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武夷山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复制链接]
大明老秘 发表于 2009-3-3 22: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市长   胡书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2020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与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是我市在新世纪实施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过去的五年,我们的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振奋人心。"十五"期间,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初步统计(以经普调整后公布的数据为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高于"九五"1.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650美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16亿元,比"九五"增长1.86倍。地方财政收入由2001年0.83亿元提高到2005年1.21亿元,年均增幅达9.88%。项目带动全面推进:坚持以项目带动战略为经济工作主线,突出招商引资,以项目带动发展。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办项目462个,世遗二期、高教园区、过境公路、高尔夫球场等事关长远发展的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可喜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九五"时期的26.81:21.11:52.07调整为23.63:24.01:52.36。旅游产业实力增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1.26%和11.28%;"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成效明显,工业增加值达到3.72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发展农村经济,累计投入达4.07亿元,年递增22.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5%。在南平市创业竞赛活动中,连续四年名列前茅。
    过去的五年,我们的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鼓舞人心。品牌建设全方位推进:五年来,荣获全国4A级风景旅游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等称号。以"大活动"推广品牌,举办世界遗产节、全国万人攀登武夷山、全国漂流大赛、茶文化艺术节、武夷岩茶节、武夷山中国情人旅游节、国际摄影周、中国企业营销攻略武夷论坛、大红袍拍卖等活动,参加"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扩大"武夷山"品牌辐射面。以"大营销"激活品牌,加强山海协作,与厦门、杭州等地建立了联动协作营销机制;与厦门合作,在全国首创城际联合旅游"大篷车"促销活动;组建武夷山旅游集团公司等企业联合体,积极开展联动营销。以"大媒体"宣传品牌,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新浪网等大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构建了低成本、高效益的品牌宣传渠道。城乡面貌同步改观:完成社区设置工作,拉开城市框架,城区面积从2000年的6平方公里扩大至2005年的7.3平方公里。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完成路灯工程、武夷大道绿化、火车站站前广场、中华路、和平北路等城市建设工程。完成过境公路、武夷大道排污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污水处理厂,启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项目建设。五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5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2.65公顷,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9.2平方米,市区亮灯率达99%。与此同时,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水利"651"工程,累计建设2个乡(镇)、46个村级供水工程,受益人口3.73万人;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力度,完成农村公路路面硬化231.5公里、自然村通机耕路66.75公里;洋墩、大渚、麻坜地质灾害点村民搬迁85户;累计投入4800万元,完成全市行政村农网改造,城乡实行"同网同价",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通过省上验收。
    过去的五年,我们的发展活力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带来新变化深得人心。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对111家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安置职工8000余人;成功实现航站、电力公司等企业的合作重组。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五年来共撤销、合并、转制47个事业单位。积极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取消审批事项214项,改变审批类型的事项110项,削减收费项目和标准事项88项。大力推进政务改革,加快"数字武夷"建设,投入830万元完成一期、二期工程,建成覆盖全市各乡镇的视频会议系统,获"全国电子政务调查综合奖第一名"、"中国政府特色网站"等荣誉,成为"数字福建"建设示范点。加大财税改革力度,促进了税收征管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建立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共完成林权登记面积240.2万亩,占应登记面积的98.7%。加快推进殡葬改革,全市火化率达99%。机制创新有效推进:健全城市管理机制,推行专家评审委员会规划方案决策机制;成立城投公司、土地收购储备中心,组建城市综合执法大队。深化南平机制,五年来,共下派科技特派员、村助理、村支书、各类乡(镇)长助理共986人次。推行"城乡双百联动"机制,全市挂点单位共为挂点村投入扶持资金1012.3万元,扶持和开发经济项目680项,办实事好事1161件。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累计新批外资企业105 个,引进合同外资2.88亿美元。积极扶持扩大外贸出口,加大外贸出口企业业务培训力度,累计实现出口创汇4910万美元。
    过去的五年,我们的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为民利民实现新进展温暖人心。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教强市"富有成效,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省级验收。建设高教园区,打造现代高等教育平台,境内首次拥有了全日制高等院校;全面完成"普九"任务;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得到妥善安排,扶贫助学机制逐步建立;投入1209万元完成上梅、洋庄、五夫、兴田等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2项。文体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进一步活跃;建立健全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巩固和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累计发放奖励扶助金12.43万元,连续六年完成人口计划生育责任目标。坚持"发展为民",先后实施新建殡仪馆、中医院、食品放心工程、造福工程、生态富民工程等为民办实事项目。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五年实现再就业717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6129人,分别是"九五"期间的2倍、1.5倍。全市城市低保4247户9293人,发放保障金552.22万元;农村低保户6248户13990人发放低保金520.51万元。五年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为10.43%、8.88%。同时,"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入,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市称号。"四五"普法任务基本完成,法律服务不断加强。平安环境更加稳固:强化稳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疑难信访挂牌督办等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2005年,全市信访总量比降7%,全市50%的乡镇街道达到了南平"平安乡(镇)街道"要求。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
