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写作是教师是否具备思考力的外显性标示。思考固然可以不动笔。但你必须承认.不动笔、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浮光掠影的,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它促使人把观点的表达得更科学更经得起推敲:写作是一趟深层的思考之旅。思考之马奔跑起来,起初还能控制,还知道方向和周围环境,随着渐行渐远.就必然顾了后边忘了前边、惦记前面又无法继续深入,这种时刻.只有拿起笔来,一路走下去,一路记下来,边走边记,等回过神来,纸上文字便是这趟思考之旅的见证和收获。真正的写作不能是信马由缰的记录,它必须条理清晰,充实严谨,写作的好处,在于梳理,在于促使人阅读更多的书籍、查证更多的资料,以求证自己的思索;这个过程成了一种吸收性极强的学习。/ _* [2 u \# U# q9 {1 ~
8 z3 }0 z) w! w0 T) o/ g- c 写作是思想最外显的痕迹表露。所以有人说锤炼语言,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你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糊涂蛋,那么你就得拿起笔来,而不是和他人争个面红耳赤:你想证明你是个思想者.而不是一厢情愿的相思者,那么就请你用文字来证明你的儒雅、你的智慧。中国不是个重视演讲的国家,中国历来崇尚的君子是“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要你巧舌如簧,而要你把事做出来。对于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来说,重要的行动之一,就是把你的思想写出来,外化成字、成文乃至成书,让人捧着,看得见摸得着,心服口服。
& i, O1 x6 y# V8 `: s& q, m; O& V4 c @/ f6 _
一个人能在多大的场合发表自己的言论.证明这个人有多大的影响力。中国人的发言权向来不广.要么当官,要么做学问。作为教师。以学问去赢得发言权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而写作无疑是这条通道上近乎惟一的列车。因此,写作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使你获得报刊上的发言权的同时,获得生活中的发言权。有发言权才有改变权,生活就是这样。7 y* _# h& {0 {- O" K
- z6 U* Y$ f% P
此外,按陈桂生教授的说法,“教师劳动所提供的,是劳务.不是产品,并且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属于‘社会产品’.是在许多教师和不是教师的人们影响下自我努力的产物”。陈教授还认为,教师并非都是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而是“多数教师的个人辛勤劳动成效被湮没在‘社会产品’之中”。据我所知,教师和学生相处一两年时间,都有那么几起感人的故事,都有那么几个教学实践上的精彩点子,但大都遗憾地被“湮没”了。年轻的教师们,拿起笔来,记录下来,发到网络和报刊上,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努力使自己的劳动不被湮没的好方法。一个人如果习惯于被湮没.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愿意,你手中的笔是谁也无法将它夺走的。而且,写作的幸福感将使你更加热爱思考,一个热爱思考的教师,注定是一个不断向着大师靠拢的人。”- ~7 v0 W& y( W8 A: g6 c, f
$ q5 ^ d4 ^* k0 r. ]9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