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公务员工作推进会发言摘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强化激励保障措施 完善正向激励体系 山西省委组织部
山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奋力推动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聚焦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出台实施激励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二十条”举措、激励关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基层党员干部“十八条”措施等,不断健全激励保障制度机制,有力调动激发了广大公务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一、创新目标责任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公务员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对标对表中央要求,改革考核内容、创新考核方法、强化结果运用,不断完善目标责任考核机制。一是创新考核联动机制。把集体与个人的考核结果有效挂钩,省委、省政府向全省通报各市、各省直单位的年度考核结果,对优秀等次的地区、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并提高优秀公务员所占比例;对一般等次的,约谈主要领导,帮助分析问题,督促整改提高,推动广大公务员奋发有为。二是提升考核激励效应。把考核结果与评先奖优结合起来,开展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全省连续两年每年推荐5000名担当作为表现突出干部,在省市两级通报表扬并给予物质奖励,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有荣誉、受重视、得实惠,激励广大公务员见贤思齐。三是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坚持把使用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在年度集中考核测评、谈话过程中,从各市、各省直单位的中层正职中非定向推荐3-5名优秀公务员,选拔一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有发展潜力的纳入优秀年轻干部范围动态管理,激发广大公务员争先创优。这些探索实践,有效发挥了考核奖励在区分优劣、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促进发展上的“指挥棒”、“助力器”作用。 二、健全完善待遇保障配套政策,助力公务员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坚持严格管理与关心关爱相结合,把健全和落实工资福利等待遇保障政策与其他改革举措同步谋划、同步配套、同步推进。一是完善休假体检制度。实行带薪年休假年初列入计划、年中随机抽查、年底报告落实制度,严格控制发放未休假报酬人数比例并按时兑现。将省直单位每年健康体检纳入干部管理常规工作,对不同群体实行差异化项目。二是解决异地交流干部后顾之忧。省直单位为异地交流任职(挂职)干部租赁住房,按相应标准保障并负担租金,报销每年探亲交通费,发放适当生活补助。三是关注基层治理“关键少数”。将脱贫攻坚、转型发展等工作突出、群众满意的19名县(区)委书记、15名县长晋升为二级巡视员,享受相应职级的生活待遇,让有为者晋升、吃苦者吃香。 三、加大关心关爱政策倾斜力度,鼓励公务员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要求,持续加大政策倾斜和支持力度。一是激励关爱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战“疫”一线基层党员干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及时出台措施做实做细工作激励、精神奖励、待遇保障等方面工作。把疫情防控工作纪实纳入本人档案,作为提拔使用、职级晋升重要依据;单独核定考核优秀等次指标,优先评选担当作为突出干部;安排好轮休、调休、强制休息或补休。疫情发生以来,22名公务员被火线提拔,800余名基层公务员受到通报表扬。二是关怀关爱以公务员为中坚力量的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对战斗在脱贫攻坚基层一线驻村工作队员、驻村第一书记,以实际在岗天数由派出单位给予生活、交通、通讯补贴,安排定期体检,据实报销公务活动的公共交通费用,实现人身意外伤害险全覆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工作生活氛围。三是稳步提高乡镇公务员工作待遇。持续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力度,提高乡镇工作补贴标准。这些正向激励举措,把组织的关怀传递到广大基层一线公务员的心坎上,有益于他们在基层一线安心、安身、安业。
积极探索分类改革 努力提升执法效能 上海市委组织部
