都与办会方不重视有关,可能就是个形式主义的会,所以大家都应付应付得了。会前不到位、办会不认真,就是不良机关文化或处室文化的表现。看看这种主办方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表现,就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因为做人做不好、而开会开不好的问题。  P; r* |, m! _+ x& b
我们的做法是,如果召开相关部门的会议,又都在同一个办公楼里,那么工作人员提前20分钟就要到场;如果有使用交通工具的参会者,那么工作人员就要提前半小时到场,往往我自己就会提前10分20分到会场,接待积极参会的先来者,以示尊重和重视。
2 ~8 L& a0 Y$ i. z- R5 [+ T! e& u/ d+ I) F2 c- E; \" k: f; O
近几年我和司里同志与五六十个部委单位学习交流,不论是在主场还是客场,我们都是提前半小时以上到场,会前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多一分准备,就多一份成功。即使是司内的会,我本人也都提前到场,没有别的,心在会上而已。4 @' V! i9 r+ A# k# E
) s3 A7 a* j+ S+ A) K- f, ~: R" s8 [' b: c
参会者如果因为特殊情况提前到达会场,就不能苛求办会方提前接待,但办会方提前安排工作人员到会则是责无旁贷的,这些,就应该是我们的处长或科员们应当想到的了。会前的文章大得很。
- d. {/ e0 k9 ~7 m4 e; s% C( O. r" @: P, H- F! `) g$ E
  M: k/ N$ \4 E* b五、“拖拉误事”
: X% \" n3 G: x' y. z
- U* V% z! g3 \# A4 R一次,我让一位实习生复印几本文件,因为材料比较多,复印需要一两个小时,我对他说:“你抽空复印一下”。话是这么说,我还是希望他能尽量快一些,但没有催他。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有交给我,那几天司里整理文件倒腾柜子,确实也忙,实习生很出力,大伙还夸他呢。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十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交给我,我以为他要给我复印出个“刮目相看”呢,或是复印难度太大?好在上级没有要,那就再等等吧。
4 d4 @9 F7 V1 U: O, X" d* M8 U" Y  }2 W( @& a, K
足等了半个月,那天上级要材料,我问那位小伙子:“复印好了吗?”他说:“没有,这些天帮助处室整理文件柜,现在马上复印”。我说:“不用了,已经来不及了。这些天你很辛苦,但是你在这儿的实习恐怕不及格了,现在你就回去吧,不用再来上班实习了”。他懊悔,他道歉,但没有用,我对他毫无怜悯之心,告诉他这是他的一个教训,希望可以成为他的“人生财富”,请他好好记取。他悻悻走了,不知道这件事对他是不是一件好事。( B* n( m( d$ W5 x5 a0 c
( d$ r- n- y6 l
这位实习生错在哪儿?看起来是一个拖拉事件,其实他并不懒惰,那些天他干体力活也不惜力,怎么就“不及格”了呢?而且他还没有意识到他的错误,就是我说的“无意识差错”,这就可悲了。照这样下去,恐怕他要谋一个好职业就比较困难了,因为他不知轻重,不大懂事,不知道许多事情是不能拖拉的。
5 |1 Y6 x( m, _% G/ [' Z+ A
' M" h5 `( o/ P/ R  k- C$ p2 g我20多岁不懂事的时候,肯定也常常干这样的事。有些事以为领导说“抽空”,那就抽我的空儿;或者认为自己没闲着,也不偷懒,有些事拖延拖延没关系;或者自以为这件事不重要,拖拖不要紧;甚或压根就忘了这件事,都有可能。结果呢,经常感觉领导不信任、不重视或者不重用,还不知道为什么,等我自己当了领导,碰上了这样的事情,才深有体会,很是扼腕。
  T; n$ V5 H1 P7 Q4 l: _4 g" \: T9 _
7 R7 Q" G" M2 j0 G3 c; a% P凡事都有个轻重缓急,我们每天都有许多事要处理,孰轻孰重应该有一个权衡,有一个安排。并不是说领导交代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许多事都有轻重和急缓的权衡,比如家庭的大事难事,比如突发的事件,许多时候都要及时调整,重新安排。% `7 X. u7 A' x/ [' e* w4 u
$ R8 Z. G# r! i9 J; {
但领导交办的事,通常都是重要的事,虽然领导没有强调快办急办,那是需要你自己斟酌掂量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但凡我交代的事,除了说明不急或缓办的事,其实都是需要立即就办的事,有人慢了点,我就着急了,其实不是我着急,是事情着急了,现在退居二线了,真的没有什么那么着急的事了,但是在一线,包括处长主任科员等,都算在一线,许多事都是不能拖拉的。0 S$ y7 ]" n8 X( S
% C6 j$ g' |8 x- i1 W$ Z
7 v/ O3 s* m) K. `& h6 D6 B我交代的复印材料的活儿,即使有困难,也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儿,应该可以在一两天之内做好,怎么能拖了十几天呢?这件事在他的安排中放到了什么位置呢?你怎么判断这件事就可有可无呢?应该说,领导交办的事都很重要,急不急就要看情况,但也必须尽快完成,以免误事。9 w0 t: q3 _7 i. o

