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307 hspace=26 src="net0806/0806006.jpg" width=450 align=left border=0>我市围绕加快实现人口小市向经济强市跨越,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钢铁、光伏、新材料“三大支柱”和机械电子、电力建材、纺织服饰、食品医药“四大产业”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后劲足、活力强、协调好的鲜明趋势。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23.4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6.24亿元,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9.3%,工业化率达到55.9%,财政总收入41.56亿元。
随着工业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园区企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劳动用工量持续快速攀升。据了解,仅2008年市经济开发区需要劳动力4万人左右。到2012年,江西赛维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的劳动力需求在10万人左右。因而,我市工业园区的技能型人才缺口非常大。
我市职业教育资源是全国除省会城市以外设区市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被国家教育部专家称为职业教育“新余现象”。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我市职业教育必须按照“立足于本省,立足于支柱产业,立足于工业园区”的原则,紧密对接我市“三大产业”、“四大支柱”的需求,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一、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
1、企业员工薪酬低,社保机制不健全
尽管我市工业园区企业发展较快,经济效益良好,但员工工资、企业社保机制等方面,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以市经济开发区为例,该区只有36家企业4252人(含新华公司)参加了养老保险,覆盖面仅占14.17%;
2、校企对接不紧密,联系渠道不畅通
一是企业存在严重“等靠要”思想,不能主动与职业学校进行沟通,主动和学校对接。学校对企业也宣传不够,缺乏相互了解,导致园区企业社会认知、认同度低;二是校企双方无固定沟通渠道,缺乏有效协调机构。校企双方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往往只是借助一些中介进行沟通,而这些中介机构协调能力和信息有限,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四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工业园区产业需求不匹配。过去我市职业学校开设成熟的专业是与沿海企业对接的,与本地企业关联不高。由于校企之间未及时紧密对接和需求预测,与园区企业所需专业人才脱节。职业学校为应对园区企业所需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师资、生源组织、实训投入都存在一定问题。
3、企业生产不稳定,人文关怀不到位
部分园区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生产任务时紧时松,开工不正常,员工需求不确定;有的企业管理不够规范,不履行承诺,工资不能及时发放;有的企业文化氛围不浓,人文关怀不到位,不能有效让职业学校毕业生产生认同感,导致学生对企业不满,已就业的学生也难以留住;有些企业工作环境较差,车间里既有噪音又有异味;还有些企业劳动强度太大,加班太多。
4、习惯性就业导向,影响学生流向外地
我市职业院校的特点是“两头在外”———生源在外,就业在外。20多年来学生的就业大多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已形成学生就业的基本选择区域。因为这些区域企业管理规范,工薪待遇和劳动保障好,生活质量较高。大部分学生来校时就有了固定的就业导向。
二、解决工业园区人才培养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校企相互认知
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机制,以校企“双赢”为目标,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模式。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上门招聘员工,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超前在人才标准、专业知识技能、用人数量等方面加大宣传与预测,主动深入职业学校共同协商。职业学校也要加强择业观念教育,灵敏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进行市场调研,主动进入企业,加强师资培养,增加实训投入,调整专业设置,引导就业导向,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校企紧密合作
针对园区企业用工的不同情况,由政府牵头,建立企业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用工需求和培养信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引导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工业园区企业就业。成立校企联谊会,组织院(校)长与园区企业老总开展联谊活动,座谈互访,增进双方了解。设立校企联系办公室,搭建一个校企沟通、交流的平台,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协调职业院校与企业教学、研究、就业等相关事务,同时负责校企与劳动、教育、人事等部门的协调与联系。
3、建立就业奖励制度,实施促进就业奖励
建立就业奖励制度,制定就业奖励考核标准,按照园区企业用工要求,对定向为园区企业培养员工的职业院校,通过考核评估,对输送就业人员多、就业稳固率高的学校,政府授予“就业明星学校”荣誉称号,对该类学校,除给予现金奖励外,在资金扶持、项目申报、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企业拿出资金用于员工招聘和培训工作。
4、规范企业用工秩序,维护合法权益
完善各项劳动保障制度,实行就业准入。随着《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在今年元月1日正式实施,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的政策大环境已经具备。规范园区企业劳动用工秩序,完善企业用工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业已成为稳定员工队伍、促进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市劳动保障部门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的要求,定期进行检查,同时加强对用人单位劳资人员的业务指导,督促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设立咨询投诉信箱,依法、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及时化解劳资矛盾,维护我市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5、加大校企对接力度,实现双方互利双赢
一是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基金,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认同;二是实行企业冠名班级制度,企业提出培训计划,派出人员授课,建立基地。对需求人数较多的专业,学校在招收新生过程中,向学生宣传定向就业政策,企业和这些新生签订就业保障协议,;三是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培养双师型教师;四是校企共同开发新专业,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学校还没有开设的专业,所需教学实训等费用由校企协商解决;五是参照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工业园区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对与园区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到协议单位就业的学生,补助每生每年1000元。
6、建设专业院校,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针对我市工业园区以“三大支柱”、“四大产业”为主的实际,重点建设以培养太阳能光伏专业人才为主的“江西太阳能职业技术学院”,将“新钢公司职工大学”更名并下放地方管理,进行资源整合。同时,在江西渝州科技学院、赣西科技职业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设立光伏学院、新材料学院,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从而形成工业园区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充足的技能型人才支持,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作者系市教育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胡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