    与此同时,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收到实效。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取得新成绩,民政、防灾救灾、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人防、消防、档案、修志、保密、口岸、统计、气象、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和信访工作取得新成效,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得到新发展。
    各位代表!2005年,我们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以南平市创业竞赛第一名的佳绩为"十五"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主要工作成效:一是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势不减,地区生产总值30.18亿元,比增11.7%;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比增13.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比增4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亿元,比增16.85%;外贸出口1673.27万美元,比增21.47%;城镇新增就业2146人,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122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0元,比增9.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13元,比增9.69%。二是重点改革卓有成效。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从2005年起,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全市农民共减负2590.6万元,人均减负161.9元,减负率66%以上。积极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全市精简乡(镇)、街道行政编制101名,行政人员减少37名,事业机构精简93个,事业编制精简117名。创新城市投融资机制,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授信贷款额度1.6亿元。强化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建立了每日市领导接待信访工作制度。三是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5年全市共引进项目196个,1000万元以上新开工工业项目25个,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77个。合同利用外资9556万美元,比增36.75%;实际利用外资完成6989万美元,比增16%;山海协作引进市外资金9.81亿元,比增79.88%。突出重点项目建设,省、南平市、本市三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65亿元。高速公路主线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进入建设阶段。四是旅游目的地形象更加鲜明。名列第二获"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红色旅游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功举办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闭幕式暨第七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旅游节、中国武夷山旅游节、"七夕"文化风情节等活动。景区实行门票奖励新机制,有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效益明显提高。对台旅游合作取得突破,"武夷山-阿里山"两山合作正式签约。至2005年,全市星级饭店44家,其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14家,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75.13万人次,比增12.23%。《福建省武夷山景区保护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依法治旅工作迈上新台阶。五是工业发展实现突破。全市工业总产值9.78亿元,比增23.89%,实现入库税收3260万元,比增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65亿元,比增33.1%,占工业总产值的68%,占年初规划目标任务的110.83%。纺织服装、竹木加工、食品加工、茶叶加工四大产业完成产值5.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8.5%。加快工业平台建设,仙店创业园区已入园工业项目22个,总投资5.95亿元;已投产企业6个,在建15个。洋庄工业小区引进企业10个,开工建设5个、投产企业4个。六是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获得"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称号,"武夷岩茶(大红袍)民间手工技艺"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新建市立医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全市11.85万农民参加,参合率达76.22%,市财政配套投入119万元。南平师专武夷山校区三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武夷学院获教育部批准筹建,实验中学投入使用,武夷山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开工建设;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拨出40万元专款用于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并为每位农村寄宿生免费提供菜汤等。
    各位代表!"十五"发展成就来之不易。省、南平市和中共武夷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为武夷山的快速前进把握了正确方向。全市人民贡献智慧,挥洒汗水,齐心协力,为武夷山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此,我代表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向战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人民和驻武部队、武警官兵,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人士,向关心武夷山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小,与武夷山拥有的品牌地位不相适应;工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起支柱作用的工业企业;市区与农村、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一些乡村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除,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仍有待加强;稳定形势依然严峻,个别地方群体事件和群体上访事件仍有发生。对此,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目标和2006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回首刚刚过去的五年,武夷山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展望"十一五"新的征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任重而道远。
