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昆山之路”对新余发展的启示

[复制链接]
田大秘书 发表于 2009-3-15 22: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编者按:日前,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廖兰芳率新闻采访团到苏州学习考察。此次考察,昆山留给所有考察人员的印象极为深刻,特别是昆山的一些好经验、好作法,更让他们深受启发。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35 src="net200805/Z2B.JPG" width=648 border=0>

昆山是苏州市辖下的一个县级市,东靠上海,西邻苏州市区,是江苏省的东大门,于1989年撤县设市,面积92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5万人,外来人口120多万人。在2005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建设水平,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01.8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5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1亿元,工业总产值4030亿元,进出口总额534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昆山之路”,创造了从苏州排行最末到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第一县”的奇迹,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路径。

昆山的成功,其精髓就在于“创新”,在于观念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机制的创新等等。在全国还在争论是否发展工业园区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昆山人已树立了“发展是第一要务”观念,认准“干了再说,甚至只干不说”理念,大胆探索并创造出全省第一块有偿出让土地、全国惟一自费创办的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等多项“全省率先”、“全国第一”。特别是创新工业发展方面,他们大办工业园区,创新办园模式,壮大特色产业,完善配套产业,打造创新基地,注重招商选资,积极创建品牌。他们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外向带动”与“创新驱动”,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平台”,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

外向型经济,是昆山之路的最大特色。全市60%的财政收入、70%GDP80%的工业总量和90%的外贸进出口都来自开放型经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半源自外资。说起来,除了区位优势之外,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是昆山发迹的秘诀。昆山的历任书记、市长,就像接力赛一样狠抓招商引资,从提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形象大使”到“对外商不说‘不’,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再到“亲商、安商、富商”理念;从开展诚信服务到成立“马上办”,再到实行“首问负责制、二审终结制”,无不生动诠释了昆山先进、务实、高效的政府服务、人人服务。一体化的机制与环境使昆山的外资雪球越滚越大,目前已吸引了55个国家和地区的4200多个外资项目,总投资30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多家择昆山而居。昆山有台资企业2800多家,聚集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台资,加上日本、韩国、欧美等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大量进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为主的支柱产业,生产了全球40%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八分之一的数码相机,一个现代化工业制造加工中心和IT产业制造基地在这里迅速崛起。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66 src="net200805/080502a.JPG" width=400 align=left border=0>是招商引资为昆山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力引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昆山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0亿元,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当初,昆山市财政收入从1亿元到10亿元用了12年的时间,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展招商引资后,财政收入从10亿元到20亿元,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2002年,完成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40亿元。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932亿元,财政收入151亿元。

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战略,快速提升了昆山的经济综合实力。近三年,昆山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半,进出口总额翻两番。园区成为其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自费创办开发区以来,昆山已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3个省级开发区,全市60%以上的财政收入、8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90%以上的注册外资和工业产值、98%以上的进出口总额都来自园区。

说起来,新余与昆山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口小市,都是移民城市,同样具有包容性强的特点,不排外。与昆山一样,我们新余也是靠良好的环境和服务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几年的努力,新余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投资软环境不断改善,体制性障碍大大减弱,“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保姆式”的跟踪服务制度形成了以商招商的良好局面,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明显。

论经济实力,2007年新余的生产总值278亿元,财政总收入41.56亿元,与2002年的昆山大致相当。而且,我们走的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聚集推动工业强市。围绕钢铁、光伏和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一大批配套企业跟了进来,形成了较完整的“上游硅料-铸锭-硅片-电池-下游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光伏产业链,涌现出天能电力、中材集团、新良特钢、赣锋锂业、力德公司、永盛工贸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新余经济开发区、分宜工业园和良山工业基地、袁河工业平台、下村工业园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日趋凸显,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几年,新余的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都在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每年增长都在45%以上,市级财政收入每三年翻一番,县区财政收入每两年翻一番,开发区财政收入每年翻番。

同样的还有: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现代化加速发展。坚持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推进,使园区不仅成为现代工业的集中区,也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经营良性互动,把城市作为资产来经营、作为品牌来培育,把环境作为生产力来发展。重视城市功能的完善,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形象的提升。注重城乡统筹发展……