分类管理是公务员科学管理的基础,是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上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聚焦重大任务,稳步推进改革。为贯彻落实中央“放、管、服”改革要求,积极协同推进我老秘网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努力促进政府管理重心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在市委领导下,按照“稳中求进、稳慎操作、稳步实施”的思路,我们开展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一是科学确定实施范围。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对全市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单位和人员全面梳理,研究将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农村、规划资源、水务执法、劳动监察、社团监察、医保监督等11支执法队伍列入改革范围,共涉及市、区两级133家单位。二是分类分层稳步推进。先综合执法、后专业执法,先区级单位、后市级单位,分批开展改革。考虑到市场监管、城管管理既是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重点,又是行政执法队伍的主体,牵牛要牵牛鼻子,我们选择在这两个系统率先启动改革,最后扩展到其他几支执法队伍。三是细化职位设置范围。坚持执法力量下沉一线,规定城管系统行政执法类职位不低于其编制数的95%,市场监管系统不低于其编制数的80%。其他几支执法队伍全部设为行政执法类职位。 二、紧扣执法特点,加强科学管理。改革以来,围绕贯彻公务员法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我们瞄准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目标,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积极构建体现行政执法类特点的分类管理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分类招录制度。单独组织行政执法类招录,根据职位特点设置报考资格条件,允许基层一线执法职位合理确定专业和人员比例,笔试环节突出法律知识、依法行政意识测查,面试环节增设体能测试和心理测评,录用考察突出政治标准,强化信用信息比对核查,提高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招录的科学性、有效性。二是努力打造分类培训体系。探索通专结合、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一线执法人员中全科型执法人员比例要达到80%,基层领导岗位全科型比例达到100%,市场监管系统的中高级专业执法人才数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整合培训资源,开发培训课程,优化师资队伍,因材施教、分类施训,线上与线下结合,全面培养提高行政执法类公务员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三是建立健全分类考核机制。出台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建立以执法办案为核心、与年终绩效挂钩的奖勤罚懒机制,将平时考核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绩效分配的主要依据。四是努力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规定职务职级晋升实行差额择优选升。出台从业行为“六条禁令”,结合辞退、开除等规定,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违反从业行为禁令的退出机制。 三、改革成果初显,改革信心增强。总的看,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一是实现了人员编制和执法力量向基层一线下沉,打通了监管执法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拓宽了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晋升通道,有效解决了基层单位“压职压级”现象;三是推动了公务员分渠道发展、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建设,促进了执法人员素质全面提升。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老秘网市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全部下沉一线,深入各个人群密集区域执法巡查检查、应急值守,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为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作出突出贡献,检验了前期改革成效,坚定了我们持续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坚持改革创新 完善工作机制 着力提高公务员考录工作科学化水平 江苏省委组织部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新时代公务员工作的决策部署,把公务员考录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的源头工程,注重把握规律、完善机制,改革创新、优化功能,向各级党政机关单位输送了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完善制度体系,推动考录工作规范化。公务员考录政治性、政策性强,只有制度科学完善,工作才能规范高效。我们坚持上承精神与下切实际相结合,在严格执行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同时,每年围绕考录重点课题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文件,努力推动中央精神在江苏落地落实。近年来,先后制定公务员录用实施办法、面试考官管理办法、特殊职位录用办法、体检工作办法、录用考察办法等系列文件,初步形成了贯彻中央精神、体现江苏特点,贯穿全流程、覆盖各环节的考录政策体系。 二、聚焦人岗相适,增强考录工作精准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是考录工作的目标追求。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的重要要求,坚持在干部工作大局下谋划推进公务员考录工作,努力把合适的人选录用到合适的职位。一是严格政治把关。