    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必须应对严峻的挑战。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南平市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总体构想,明确了"三路并进,整体发展"的新一轮发展格局,强调了"加快武夷山、建阳、建瓯中部崛起"、"突出双世遗品牌,把武夷山建设成为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武夷山在"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对武夷山的期望、关心和支持。南平市全面展开闽北产业集中区以及浦南、宁上、武邵三条过境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为武夷山加快"率先崛起"创造良好条件;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将为武夷山广泛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竞争提供更多商机;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将为武夷山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拓展升级,将为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和谐社会的构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的创造热情和活力。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制约加大、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微观经济低效运行等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现。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们的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打造"实力武夷、魅力武夷、活力武夷、人民武夷",把武夷山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旅游的重要支柱、闽台合作的重要基地、南接北联的重要通道、全省文化的重要窗口、绿色腹地的重要平台。全面推进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努力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率先崛起。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按照"宜旅则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要求,实现"旅游连线带动,农业特色规模,工业新区崛起,城区一体发展,科教园区集聚"。旅游连线带动,就是要以主景区为核心,以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线路为辐射,带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特色规模,就是要突出抓好茶、竹、烟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做大规模,延伸加工,加快产业化进程,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工业新区崛起,就是要抓住闽北产业集中区启动建设和三条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机遇,把武夷新区建设成为重要工业平台。城区一体发展,就是要立足城市职能的提升,实施"市区南扩"战略,坚持按照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建设标准扩大城市规模,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相互配套,形成"城区、景区、度假区、杜坝会展经济区、武夷新区"五区一体发展格局。中心集聚,连片推动,加快"重镇强村"建设步伐,加大对边远乡镇的扶持力度,城乡互动,一体运作,建设各具特色的中心城镇。科教园区集聚,就是要大力发展科教产业,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高教园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园区院校为依托,加快人才培养,营造"尊重人才、善用人才"的良好氛围。以发展集聚人才,以人才推进发展。逐步把武夷山市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中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魅力城市。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前3年递增12%以上,后2年递增11%以上,实现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08年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确保达到52亿元以上,力争超过5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2500元,市本级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发展成为闽北的旅游中心、对外开放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化中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更加安定稳定。
    在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组织制定了《武夷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2020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会议审议。
    2006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顺利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实现建设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目标,意义十分重大。2006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调控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0%;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8%;旅游接待人数增长14%,旅游总收入增长15%;工业总产值增长17.4%;农业总产值增长6%;外贸出口增长6%,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8%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10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5% 。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认真贯彻上级部署,坚持"四个推进",把握"四个基本",把"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落实到今年的各项工作中,按照市委提出的"创新、和谐、实效、为民"的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务求创新,增强产业经济活力