$ u/ ~1 `  o7 `( l! Z. U3 n& o更重要的是,通过办好他人交代的事,不拖拉不误事,养成良好的品格习惯,树立良好的品格形象,还是更重要的事。即使不是领导,只要是和他人发生联系的事,都不能掉以轻心,都要妥善安排,及时处理。除非你是故意的,那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差错”之列了。拖拉误事,不仅是误了他人的事,更要紧的是误了自己的事。3 j3 l0 k  b# c7 h0 |* d

% P; G% [. g$ q( D六、当场声辩# X8 K3 I/ |( x* F! `" k- s

+ X6 t; P2 t$ T9 D( Q7 C: J5 m- I4 J7 H' O我用“声辩”,而不是“申辩”,意思是说当场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写个纸条,或者采用巧妙的方法,给予说明或者申辩也未尝不可。如果你是有所准备,故意要当场声辩,那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差错”的范围了。- K" z: K' B( x8 t6 A# H) r5 ^

" e5 A! }5 Q0 E+ s一次,我们召开全司会议,内容比较重要,结果有一位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当即批评他:“重要的会议怎么能迟到!”他当即声辩:“公交车出了故障,路上又堵,本来应该不会迟到的。”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我的批评更严厉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迟到!你不要申辩。”结果很影响会议气氛。
' ^% u' V/ c8 |  W5 C! a% h6 c
$ e( q' n+ s4 e7 E" c! L' l" n但凡当场声辩,通常都有一些原因,有时还很有道理,但这个道理是大道理还是小道理,我们很少考虑。关于迟到,堵车是一个原因,但如果会议重要的话,堵车就不是理由,更不是道理,除非大家都认同的特殊情况是例外。
1 ?. _& O/ u8 w2 m- L/ [) M% G2 K5 ]( e0 a. `# \, c2 {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那还是40年前我上中学的一件事。一天我和一位同学相伴上学,感觉时间有点紧,我那位同学戴有一块手表,他说出门前刚对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滴滴报时,应该没有问题。紧走慢走,我们刚进了校门,上课铃声响了,等我们推开教室的门,老师已经开始讲课了。老师对我们说:“迟到了,你们就站到后面去。”我那位同学当场声辩说:“我们没有迟到,是上课铃早打了一分钟,我的表是北京时间!”老师更生气了:“迟到就是迟到,还狡辩什么!站到后面去!”. K" M9 q' K9 v
! ]/ i! q: A( }# t% r# h5 e3 P/ V6 Q% ]' l: D" y
站了一节课,站是站了,心里还是不服,总认为我们自己不算迟到,上课铃没按北京时间响。事后老师跟我们讲了道理:“打上课铃可能有点误差,但打铃上课是全校的规矩,这是大道理,你们按你们的时间迟到了,这是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大家都按自己的道理,学习秩序不就乱了吗?”。我们的老师是大家很敬重的,我们也承认了错误,应该吸取教训更加注意。( m0 [" T& r& \8 x8 Y
. N; I! Z8 Y3 X: ~! s9 a: d0 u0 X9 S. d% A8 D, H
有人会说,如果严格按北京时间打铃,我们就不算迟到了,还是校方犯错在先,不应责备我们。想想当年的条件,打铃的时间误差是难以避免的,即使到了今天,也不能保证那么准时,即使准时了,迟到也不至于会被罚到后面站,但迟到的原因能成为当场声辩的理由吗?( ^! E( {0 s3 f+ m1 M% Z' M, S
& F9 X; g6 O. D, g2 {3 z/ S
. ?1 m- G. ^# u6 @# _9 I  |. P! G有些人就事论事,认为只要有理由,就可以当场声辩,可能还没有想过,有没有理由和当场是否声辩不是一回事。迟到有一些理由,或着有充足的理由,那迟到就迟到了,没有关系,即使受罚也没关系。如果迟到很值得或者还要受到嘉许,它也和当场声辩不是一个道理,所谓道理有大有小,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当场声辩的本质是不服管理,而不是有没有道理。潜意识中的不服管理,就会在有一点所谓的理由时表现出来,除非你是有意识表达这种情绪,否则是既没有道理,又导致问题升级矛盾激化。这样的后果于事于己于人都是弊大利小,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D) p& O, I5 _# D- u: Y