和整个昆山的发展轨迹一样,新余的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密不可分;正如昆山是新余的样板一样,新余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必须更加全面地理解科学发展的内涵和意义,具体抓好十个十大重点工程,即十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十家上市公司、十大农业产业化工程、十大城市建设工程、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十大社会事业工程、十大科技创新工程、十大民生工程、十大节能减排工程和十大生态建设工程这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力争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5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500亿,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0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450 hspace=13 src="net200805/BC5B9BE9DA24F92CB80E2DE1.JPG" width=337 align=right border=0>我们借鉴学习昆山经验,说到底就是要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就是要反思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就是要查找自身精气神的强项和弱点,以更宽的视野和思路,更高的目标和追求,更大的斗志和干劲,致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昆山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机关实行效能评估。从2001年起,昆山在市级机关展开一年一度的效能评估,考核结果与机关人员奖金、部门评先评优、部门主要领导职务升降挂钩。二是乡镇实行“末位淘汰”。2006年全市共有6名乡镇干部因“行政不作为”,连续两年未通过群众评议被就地免职。三是实行“激励创新”。昆山对干部既强调工作规范,要求工作中不能轻易说“不”;又鼓励大胆创新,专门设立了“创新奖”。正是依靠这种机制,昆山人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出众多的全省第一、全国第一。四是完善服务体系。率先建立市镇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外经贸局的外企服务中心、民企沙龙和台办的台资企业沙龙等服务载体,加强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昆山全面推行首受负责制、告知承诺制、限期办结制、重点审批岗位AB角制等一系列制度,并实行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办法。2007年又广泛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综合行政电子监察平台。全市35个行政服务部门的400多项审批报务事项集中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联”成一条行政审批“高速公路”,80%以上的办件在窗口就能办理。在服务方式上,积极创建机关服务品牌,实行契约式服务、个性化服务。五是坚持“民主决策”。对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昆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的意见,并经常请专家学者咨询策划、提出建议。一旦形成决策,便一以贯之。

良好的服务理念:昆山强调“亲商、安商、富商”和“亲民、安民、富民”,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品牌。法治环境“老板怎么安心怎么办”,服务环境“老板怎么开心怎么办”,人文环境“老板怎么舒心怎么办”。“不对外商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专门为外商设立的“马上办办公室”,外商遇到问题找到这里,马上就可得到回复或解决。昆山市把外来人口亲切地称为“新昆山人”,在管理上,专门成立“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切实承担外来人口的教育管理服务职能,颁布《昆山市保障“新昆山人”合法权益暂行规定》,明确了“新昆山人”在就业、受教育、政治民主、经济利益、安全卫生健康、生活居住等方面的权益。设立“新昆山人”投诉处理中心,在全国首创了由企业赞助的“新昆山人”法律援助金,保障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在生产生活上,对所有外来打工者的就业、保障同等对待,保障最低工资水平,享受医保和养老保险,设法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在居住上,集中建设外来人员公寓,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给打工者,改善外来人员居住条件。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和文明教育,为“新昆山人”创造发展条件。

科学选才用人:昆山在人才引进上,服从产业发展的需要。实行“昆山市人才绿卡”制度,使留学人才的流动更加柔性;对自主创新人才给予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补贴、生活补贴等支持,并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社会保障特殊机制,启动“名牌大学招聘”计划,推行企业人才“订单式培养”;贯通人才、劳动力、毕业生三大市场,促进人才资源在最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在人才培养上,推进本土人才国际化。在新加坡设立人力资源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城市规划培训基地,在香港设立经贸培训基地,在澳大利亚设立农业、规划建设培训基地,在英国、德国设立行政管理培训基地,每年选送一批优秀干部外出培训,开阔眼界,提高素质。并与国内名校合办了6所高校,根据发展需要开办专业,为企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在人才使用上,树立为发展配干部的“风向标”,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积极探索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竞争机制。如今,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使昆山成为长三角人力资源流向的热点地区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首选地区之一。

注重城乡统筹:昆山打破城乡界限,把市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初步实现了城乡空间合理布局、资源集约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和农村统一布局、统一建设,从市政设施、综合治理、便民服务等各方面实现城乡衔接的一体化发展,污水管网基本覆盖农村区域,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数字城管建设。形成城区医疗、乡镇医疗、社区医疗有机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31万农民与城镇职工一样“刷卡”看病。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农村教育设施与城区已没有多大差异,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统筹城乡户籍制度,以居民登记取代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登记,全市城乡居民实现一种户口登记、一个水龙头供水、一个炉子焚烧垃圾、村村通公共汽车。