    着力激活市场,优化旅游产业体系。以市场营销作为今年旅游工作的首要任务,同步加强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整合营销,提高旅游市场占有率。开展"市场营销年"活动。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联动的旅游营销新机制;探索建立与客源地旅游企业整合营销的新机制;研究激励机制,加大客源地组团力度。整合全国百强旅行社、武夷山旅行社驻外机构及驻外茶叶销售网点等营销网络,建立起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关系,长期地、比较专一地销售武夷山旅游及茶产品。依托媒体平台,加大各级媒体宣传力度,建设武夷山"数字旅游"工程。选择重点城市,组织开展"百座城市靓武夷"营销活动。继续开展节事营销,用足中国武夷山旅游节、"七夕"文化风情节、大红袍茶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事活动资源,争取承办"绿色中国"世界环境日武夷山启动仪式、全国亿万老年人健身展示大赛、"中华不老城,走进武夷山"活动,以节事活动进一步提升武夷山知名度。实施互动营销,重点做好与厦门、杭州及厦航有限公司的联合互动宣传。打造精品,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抓紧完成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继续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指导,加大扶持力度,从项目、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支持主景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景区精品化水平,认真实施景区创新创优活动,着重抓好环保工程、畅通工程、智能化管理工程、文明示范工程、服务质量工程等五大工程。推进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提升品质,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快高端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武夷山风景高尔夫球俱乐部、悦华(五星级)大酒店、锦绣武夷、国际友人俱乐部、红袍(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做好东溪水库东湖旅游开发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建设游人中心。对旅行社和旅游车队的整顿监管必须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力整治非法旅游营运行为,为旅游专营车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和导游服务水平。加大旅游投诉查处力度。
    着力构建新平台,发展壮大工业经济。继续"突出工业、突破工业",以工业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为加速崛起提供支撑。着眼长远发展,建设闽北产业集中区武夷新区,打造工业发展战略平台。确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9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0亿元。加快新区建设:对接闽北产业集中区,对接高速公路建设,对接仙店创业园,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武夷新区建设。加快武夷新区详规、控规等编制工作,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规划体系,为武夷新区开发建设提供指导。参照闽北产业集中区、高速公路征迁补偿标准,制定武夷新区的征迁标准,并全力做好土地的征用、报批工作及武夷新区启动区内路网、水、电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工业企业向新区集中,制定出台武夷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快项目引进落地。继续完善仙店创业园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多凌水晶饰品、明兴食品、红梅木业等已入园项目建设进度,推进仙店创业园区二期开发工程。扩大产业规模: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坚持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齐发展。在注重引进项目的同时,更加重视现有企业的发展。将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列入创业竞赛考评内容。继续实行五套班子领导挂点企业制度,建立乡镇、市直部门与企业结对帮扶机制,发挥以工业企业家为主体的企业家协会的作用,努力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劳动力、用地等瓶颈问题。完善工业发展调度会制度,着重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互动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帮助力马艺画、祥龙纺器、五夫钼矿等尽快成长为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对可望达到规模以上的企业和工业项目,要加强跟踪服务,促进其尽快形成规模。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引进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配套项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鼓励和促进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协作,以形成分工科学、利益共享的发展格局,促进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同时,增强工业品牌意识,鼓励我市企业注册武夷品牌商标,并借助旅游宣传促销、数字武夷等平台,帮助企业及其产品不断扩大知名度,加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品牌体系。
    着力建设新农村,加快农业经济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扶持发展"茶、竹、烟"三大优势主导产业。茶业:要在培育品牌、提升质量、拓宽市场上狠下功夫,加快推进"东方茶都"等项目建设步伐。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大力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进一步提高茶叶附加值。力争完成新增茶叶种植面积5000亩,实现产值1.2亿元。竹业:深入开展竹业擂台赛,在科技兴竹、提高单产效益上寻求突破。对竹加工企业所需原料实行"严出宽进"政策。力争实现竹业产值3.8亿元,新增规模企业1个,做大规模企业2个,新增产值8000万元。烟业:完成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0万元。引导农民科技种烟,实行集约化管理、适度规模经营。推行烟农保险制度,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全面调动农民发展烤烟生产积极性。力争完成烟叶种植面积3.2万亩,总产量10万担。同时,狠抓农业重点项目,重点抓好一批"产值千万,带动千户,基地千亩以上"的"三千项目"。全方位地为项目成长营造宽松环境,从人力、财力、物力、政策等方面对列入农业重点项目的龙头企业予以倾斜。定目标、定责任人、定奖惩,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实行扶持龙头企业的项目化工作机制。要着重抓好青龙木业、友青食品、武夷星茶业等九大"三千项目"。
    (二)务求和谐,优化城乡发展环境
    推进城区一体发展。稳步推进"市区南扩",强化城市管理,优化城市职能,增强城市魅力。围绕"城区一体发展"的布局,按照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标准,明确分区发展定位。坚持以"项目"带动"五区"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余庆桥新天地、高教园区综合服务区等项目建设,加快实现城区、度假区联片发展;完成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征迁工作,启动建设杜坝会展经济区;抓紧做好南武路南源岭至兴田段扩建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启动武夷新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百花路中段、北段;做好党校大桥建设前期工作;继续实施武夷大道基础设施改造,完成次一路路灯建设和市区巷道路灯二期改造,完善城市路网;加快污水处理厂配套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建设以及城市电网改造。充分发挥城投公司和土地收储中心作用,提高城市资源经营效益。建设"数字武夷"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社会治安防控、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速现有城区改造升级,加快温岭街旧城改造项目,启动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实施列宁公园景观改造工程以及武夷和园、中洲防洪堤绿地建设工程,继续完善小武夷公园设施。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城市立体绿化生态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设社区信息化系统。积极推进"中国茶乡"等城镇化项目建设。