2 M+ ^( z, ?: v8 S8 P8 L2 b有人当场声辩只想解释说明,语气没有那么硬,这时候我都会马上制止他:“不解释,不要解释”。为什么,这是我自己的经验教训,除非领导让你解释,否则你的解释没有意义,批评你迟到,就是批评你迟到,影响会议就有错,有什么理由或功劳下来再说,不是一回事。如果领导劈头盖脸地训一顿,当场声辩的效果就更不好,把本来的迟到批评变成了对立矛盾,恐怕有违初衷和目的,也会影响会议效果。8 ]! Y/ K6 p- a. z9 K  b
* F1 s8 `# S/ h
除非你是想故意挑事。否则不要当场声辩,这是因为:一是违反会议纪律影响会议效果理当受批评;二是事先没有打招呼也有错;三是所谓的原因理由如果有,那也是小道理,遵守纪律开好会是大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你是大道理,那也用不着当场声辩,下来说明就好。四是当场声辩表现心胸狭隘,没有度量,说到底还是不服管理的心理作祟,不服管理就不是小问题了。
 
老猫 发表于 2017-3-25 09: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为什么上报构思不能越级?


  小刘跟我说,他写了一篇对全局工作思考的文章,想直接送给局长看。我问他为什么不先送给处长看呢,他说处长可能不会欣赏他,如果被否定了就不好再送局长了。


  我认为这样做有问题。小刘怕处长否定他,就想越过处长直接寻找上一级领导的支持。如果他越过了处长,将会出现什么情景呢?就算局长赞赏他的文章,批给处长,或告诉处长,处长会怎么看这件事,又会怎么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一般来说结果都不很好,即使处长不计较,但越级行事违反了机关行为的规则,必然加深相互间的不信任,不利于建立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也会影响青年干部的成长,这是一些青年干部容易出现的行为现象。


  还有一种越级行事,是上对下的。小赵是主任科员,接到局长电话,要他到局长那儿去,他就去见了局长。原来局长要准备一个讲话,想当面跟小赵说说构思,让小赵执笔起草。回到办公室,小赵如实跟处长说了,就写讲话稿去了。


  如果局长事先和处长打过招呼了,应该没有问题,如果没有打招呼,处长的心里会怎么想?上级领导反向越级,也是越级行事,同样是破坏了机关的规则秩序。既然领导带了头,那可以断定这样的机关是不太讲规则的,上下级关系也不正常,不是好的机关文化。


  越级行事的问题,跟个人的好恶和意愿没有关系。如果我们明白了政府机关的性质,就知道为什么不能越级行事。


  政府机关是依照国家法律设立的,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利的过程中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有一套明确的目标分工和工作程序,各个层级各个职位组成庞大复杂、分权管理的体系。如果各层级的职责不清,范围不清,直接影响行政的效率。越过某个层级,意味着这个层级的多余,就打乱了正常的秩序,必然带来管理的混乱。