坚持发展惠民:近几年,昆山大力推进富民进程,不断扩大发展成果的惠及面。他们通过实施“三有工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五道保障”缩小城乡差距。同时,重点推进创业、物业、就业、产业“四业并举”,着力构建富民的长效机制。在创业富民上,建设原创型企业基地,建立创业指导服务、农民创业担保、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三个中心”,搭建群众创业平台,降低群众创业门槛。在物业富民上,发展“房东经济”,组建富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组织”,推动村企挂钩合作,注重物业载体项目建设,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在就业富民上,建立市镇村三级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政府出资实施农民定单式培训,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在产业富民上,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色果蔬“三个10万亩”生产基地,增加农业综合效益。

强调服务业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昆山人深刻领悟到:没有现代服务业支撑的制造业,是血脉不通的制造业。近年来,他们依托以700多家IT企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把握服务业开放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上游拓展,积极发展研发、金融、信息等产业;另一方面,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积极发展物流、会展、营销、商贸服务等产业。目前,昆山的服务业在引进外资中的比重与日俱增,在新增注册外资中占20%,在新增注册民资中占50%以上。

重视文化发展:昆山坚持城市发展以文化论输赢,努力打造地区“软实力”,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昆山更加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开发本地文化,融会外来文化,增强城市的亲和力、凝聚力。为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斥巨资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了一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形成一个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认真学习昆山经验,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对新余如何在新的征程中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努力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园林城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启示一: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

曾经是传统农业县的昆山,之所以能够在强手林立的竞争大潮中脱颖而出,连连攀登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市场化的高平台,勇摘全国百强县桂冠,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社会发展、人民富裕,其核心就是昆山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抢抓机遇,争先奋进。昆山人认为,机遇在等待中消失,差距在等待中拉大,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昆山的成功也证明,不管起点多低,但只要能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就一定会有大的发展,抓住一次机会,赢来一次发展,失去一次机会,落后一个年代。我们一定要有抢抓机遇的意识,将新余的发展放在全市、全省、全国大发展、大循环的体系中来谋大局,谋全盘,用战略眼光谋划新余发展,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龙头骨干带动战略和产业链发展战略,着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区域对外开放,着力培植特色支柱产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新余发展水平。

启示二:要始终坚持效率优先

一个地方的发展靠政府效能的提高。在当前大发展的形势下,政府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为发展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既要亲商、安商、富商,又要亲民、安民、富民。提高政府效能首要是搞好规划。规划要突出前瞻性,加强协调性,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方向,体现自身定位要求。要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将新余317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实现城乡统筹,片区发展,实现道路交通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城乡布局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要树立项目是生命,特色是灵魂,环境是基础,服务是中心的科学理念。要克服慢作为行为,树立不大踏步前进就大踏步后退的理念。在项目建设中,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确保在建项目一个不能少,在谈项目一个不能丢。同时,要抓好服务业发展,形成“扎根经济”。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自主创业,促进老百姓富裕。

启示三: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

昆山之路,不是莽打莽撞之路,昆山成果,也决非偶得巧拾之果。昆山在外来资本开始涌入之时,就以打造产业链为核心谋划“生根战略”;在国际资本集聚之时,就注重加快提高本土经济的配套创新能力;在工业经济迅猛扩张之时,就把服务业的发展提到战略高度;在经济高速增长之时,就率先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理念;在产业结构走向以外来加工制造为主之时,就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经营性收入的问题;在外来人口急剧增长之时,就精心推开塑造“新昆山人形象”的浩大人文工程。对新余来说,学习昆山经验要特别重视三个方面,这就是要把勇于创新与求真务实结合起来;要把工作热情与冷静思考结合起来;要把狠抓中心与统筹全局结合起来。

启示四:要始终坚持和谐发展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72 src="net200805/080520a.JPG" width=400 align=left border=0>和谐发展,首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时时刻刻把经济发展的落脚点放在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上,是昆山成功走出率先全面小康路的基础。昆山的成长经历,就是正确处理干群、政商、劳资、新老昆山人、人与自然、发展和稳定等“六个关系”,各种人群、各种生产要素和平共处、和谐相长的过程。昆山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就是让全体在昆山的创业者,无论是国际投资者、本地老百姓,还是外来打工者都能得实惠。学习昆山经验,我们应当重温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宗旨,要时刻牢记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突出位置,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对比昆山,我们新余的干部可能还有些不太自信,总认为发达地区的经验我们内陆城市不好学,也学不到。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新余发展态势,与昆山之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只要我们能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学习和借鉴昆山经验,认真抓好十个十大重点工程,新余完全有条件在35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因为,昆山的昨天,其实就是新余的今天;昆山的今天,也就是新余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单巍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3粉丝

25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