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22 hspace=13 src="net200805/080504a.JPG" width=318 align=right border=0>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而城乡一体化是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有效手段。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新余城乡一体化工作,由于长期以来受城乡分割传统体制因素的影响,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明显滞后。着眼长远发展,从统筹城乡规划的角度看,新余的城乡规划一体化发展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城乡规划一体化存在的缺陷
1、规划结构缺陷。受城乡分割传统体制影响,城乡规划长期以来存在“二元结构”,规划中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
2、管理体制缺陷。城乡规划一体化是一个新课题,《城乡规划法》首次把乡村规划纳入规划的统筹范围,因此乡村规划“由谁来管、怎么管理”成为摆在规划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市乡村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体制不完善,力量单薄。
3、规划体系缺陷。《城乡规划》规定的城乡规划体系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由于我们对城市规划投入力量较多,对乡村规划投入力量较少,因此在整个城乡规划体系中乡村规划比较薄弱,城乡规划要实现一体化,必须要加强乡村规划的投入和编制力度。
4、规划意识缺陷。《城乡规划法》规定,专家和民众监督、参与规划,是规划制定不可缺乏的环节。目前,民众参与规划意识(尤其实施乡村规划以后农民参与规划意识)较为薄弱。
二、城乡规划一体化面临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1、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必须突出对新余城市发展的战略研究。要以新余经济发展为基础,围绕新余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增长、土地需求、交通运输、空间发展方向、布局形态等问题进行研究,特别要加强对新余的生态、社会、文化及规划实施策略以及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的研究,实现空间结构形式和资源要求的优化配置。
二是必须突出对新余农村地区发展的战略研究。要从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角度,深化对新余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向、目标、途径的研究,制定具有新余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和村庄建设标准,指导新余的村镇建设。
2、实现三个拓展
一要将规划对象从以城市为重点拓展到城乡并重。从市域层面解决城乡整体发展的目标、方向、定位和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域分工布局,实行市域空间全覆盖,对全市开发建设区域要突出“定性、定点、定量、定时”规定。
二要从注重城市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拓展到城市空间布局、资源配置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重。特别是要在规划中对关乎民生的文化、教育、卫生等都进行全市统一的规划布局。
三要从注重行业规划拓展到集成和协调各专项规划、行业规划的综合性规划。
三、牢牢把握新余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几个重点问题
1、《城乡规划法》为城乡规划一体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城乡规划法》规定“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从城市走向城乡统筹,这意味着原来城乡二元的法律体系被打破,从而建立新的城乡统筹的法律体系。以往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使城市和乡村之间缺乏统筹协调,衔接不够,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为城乡规划一体化提供了法律保障,从而使城乡规划步入一体化的新时代。
2、科学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新余历届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坚持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同步推进,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加,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打下扎实基础。目前,新余的城市规模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2万,城市化率达51%,逐渐进入城乡关系趋于融合、城市扩散效应不断显现、城市文化不断普及的新阶段。但城乡发展差距还比较大,2007年新余城镇人均可支配收119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20元,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难度还比较大。今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设想是:坚持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合理划分并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短、中、长期目标,继续实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分析新余的实际情况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年大变样、五年一体化”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围绕这一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全市共享现代文明。
3、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定位
目前,新余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仍面临许多问题:一是缺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概念性规划;二是城乡规划未能覆盖全部,城市中心组团与周边镇及村民点规划尚有脱节现象;三是协调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尚未形成,各专业(专项)规划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四是缺乏有效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实施机制。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影响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当前,新余城乡一体化规划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要将新余今后的发展置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南昌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和赣西地区总体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规划,综合考虑如何分享周边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优势,解决好人口资源小市与经济强市的矛盾,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和交通能源等专项规划的关系,努力提高城乡一体化综合运行效益。
4、充分发挥城市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城市化既是一个城市不断集聚人口和产业、城市文明日益发展的过程,也是城市不断辐射和带动乡村、日益扩散城市文明的过程。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城乡一体化。新余“一城六区、两江四岸”的城市总体框架已拉开,但形象不够丰满,城市结构还不完善,城市的辐射力还不够,必须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发挥好以城带乡的辐射作用。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是“东拓、西延、北优、南蓄、中疏”,城市化道路选择应以极化中心城市为主要方向,积极鼓励中心城市人口的扩张,重点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同时有选择地发展小城镇,根据重点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与中心城市形成链式联接,形成二次辐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整体带动区域城市化发展。
5、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的有效互补与及时对接
城乡生产力布局问题,是造成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是新余今后城乡经济互补对接的重点。要根据城区、城镇和农村的不同特性和发展趋势,从分工角度在城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支撑的经济技术市场联系。城区作为区域发展极,要定位为行政、商业、文化和中央商务中心,重点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第三产业。城市郊区和中小城镇以生产性功能为主,充当中心城区扩散经济技术能量的中介和农村向城市集聚各种要素的节点,以工业园区和集聚点为平台,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农村要以规模化、联片种植的农业生产支撑城区和城镇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实现农业产业化,获取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同时,从产业联系角度,加快工贸联动,延伸农业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促进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广泛融合。
6、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的体制改革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是动力,关键是逐步消除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要加快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农村社区保障制度等改革。健全乡镇基层规划管理机构,加强乡镇基层规划管理力量,全面配齐乡村规划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农村住房规划许可和验收制度,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对乡村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实行严格的规划许可制度、放验线和规划竣工验收制度,促进城乡规划管理与审批一体化。
(作者系市规划局局长)
责任编辑:沈铁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