  科长越过了处长,局长无视处长的存在,那要这个处长做什么呢?说明这里的管理有了问题,首先是领导有了问题。有的领导喜欢一竿子插到底,在个别场合和特殊情况下未尝不可,但在政府机关日常工作中是为一害。


  小刘跟我说,局长经常经过办公室就直接叫他跟上一块走,处长看在眼里。小刘问我怎么办,我认为一方面小刘要及时向处长报告,一方面要适时提醒局长注意,否则于公于私都是弊大于利。


  为了在更高领导那儿得到一点信任和重用,越过自己的领导去建立关系,主要的原因还是功利思想在作怪。越级行事可能会给有些人带来实用的功利,但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在机关里,你应该履职尽责按规矩办,还是跟人入圈搞投机呢?我们从许多仕途不廉洁的案例中可以看到,越级跟人、不讲规则往往是错误的开始。


  越级行事本身不很复杂,但要妥善处理也不容易。有一个青年说:“我想了半天,我要向我的直接领导报告,我得跟他说清楚,不要让他怀疑,同时要把事情共同来做好。”这样就变成他和他的直接领导一起来做,这也算一种办法。


  功利思想带来无意识的越级现象,违背了我们机关工作的规则,后果通常是不好的。及时的沟通、报告和解释,可以把问题和错误减少到最小。



本文作者张建是高级编辑,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司长、党支部书记,国家卫生计生委监察专员,现任中国卫生计生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brucezw 发表于 2014-10-28 11: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服管理就不是小问题了
- u" o1 p: @7 d) ^& [
' _5 t0 a5 y* H' x. I
8 @4 Z1 `2 A% Z) M+ H& b
; ]$ w* G: s/ h: D3 _+ y- w9 p3 H8 V4 n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0 M4 y& b9 P8 l! N- W5 Z
显身卡 4 |( Z  h8 V$ M% n- r
  ' \: P% P& t; S- g, v2 X, g9 s; ]1 n
6 u/ W2 @5 C9 l% Y
sen2oo9 sen2oo9 当前在线
2 L* t$ p4 R& F" i  t! j积分652 威望264 点 文银86 两 请柬90 张 人气50 投稿13   窥视卡  雷达卡 & J+ ]5 [7 K, l0 P% Z7 f$ C
30 x2 n* |0 }, R
% x5 l8 |- C$ _0 U0 S, K! v+ w

/ |  ^+ K4 K4 c6 R/ @2 I+ q' A# c3 ~0 u6 T3 f( G) u- \3 [7 X
, h5 ]% A- w8 S- {( d
积分652 威望264 点 文银86 两 请柬90 张 人气50 投稿13 ( A/ P/ B9 ~7 [, Z% u; g$ P8 J

: z* b0 ?/ Y( D* n0 B  u6 D( |收听TA 发消息  推荐  发表于 2014-7-19 21:38:52 | 只看该作者 1 O! W1 v4 e& W3 @: ~
除非你是想故意挑事。否则不要当场声辩,这是因为:一是违反会议纪律影响会议效果理当受批评;二是事先没有打招呼也有错;三是所谓的原因理由如果有,那也是小道理,遵守纪律开好会是大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如果你是大道理,那也用不着当场声辩,下来说明就好。四是当场声辩表现心胸狭隘,没有度量,说到底还是不服管理的心理作祟,不服管理就不是小问题了。 4 v) X( @; S7 Q- _

3 ]1 m3 R* \/ z: n) l* H% [9 ]3 ]4 l4 Y! o3 d4 t
参与人数 1文银 -120 收起 理由
admin -120 恶意灌水!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文银 -120

 
road666 发表于 2015-9-27 10: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  1、        没有没有—在领导面前过分谦恭,不敢发表想法 2、        我不行我不行—不够自信 3、        事毕不回复—任务完成要汇报 4、        会前不到位5、        拖拉误事—领导交代的事不要拖拉, 6、        当场声辩—领导批评不要当场声辩,要先认错
 
