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康基础更牢固 ——蒲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小康,目标所在。2019年5月21日,蒲县正式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32户98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连续两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评定等次为“好”……经过多年汗水浇灌,蒲县脱贫攻坚喜迎“收获季”。成绩浸润汗水,坚韧铸就不凡。近年来,蒲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始终坚持“一切工作都服务于脱贫攻坚,一切政策倾斜于脱贫攻坚,一切力量都聚焦于脱贫攻坚”,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下“绣花”功夫,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保持政治定力,扛实攻坚责任,始终突出脱贫巩固统揽地位蒲县站在衔接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高度认识、谋划和推进脱贫巩固提升各项工作,咬定新目标、把握新形势、聚焦新问题,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和部门行业扶贫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在脱贫巩固提升新阶段实现新作为。 全县坚持党政同责同抓、四套班子以上率下、各级干部各负其责、县乡村企全员参战。县委书记和县长、分管扶贫和分管行业领导实行“双组长”制,全县9个乡镇设立9大战区,23名县级干部挂帅担任指挥长、副指挥长,带头出征,分片包干。县乡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到底。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副县长、政协副主席、扶贫办主任组成脱贫攻坚“五人小组”,一天一碰头,事不过夜、问题清零。成立5个专项督导巡查组,副县级干部带队,每半月开展一次全覆盖式督查,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及时补短板、强弱项,确保组织领导到位。 建立了脱贫攻坚“周例会、月报告、季总结、年考核”机制,一周一主题、一部署、一通报、一整改、一总结,压茬推进任务落实。每周五确定为全县“无会日”“扶贫日”,各单位“一把手”带领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宣讲政策、解决困难、沟通感情;围绕“三率一度”,多轮次开展“回头看”“再回头看”和动态调整,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工作中推行帮扶单位(企业)帮扶清单、帮扶责任人帮扶清单、贫困群众享受惠民政策清单,提升群众获得感、认可度。实施脱贫攻坚“八个全覆盖”,即选派“第一书记”、企业包村、村产业发展资金、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健康扶贫义诊活动、文化下乡活动、设立“道德银行”、乡村环境“五化”全县93个行政村全覆盖,做到了县级层面有规划、乡镇部门有措施、资金队伍有保障。 为了不折不扣地实现贫困人口“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决落实中央、省、市扶贫普惠政策,蒲县制定了切合县情实际的特惠政策,先后出台了《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县财政补助实施细则》《鼓励县域内企业吸收贫困人口务工的奖励办法》《在全县推广建立“道德银行”激发内生动力的通知》《开发农村公益类协管员岗位安置贫困人口的通知》等贴近蒲县实际、具有蒲县特色的政策文件,做到帮扶上不直接给钱给物,政策兜底标准上不盲目拔高、不随意降低,贯彻落实上抓实抓细抓具体、不搞上下一般粗,有效防止了“悬崖效应”和“福利陷阱”。 坚持“扶贫工作延伸到哪里,资金投入就保障到哪里。”建立起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体系,保证扶贫工作有“米”下锅,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源头活水。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3.04亿元,其中县级资金1.34亿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01亿元,实施富民产业、转移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类扶贫工程项目433个,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83亿元,有效破解了群众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 拓宽增收渠道,精准到村到户,筑牢稳定脱贫五大支撑 牢牢把握群众增收这一关键,突出产业发展、就业务工、生态扶贫、集体产业收益分红和消费扶贫五个主抓手、主渠道,精准施策、倾斜扶持,努力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群众收入更加稳定、更可持续、更有保障。目前,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16年的7871元跃升至今年的11150元,增长41.66%;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去年达到9144.38元,较2016年增长了100.73%。 发展产业保增收。以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抓手,结合县情实际,确立“2+2+X”产业发展思路(第一个“2”是核桃、连翘两大种植业,第二个“2”是生猪、肉牛两大养殖业,“X”是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全力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2016年以来,连续4年出台《蒲县扶持畜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意见》《蒲县发展畜牧产业补贴实施细则》《蒲县特色产业扶贫项目县财政补贴实施办法》等产业扶持补贴文件,对特色产业进行差异化补贴和扶持,重点打造的8大农业板块呈现出区域化、集聚化、链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图景。全县发展核桃10.6万亩;打造1.3万亩苹果精细化管理、生草还园、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完成7000亩玉露香梨种植;土豆、中药材、小杂粮、食用菌、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达到6.4万亩;新建规模化、标准化生猪、肉牛、肉鸡养殖场54个,肉牛存栏2.3万头、猪年出栏15万头,肉鸡年出栏80万只,蜜蜂6000多箱。