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镇大台村金塘自然村是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该村距县城1.5公里,西靠上分公路,东北距沪瑞高速公路500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农户160户,人口610人,耕地面积700亩,林地面积198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0元。2006年以来,在市委办的驻点帮扶下,该村紧紧围绕全市“三年大变样、五年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和市委汪书记“让村民走上平坦路、喝上干净水,上个卫生厕”的指示要求,积极探索,扎实工作,走出了“宣传发动,规划启动,产业带动,机制推动,合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308 src="file:///E:/发展论坛2008/net804/zzj.jpg" width=481 align=left border=0>
一、抓宣传,突破思想观念上的疑虑,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浓厚氛围
针对部分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是干部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靠、要”现象突出的实际,我们会同村里积极做好宣传解释、思想发动工作,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是舆论先行。先后多次组织召开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和群众大会,印发宣传资料近千份,个别谈话120多人次,广泛深入地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好处,把全村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使群众明白这是符合全体村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大事,实现了由上级要求建设到群众自我要求建设的转变。二是典型引路。通过周边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村容村貌的巨变来激励村民,消除群众怀疑、等待和观望的心理,教育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并通过“建设新农村,争做新农民”等主题活动,发动村民纵向对比谈变化、横向比较找差距,实现了广大村民思想观念由“不通”到“通”,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由“逼着干”到“争着干”的转变。三是外出取经。先后组织村小组干部、群众代表到渝水区、上高、高安等地参观学习,通过耳闻目睹它乡它村发生的大变化,在全体村民中掀起了大的波澜。思想上的触动,进一步增强了大家集中精力、自力更生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抓规划,突破各自为阵的局面,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格局
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是龙头。没有高起点的规划与设计,就没有高标准、高质量的新农村建设。为此,我们把搞好规划作为指导金塘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来抓。一是摸透实情。规划前期,组织力量对金塘村160户农户居住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登记造册,了解掌握全村新房、旧房、空房、破房资料以及村民建房需求,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及资料。二是科学规划。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可供规划的用地范围、村组经济实力和村民收入水平,我们和村里一道,研究提出了对金塘自然村实行整体拆旧建新的方案。在新村建设中坚持做到“六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房标准,统一平整地基,统一建房时间,统一楼房样式,统一完工时间。目前全村已拆除旧房面积3.46万平方米,规划新村用地总面积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7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将达62平方米。村内主干道6米宽的水泥路面,宅间为4.5米宽的消防通道,道路两旁规划绿化带,总绿化面积2.33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3%,新村内设村民活动中心,村前建设占地0.91万平方米的农民公园,为村民娱乐、休闲活动场所。三是区别对待。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因户制宜,量力而行。对生活富裕、手中有钱的申请建房户,安排统一建房;对生活较困难、年老体弱户和分散供养户的五保户,则安排到经济实用房建房,这样做既使旧村得到了改造,也改善了困难户的居住条件。
三、抓产业,突破资金上的困难,为新农村建设聚集发展后劲
新农村建设,发展经济是根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我们积极引导村里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了经济发展一步一个台阶,农民收入一年一个变化。一是开展技能培训。面向农民热切盼望发展的产业,依托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由县、镇农业部门对口进行技术帮扶,下派行业专家蹲点全程指导,开展苎麻种植、水产养殖、苗木培育等技术培训达460人次,培育核心示范户10个,非农技能培训61人,全面提高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是发展富民产业。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稳住基本耕地面积,提倡科学种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全村优质稻种植面积达90%以上。依托中国夏布城座落在我村境内的优势,积极发展苎麻经济,引导农民利用荒山荒坡种植苎麻,目前建成连片苎麻种植基地200亩,另外200亩也正在开发之中。利用金塘村鱼塘多、水面广、邻近城区的优势,引导扶持村民发展种养业。目前,已发展水面立体养殖160余亩,麒麟西瓜基地100亩,苗木基地300亩,为村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搞好劳务输出。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鼓励村民“洗脚上岸”,进城从事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目前全村有个体工商户8家,从事运输、饮食服务、贸易等行业的人有200多人,农民收入年年递增,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50元。
四、抓机制,突破力量分散的现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抓好新农村建设,制度是保证。在帮扶金塘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十分注重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以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实行决策民定。始终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完善和落实民主管村的“四权”机制,即:村党支部对民主管村的领导权,村民代表会议对民主管村的决策权,村小组的执行权,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权,积极探索主体权利实现的有效形式。在项目选择上,通过召开群众会、路边会和入户走访,了解群众意愿,征求群众意见,经村两委会、村小组群众代表讨论后,确定建设重点和建设方式,使群众真正感到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从而自觉地投身建设中来,把“大家”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在工程管理上,执行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组织项目工程实施,群众自始至终参与项目的建设和监督管理,所有项目及工程一律实行“阳光操作”,在村务公开栏和村民集中居住点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在投劳筹资上,由群众推选代表,组成民主理财小组,劳务安排和资金的收取、支付都由理财小组实施,村干部及亲属一律不参与管钱,从而消除群众对干部的猜疑。有了相互理解和信任,一些难办的事情变得好办了。二是健全群众组织。组织成立了由村干部、村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等十三人组成的金塘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具体承担旧屋拆迁、宅基地的重新分配等各项事务性工作。在建设中充分发挥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和老军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对拆旧房一时想不通的“难点户”,则采取由村组干部、党员和建房理事会成员集体上门或分工包户的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进行解释开导,直至思想转化。有了村理事会成员带头作用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难题迎刃而解。三是创新载体。积极运用有效载体,用健康文明的活动引导群众。在全体村民中持续开展“文明村庄文明人”大讨论和以“精神立家、勤奋富家、科技兴家、守法持家、绿化美家”为主题的“文明户”、“新风户”等创评活动,不断提高村民文明素质,陶冶村民的道德情操。2006年以来,全村实现了无刑事犯罪、无超计划生育等“十无”目标。四是规范管理。选择以家居卫生、村容村貌、社会治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群众应该做、能够做、也愿意做的具体问题为突破口,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组织管理网络。依靠组织网络搞好上下联系,开展思想教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全村村民创造一个团结、祥和、融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作者单位:市委办公室,钟志杰系市委办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 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