    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改造,确保完成100公里,力争更多。继续推进水利"651"工程,建成村级供水23处,除险加固水库3座,建成山地水利8000立方米,发展节水灌溉50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万亩,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94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商品粮基地和标准农田建设1.35万亩。改善烟田基础设施2.3万亩。新开竹山机耕路100公里以上。同时,加强村镇规划建设。进一步深化"双百联动":坚持和完善"南平机制",继续做好下派村支书和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工作。深化"双百联动"工作机制,确定113个单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少数民族村和"四不"村等52个村实行挂点帮扶。完善增收指标考评体系,杜绝"数字化增收",真正做到"淡化数字看项目,淡化增幅看实物"。采取年度考核与挂村周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以奖惩措施的及时跟进不断调动挂村单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三农"服务网络:全面开展乡镇、街道"三农"服务中心和行政村"三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着力整合、管理农民技术员、土地规划协管员、乡村医生、计生服务员、治安调解员、防疫员、林政员、劳动力转移信息员等"八大员"队伍,将"八大员"纳入村级"三农"服务站管理。按照明确性质、明确职责、明确考评、明确奖惩的要求,逐步完善三农服务站的职能、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同时要求村级三农服务站注意处理好与上级部门、村支部、村委会的关系,确保村级组织整体功能最强、综合效益最高、服务群众最好。此外,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畜禽养殖协会。加强农业防疫体系建设。推进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建设和谐社会安全网。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化"平安武夷"创建工作,完善预警机制、应急预案、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的稳定和安全生产工作运行机制。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普法教育,依法打击犯罪。建立健全信访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将社会稳定和"平安武夷"的建设工作列入全市创业竞赛考核体系。深入排查、及时处置、有效化解因林改、城市拆迁、土地征用等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和各类重大突发事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加强水上交通、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矿山和学校安全等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强化畅通工程建设,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务求实效,打牢持续发展基础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安排市重点项目 44项,总投资80.2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9.88亿元,其中,旅游项目11个,工业项目13个,基础设施项目11个,社会事业项目3个,农业项目2个,其他项目5个。市重点项目中,列入省、南平市重点项目2个(包含8个子项目)。完善项目工作机制:开展以项目开发为重点的创业竞赛活动。对接"十一五"规划和产业发展布局,选择一批在建、开工、前期、储备项目,实行目录式管理,实现滚动发展。加强项目库建设,提高项目系统管理、目标管理、网络管理水平。完善项目工作责任制。优化项目服务环境:强化重点项目服务工作。建立项目引进一条龙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项目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体系。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狠抓项目督促落实,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项目工作动态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
    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数字武夷"三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加快市旅游工作委员会报批组建工作,建立旅游产业综合管理新体制。落实市茶业局的组建工作。强化外经局招商职能,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管理体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投资新机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四大支撑体系的配套改革,重点抓好7个未改村的改革工作;已完成林改的乡村,继续按照"均山"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将山林权细化分解到户,并指导农民经营好、管理好、流转好已改山林。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征地补偿新机制。扎实做好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在我市的试点工作。
    扎实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南接北联",突出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项目,着重抓好生产性项目的招商,不断提高生产性项目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进一步健全招商机制,充分整合旅游和茶营销网络,赋予招商职能;组建好专业招商机构,保障招商经费;坚持专业招商与广泛招商相结合,积极发挥商会、驻外机构等社会各方面作用,推进以商招商、全民招商。充分利用"5?16"旅洽会、"6?18"项目成果推介会、"9?8"投洽会等平台,认真组织招商活动,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将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率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招商引资成效的重要指标,确保签约一个项目落实一个项目,提高招商实效性。进一步加强对台合作,巩固扩大两山对接成果,推广武夷山旅游品牌;积极推进对台农业合作,以茶为媒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台文化交流。继续密切与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尤其要在旅游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务求为民,致力加强民生保障
    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基础教育,壮大科教产业,集聚人才,支持发展。加快高教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武夷高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崇安大道、黄柏大道等规划道路建设;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武夷高教园区综合服务区。做好武夷学院迎检工作,确保专升本。加快武夷山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确保今年9月招生。加快武夷茶业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落地。争取年内引进1所重点本科院校和1所大专院校入园。继续争取名牌大学和国内外高水平的研发机构进入园区。大力加强基础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高中教育发展,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完善教育布局。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实施"名师名校"工程,推进"校校通"信息工程建设。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做好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工作;重点支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和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注重抓好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为招商引资引智及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信息支持。