先后引入天津宝迪、茂州牛业、中科宏发等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正茂核桃、巧巧柳编、实美食品等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全县培育带动主体108个,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4408户获得稳定租金、股金、薪金收入。充分发挥技术服务指导作用,建成临汾市首家、山西省第二家农业类院士工作站,开展“无抗”饲料研发;与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果树研究所,中国马铃薯育种中心,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开展全流程技术指导服务。建成晋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繁育基地,被评为市级人才工作基地。招聘50余名农业院校学生,充实到“三农”战线,引进7名农业类专家和19名高级专家帮扶贫困村产业发展,转化科研成果70多项,培养乡土人才142人、农村实用技术“二传手”100余人;每年组织常态化马铃薯、核桃、食用菌、养殖等“菜单式”培训。建档立卡以来,累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涉及贫困户3600余人。截至目前,蒲县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6063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发展意愿贫困人口产业带动全覆盖。 转移就业快增收。按照“公益岗位就近就业、县域企业吸纳就业、劳务输送外出就业”的思路,全县11211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中8289人实现稳定就业务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紧盯“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群体,由县财政出资开发护林员、保洁员、巡河员、交通劝导员、地震“三网一员”等15个行业3123个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40人,人均年增收4500元以上。推行企业用工奖励政策,县域内企业每吸收一名贫困人口就业,每人每月奖补企业200元,共安置3179名贫困人口在县内就业。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先后培训76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77人次,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和技术培训全覆盖。加强与县域外企业合作,加大劳动力输出力度,先后向北京、江苏滨海、昆山等地输出劳动力4000余人次。 生态扶贫促增收。依托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等政策优势,大力实施生态治理、退耕奖补、管护就业、经济林增效、特色林产业增效“五大项目”。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0.3万亩,涉及全县9个乡镇,栽植树种以连翘等经济林为主,受益人口105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485人。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将1.5万亩营造林任务,全部发包给16家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涉及贫困户社员251人,人均年增收6500元以上;吸纳贫困人口610人担任护林员,人均年增收3600元。实施核桃提质增效林0.7万亩,受益农户630余户,其中贫困户157户。 资产收益扶贫强增收。出台《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实施细则》《关于持债经营项目、农业重点项目健全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实施方法》等文件,县财政拿出296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产业或者入股龙头企业获得分红;投入4400万元,实施持债经营项目48个,每年获得收益270万元,带动6063户获得分红;投入3800余万元,建设村级光伏电站28座、屋顶式光伏电站86个,累计获得收益444万元,带动贫困人口3413人获得分红。 消费扶贫稳增收。坚持把消费扶贫作为实现群众“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路径。组织开展职工食堂、“爱心驿站”“直播带货”和优先选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等活动引导广大机关单位和厂矿企业干部职工参与消费扶贫,掀起消费扶贫活动“五进十销”活动热潮。大力推进“网络直播销售”等新业态经济,先后开展了“庆五一 惠民生 悦生活”网红直播带货、“1+9天团”直播带货、520爱物节“心灵圣境 厚德蒲县”直播带货、端午节带游带货、乡镇直播带货、“国庆‘三万’悦生活 万名职工大认购”等,取得了明显成绩。 多重保障兜底,提高幸福指数,堵住致贫返贫关口 紧盯群众需求,聚焦特定贫困群体,筑牢多重保障防线,全力补齐农村路水电网房等基础设施短板,着力破解支出型贫困,持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好地解决了因病、因学、因残等致贫返贫问题,贫困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脱贫攻坚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推进健康扶贫。把健康扶贫融入健康蒲县建设大格局,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县财政出资962万元为贫困群众缴纳基本医疗、补充医疗、长期护理保险,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民政救助”五重保障,累计为贫困群众17377人次,报销医疗费用14152.05万元,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住院总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贫困人口实现双签约全覆盖,四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2589人,大病救治率达到100%。每月开展两次健康扶贫“义诊”活动,接诊群众23000余人,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返贫的“存量”。 