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贯穿始终,设置职位条件时强化政治素质要求,笔试面试时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测查,考察时开展“政治体检”,努力选拔对党忠诚、政治可靠的优秀人才。二是坚持分类分级。将招录职位分成A类(综合管理)、B类(行政执法)、C类(乡镇、街道)三类,分别侧重考查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基层实际问题能力,增强命题精准性和试题区分度。三是优化面试考查。着眼于避免面试方式单一化,逐步加大推行无领导小组讨论和结构化小组面试方式力度;着眼于解决考生应试程式化,加强对考官“反套路、反模板化面试”的业务培训。四是注重向基层倾斜。每年拿出1/3的计划招录乡镇机关公务员,并允许省扶贫开发重点片区乡镇机关招录一定数量的本地生源或户籍人员,着力缓解这些地区“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 三、秉持公平公正,提高考录工作透明度。公务员考录是人民群众进入党政机关的重要途径,一头连着党心、一头连着民心。我们始终把公平公正作为考录工作的生命线,坚持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的有机统一,让考录更有说服力、认同感。一是提高工作透明度。做到“五个公开”,即职位公开、条件公开、政策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持“三个必开”,即工作启动以及笔试、面试期间,必开新闻通气会。二是扩大考生参与度。从规范专业设置和审核工作入手,每年在报名前3个月通过网络公开征求《专业参考目录》意见,供招录单位和考生参考;对目录外专业,开通审核“绿色通道”,考生可将专业课程情况提供给招录单位审核,符合要求的同样可以报考。三是增强面试公正性。坚持考官与考生随机抽签制度、考官回避制度,取消由招录单位选派特邀考官的做法,加大考官异地交流力度,确保每个考场有2名以上异地考官,保证面试的公平公正。 四、抓好队伍建设,强化考录工作保障力。考录队伍的能力素质,决定了考录工作的整体质效。我们按照“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思路,着力在建强“三支队伍”上聚力用劲。一是建强考录工作人员队伍。每年举办省市县三级考录工作人员培训班,学习中央精神,解读政策法规,交流经验做法。将安全警示教育作为“必修课”,不断提高法纪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建强命题专家队伍。以科目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为目标,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建立省级命题专家库,基本涵盖所有专业领域,为分类分级考录提供支撑。三是建强面试考官队伍。采取“准入培训+继续教育”方式提高履职能力,5年来共举办30期考官资格培训班、27期继续教育培训班,1.1万多人参加。通过“任期考核”方式实行优进劣退,根据5年面试工作表现、教育培训等情况进行滚动考核,以考录队伍的高素质保障考录工作的高质量。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 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公务员队伍是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党的十九大以来,广西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和新时代公务员工作的决策部署,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谋划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一是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出台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十条意见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考核暂行办法,把政治要求贯穿公务员选育管用全过程,引导广大公务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脱贫攻坚的政治担当。二是注重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贯彻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制定或修订公务员职级工资待遇、转任等13项制度,完善公务员进、管、出工作流程,公务员管理更加规范、高效、科学。三是坚持以优良作风促脱贫攻坚。持续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调下“昏庸懒散拖”公务员1342名,召回撤换72名纪律松懈、工作不力的驻村工作队员。 二、以实战本领为核心强化素质能力培养。一是靶向施教,精准培训。将公务员教育培训列入全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乡镇干部轮训制度,抓实对口培训,实施“送训下乡”,推动培训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倾斜。各级各单位为对口帮扶县乡送教送训2328期,培训基层公务员12.6万人次。二是推广行动学习,推动知行合一。制定实施《2020—2022年广西行动学习发展规划》,开发涉及脱贫攻坚等核心课程28门,编印案例精选,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工具,提高公务员解决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三是坚持一线培养锻炼,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全区共选拔286名优秀年轻公务员充实到贫困县党政班子,选派1.6万名公务员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 三、按尽锐出战要求加强力量统筹调配。