    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着力抓好旅游文化的挖掘、引进、构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做好"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余庆桥、武夷悬棺、遇林亭窑址"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后续工作。启动武夷山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争取城村村和五夫村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做好"大安革命遗址"申报全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筹建市文化艺术中心。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卫生事件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和应急能力。加快市立医院搬迁和传染病区项目建设,争取建设成为"既能满足广大市民治疗需要,又能迎合广大游客疗养康复需求"的高标准旅游安养医院。巩固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免疫门诊规范化建设,建设1-2所中心卫生院急救中心。巩固和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力争农民参合率达80%。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再就业援助制度。整合资源,加快构建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支持推进农村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大企业用工监督力度,依法保障、维护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006年计划城镇新增劳动力2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00人,"4050"人员再就业250人,再就业率达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人。认真落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完善实施在职村主干、烟农养老保险工作。继续做好城乡低保和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维护归难侨合法权益。扎实推进造福工程建设和灾后重建。


    三、强化执行力,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是本届政府致力追求的目标。多年来,我们围绕这一目标,突出强调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建设。新的一年,我们的思路能否贯彻,目标能否达到,蓝图能否实现,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关键在干部队伍的责任心和执行力。为此,要以强化执行力为重点,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提高执行素质。以素质建设和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公务员法》。一是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理念。坚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把群众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信号,把亲民、为民、惠民、富民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强化管理创新能力。以实现灵敏高效的政府管理为目标,以创新行政文化、矛盾调处手段和培养现代管理技能为核心内容,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政府效能。三是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队伍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公务员不断学习,创新思维,增长才干。建立学习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干部制定个人继续学习计划,促进其由追求职务向追求知识、从追求文凭向追求能力的转变。以岗位需要为取向、能力开发为重点,加强干部关键才能的培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使庸者不庸、能者更能。
    (二)规范执行流程。以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规范执行流程,注重加强政府部门联动。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科学界定部门职责,以权责相称为原则,全面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解决好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事权分离、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管理真空的问题;完善职位说明书,科学、具体、精细地明确岗位基本情况、基本职责、工作流程和必需的关键才能等内容,将每个岗位的责任细化,并尽可能量化,明确履职尽责以及失职失责的责任代价;明确和细化各层级、职级的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副职对正职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子系统对总系统负责,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明确区分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督部门的领导责任,明确区分部门领导和辖区领导责任,明确区分"一把手"和班子成员的责任;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明确工作流程、工作程序和责任处罚,确保环环相扣,互不交叉重叠,有责必有罚,将每项工作职责、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
    (三)实行执行监控。认真实施绩效评估工作方案。研究出台奖勤罚懒、用能去庸的组织措施,严格执行有责必究的"问责制",严格党纪、政纪、法纪责任追究。建立并实施责任倒查制,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惩戒机制。制定出台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有关规定,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完善责任追究工作的听证、仲裁和复议等制度。健全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民主党派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行政权力运用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公共财政支出到哪里,审计就到哪里;公共服务提供到哪里,绩效评估就到哪里。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拓宽行政监察的领域,重点监督重大决策、行政执法、政府投资、财政资金运行、产权交易、土地转让、工程招投标、资金往来等。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建立群众对政府部门和服务"窗口"的工作质量评议制度,依法保障群众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投诉、批评、控告、检举等权利。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及时揭露和批评不负责任的现象和行为。
    各位代表!经过历届市委、政府和全市人民的长期努力,我们的发展基础日益坚实,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率先崛起的发展势头越发强劲。今日的武夷山正处于一个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当励精图治,创造机会,乘势而上。我们坚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有中共武夷山市委的坚强领导,有勤劳智慧、热爱家乡、不甘人后的22万武夷儿女的共同奋斗,2006年,我们一定能再创佳绩,"十一五"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全市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9粉丝

2827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