墨色月牙 发表于 2015-7-18 11: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  1、        没有没有—在领导面前过分谦恭,不敢发表想法 2、        我不行我不行—不够自信 3、        事毕不回复—任务完成要汇报 4、        会前不到位5、        拖拉误事—领导交代的事不要拖拉, 6、        当场声辩—领导批评不要当场声辩,要先认错
 
cyh880512 发表于 2015-7-14 16: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关青年办公室36忌  1、        没有没有—在领导面前过分谦恭,不敢发表想法 2、        我不行我不行—不够自信 3、        事毕不回复—任务完成要汇报 4、        会前不到位—主办方要提前到会场接待 5、        拖拉误事—领导交代的事不要拖拉,都要重视 6、        当场声辩—领导批评不要当场声辩,要先认错
 
王鹏程 发表于 2016-2-17 10: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概括准确,这些确实也是在机关工作中容易出现的无意识错误。我感觉在机关工作自信比什么都重要,有了自信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前人讲:“没有金钢钻,就别揽瓷器活儿”我理解的金刚钻就是在工作中想办法得到的解决问题的钥匙,那么前提就是自信,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想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别提解决问题了。我所在的机关,有一位同事无论领导交办的大小事,先接下来在说,在回去慢慢想办法,求帮助,而每次都能完美通关。这就是自信和能力的表现。
 
3093318636 发表于 2015-10-7 15:43: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概括准确,这些确实也是在机关工作中容易出现的无意识错误。我感觉在机关工作自信比什么都重要,有了自信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前人讲:“没有金钢钻,就别揽瓷器活儿”我理解的金刚钻就是在工作中想办法得到的解决问题的钥匙,那么前提就是自信,没有自信就不可能想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别提解决问题了。我所在的机关,有一位同事无论领导交办的大小事,先接下来在说,在回去慢慢想办法,求帮助,而每次都能完美通关。这就是自信和能力的表现。
 
爱喝水的杰尼龟 发表于 2017-12-15 17: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借调公务员,是指从各个单位被临时“借”到上级机关工作的公务员。即被借调的公务员还是原单位的人,其人事关系和工资福利等仍保留在原单位;等这些借调上级机关在有编制空缺的情况下,表现优秀的借调干部才有机会“转正”。在某种程度上说,被借调者与原单位都是“受害者”:被借调人占有原单位编制但不干活,新人就进不来,原单位还要给不干活的人发工资;同样,被借调人员累死累活,在借调单位不仅没有工资,也不能得到编制。
 
小桥流水 发表于 2014-5-2 09: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经典了,应学习,增强悟性
 
走进樱桃村 发表于 2014-5-2 11: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想看这个了,一直找不着,非常感谢!
 
十堰入门 发表于 2014-5-3 11:1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实用、精辟,人人都适用,谢谢!!
 
行者无疆 发表于 2014-5-3 12: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一次全司开会,一位青年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照例批评了两句,她谦逊点头表示接受,过后我问她,才知道早上她送父亲急诊,到了医院做了安顿,马上就赶来开会,开完会还要赶去医院。家事为重,她完全可以不来开会,发个短信就行,但她还是顾全大
 
石子云 发表于 2014-5-3 13: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说到了点子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沐浴阳光 发表于 2014-5-3 15: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实用的机关办事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啊,收藏了
 
小水晶 发表于 2014-5-3 19: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才参加工作的我们来说比较实用,多学习学习
 
稻谷 发表于 2014-5-3 22: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没有,我不行我不行,事毕不回复,拖拉误事,当场声辩。这些就像作者说的大家都是不经意间犯得,也不知这些,以前就有认识到这些毛病的弊端,不过觉得没有这么严重。今天看了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谢谢作者,也谢谢老秘网。
 
城市猎人 发表于 2014-5-3 23: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太好了,看了几点真是深有感触,刚好最近有个座谈,给了我很好的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3粉丝

13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