一是稳定骨干力量。坚决保持贫困地区党政正职、乡镇公务员和驻村工作队伍稳定,2019年在全区开展规范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借调人员工作,集中清退违规借调乡镇公务员1944名,乡镇公务员在岗率保持90%以上,驻村工作队伍留任率超过80%。二是及时充实基层公务员队伍。坚持“应招尽招”,采取适当降低门槛、单独命题、合并职位招录等措施,有效解决艰苦边远地区空编多、招人难问题。2017年以来,全区招录县乡公务员1.8万人,占招录总数77.5%,乡镇机关空编率由15.4%下降到6.5%。三是切实为基层公务员“松绑减负”。全面清理规范“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自治区本级仅保留“一票否决”事项4项、签订责任状事项5项;统筹规范各类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和大力整治“文山会海”,推动基层公务员心无旁骛投入脱贫攻坚工作。 四、以多元举措激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是树立面向脱贫攻坚一线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全区共提拔使用驻村工作队员2984名,就地提拔16名扶贫工作中表现优秀的贫困县(区)委书记。稳妥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坚持职级职数向一线倾斜。有效打通基层公务员“上行通道”,1100多名基层公务员公开遴选进入区直机关。二是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公务员撑腰鼓劲。健全落实容错纠错机制,2019年给予149名公务员容错免责减责,查处诬告陷害公务员行为80起,398名被问责和受处分后表现优异的公务员得到提拔或进一步使用。三是用心用力用情关爱基层公务员。自治区党委出台“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十条”,完善带薪年休假制度,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定期增长、差异化发放机制。出台公务员及时奖励办法,大力表彰奖励优秀公务员,积极选树“黄文秀式”先进典型,全区6名个人和3个集体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1708名公务员受到记二等功以上奖励,形成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奋勇担当的浓厚氛围。
以平时考核抓落实促成长 重庆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重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公务员平时考核,以真考实考促担当作为,激励引导全市公务员干在平时、比在平时,取得较好成效。 一、精心组织实施,推动平时考核落地生根。抓住重庆被列入试点的契机,以点带面推进平时考核经常化、制度化、全覆盖。一是坚持试点先行。先后选择永川区、原市工商局等15个区县和部门开展试点。市委组织部建立联系点,每半年组织现场观摩,推出一批典型单位,确保各级各类机关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是坚持制度引领。出台《重庆市公务员平时考核暂行办法》,把普通公务员和领导干部一并纳入考核,实现全市所有公务员“一考到底”。三是坚持统筹衔接。把平时考核作为重要举措,纳入《关于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一体设计,与机关建设、公务员选育管用结合起来。 二、着力实考考实,推动平时考核精准科学。聚焦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用,破解难点堵点断点。一是细化指标,着力解决“量化难”的问题。建立“1+X”考核指标体系。“1”是指共性指标,由各单位以正负面清单形式确定。铜梁区列出24种政治不合格负面情形,南岸区制定服务基层、工作创新等12条能力标准。“X”是指依据岗位职责和重点工作设立的个性指标,一般按工作的数量、质量进行量化设置。市扶贫办将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整改任务细化为19条措施纳入平时考核指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单位及时把疫情监测排查等任务设为指标,推动精准防控。二是改进方法,着力解决“操作难”的问题。以“周记实、月考核、季审定”为基本模式,公务员每周简要记录,主管领导每月提出等次建议,机关每季度审定各月等次。以个人小结、领导评鉴、结果反馈为基本步骤,公务员书面或口头小结,主管领导综合群众评价等作出评鉴并反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区分处室正职、副职、一般干部3个层级,使同级人员“同台竞技”。九龙坡区将服务对象评价纳入窗口单位考核。江北区、忠县等建立信息系统并开发手机APP提高考核效率。三是强化奖惩,着力解决“运用难”的问题。对获得“好”等次的在本机关通报表扬,对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被定为“好”等次的予以嘉奖、记功。渝北区近两年年度考核优秀的公务员,当年平时考核获得4次以上“好”等次的占85%。市市场监管局等规定,当年平时考核获“好”等次少于3次的不得晋升职级。忠县依托平时考核跟踪了解脱贫攻坚成效,近3年87名扶贫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13名实绩较差的被降职或调整。巴南区、荣昌区等试行待岗学习、召回管理,帮助考核较差公务员改进提高。 三、树立正确导向,推动平时考核发力生威。平时考核已成为重庆市推动工作落实、加强队伍管理的制度利器。一是助推了事业发展。通过平时考核细化目标任务,有效传导了压力和责任,做到“千斤重担人人挑”,推动了各单位重点任务的完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提高了管理水平。通过平时考核强化过程管理,扭转了日常管理粗放、宽松软的现象,把从严管理落到了实处。许多单位一把手表示,平时考核为抓班子带队伍促落实提供了有力抓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三是促进了个人成长。通过小结、反馈、整改,引导公务员养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明确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各级公务员对此广泛认可,认为平时考核搭建了比学赶帮超的舞台,让“能干人”、“老黄牛”有动力,让“老油条”、“老板凳”有压力,让“不作为”、“慢作为”没市场。 开展平时考核意义重大,但真正抓好并不容易。多年实践,使我们深化了对平时考核的规律性认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至关重要。组织部门要切实担起责任,迎难而上,不推不脱。既要争取党委重视支持,又要加强总体谋划指导,统一思想认识,及时解决问题,营造良好氛围。二是搞好工作衔接至关重要。平时考核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内容,应当与现有的年度考核、工作督查、绩效管理等工作贯通起来、有机结合、相互印证,防止叠床架屋、多头繁琐,力戒形式主义。三是强化技术支撑至关重要。试点表明,平时考核开展好的,大多数都借助了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手段支撑下,有助于更好做到易操作、能坚持、起作用。
充分发挥政策效应 持续激励担当作为 陕西省委组织部
《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实施以来,陕西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做工作,依法依规解难题,实现新旧制度有效衔接,持续激励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改革成效正在显现。 一、加强宣传培训,准确把握政策内涵。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辅导,统一思想认识,吃透相关规定,达到“三个准确”。一是准确把握政治要求。省委书记胡和平同志主持省委常委会议,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审议《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制度实施工作。各级组织部门深入学习研讨,充分认识到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是党中央着眼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持续激励公务员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必须从政治上把准正确方向。二是准确掌握工作规程。及时向试点省份学习经验做法,组织40余名业务骨干赴湖北省直机关和襄阳市、山东青岛市对口学习,选派22名部、处(科)长参加中组部业务培训。在省内组织全员业务培训,确保对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功能定位清、对象范围清、条件程序清、纪律要求清。三是准确掌握政策导向。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加强政策宣讲,引导消除“待遇普涨、到点晋升、人人有份”等认识误区,真正理解认同倾斜基层、激励担当、竞争择优的政策导向,打牢支持、参与改革的思想基础。 二、积极主动工作,稳妥推进制度实施。牵头成立编制等部门参加的工作专班,抓住主要矛盾,科学精准施策。一是严格核定使用职数。认真执行职数核定比例,对机构规格等基础信息,专班研究、集中审定。各市县设置方案,实行交叉互审、三方确认。同一党委(党组)管理的较高职级职数,允许适当统筹使用。二是平稳开展套转晋升。以2019年6月1日为节点,省委及时研究省管非领导职务人员套转,各级完成13万余人职级套转,实现平稳入轨运行。目前,全省各级机关全部转入日常管理。三是着力解决具体问题。属于政策层面的,坚决按法规办事,不出土政策、不打擦边球;属于操作层面的,依据中央规定精神,研究提出具体答复意见;属于落实层面的,鼓励各地在法律法规框架内,结合实际探索解决,有力推动了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树立正确导向,有效激发队伍活力。职级晋升中,将职级职数与领导职数使用通盘考虑、职级晋升与干部选拔任用统筹推进。一是坚持党管干部,突出政治标准。职级虽然不是领导职务,但党管干部原则不能偏离,政治标准不能降低。我们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标准,贯穿民主推荐、人选确定、个人事项查核等环节,明确政治表现有疑点的暂缓晋升,不合格的不得晋升。二是突出正向激励,注重实绩贡献。落实省委干部管理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突出工作实绩、贡献积累、群众认可,研究提出投身“三大攻坚战”、年度考核连续优秀等五种情形优先晋升的原则,不搞平衡照顾、论资排辈。各级把敢不敢担当、有没有实绩作为确定晋升人选的重要标准,注重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考察识别、提拔使用公务员。三是用好两条通道,拓宽发展空间。坚持较高职级职数使用三三制:担当作为的“排头兵”、任职较长的“实干家”、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各占三分之一。突出倾斜县乡优秀主官,31名县(区)委书记晋升二级巡视员,128名乡镇党委书记晋升三级、四级调研员;统筹职级晋升与领导职务选拔,为优秀公务员搭建提拔重用“立交桥”,一批有潜力的年轻公务员通过职级的晋升,为进入更高职务层次积累了资格条件;兼顾不同年龄段,为各类公务员搭建职业发展“双车道”,使大家有盼头、有奔头、有劲头,拓宽了公务员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了广泛持续激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