推进教育扶贫。继续落实国家教育扶贫10项政策,继续实行15年免费教育和“营养餐改善计划”政策,2016年—2020年上半年,累计兑现免费及各类资助金1.66亿元,资助学生22389人。发放“雨露计划”和大学生补助资金1856人次560.4万元;实施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宏源集团·圆润行动”,对非建档立卡的一本学生资助入学当年学费,考取二本B类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生资助4年学费,2017年—2020年,累计为568人次资助355.13万元。高薪聘请名师29名,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推进兜底扶贫。推行“两线合一”,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200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全面完善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救灾救济、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和残疾人保障等救助保障体系,每年发放救助资金4800余万元。投入3895万元,建成集光荣院、敬老院、老年公寓、儿童福利院、流浪人员救助站、康复医疗保健站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弱、孤、残人员营造温馨幸福家园。 推进残疾人帮扶。全县186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残疾人1338人,全部按政策享受护理补贴、生活补贴、精准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达到100%。同时,扶残助学、无障碍改造、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等帮扶政策,覆盖到所有残疾人。 补齐设施短板。建好安全房。实施易地搬迁322户1109人,其中贫困户300户1025人,已全部竣工入住。通过危房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地质灾害搬迁治理等政策,解决了3760户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对所有符合条件农户,进行了住房安全鉴定。畅通致富路。累计投入5.76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95.4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100%;开通市县际班车16辆、农村客运班车19辆、城市公交15辆,实现了县城至行政村客车全覆盖,行政村开通客运班车率100%。大力实施交通扶贫工程,全县公路网总规模达到1048.994公里,公路面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69.52公里。县境内已初步形成以省级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动脉,乡村公路为支脉,三横三纵五连,“公铁立交、十字出境、干支互通、乡村循环、边境开放、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2019年8月蒲县被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命名为2018年度“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成功举办临汾市“四好农村路”建设蒲县现场推进会、山西省“四好农村路”暨旅游公路交流观摩会。2020年,被交通运输部和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县”。保障放心水。累计投入4168.9万元新建和改造饮水工程286处,全县安全饮水供水工程达到319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覆盖率和行政村供水覆盖率均达到100%。大力实施集“农业灌溉、生活饮水、生态保护”为一体的水利精准扶贫工程,四沟水库、刁口水库、小农水工程陆续建成,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建成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定期对水源地保护、供水工程设施和供水管网运行安全进行实地巡查,成立30余人的供水保障应急检修队伍,每年拨付检修资金40万元,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有效解决供水中断等问题。贯通“便捷网”。投入1.3亿元,改造农村中低压线路380公里,新建蒲城、太林、薛关3处“二电源”线路,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动力电比率达到100%,农户用电安全性、可靠性、电压质量全面提升。累计投入800余万元,新建基站145个,通信杆路1800余公里、宽带小区197个,让农民用上了“便捷网”,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100%。改善“三貌”。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实施了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农村环境“五化”工程,村容村貌、户容户貌、个人精神面貌明显改观,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加舒适、更加便捷。 深化扶贫扶志。在全县93个行政村推广“道德银行”建设,规范星级文明户评选流程办法,突出“道德银行”在产业就业、乡村环境、村风民风、基层组织等各项工作中的杠杆撬动作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全民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涌现出山中村、黎掌村等一大批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村。蒲县“道德银行”建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累计发放积分196万余分,兑换170万余分,评选出星级农户6105户,其中县级41户,乡镇级458户。8月11日,全市激发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在蒲县成功召开,“道德银行”经验在临汾市全市推广;2019年8月,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19年10月,蒲县受邀参加全国扶贫论坛并作主旨发言。 抓实返贫预警监测。聚焦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三类户”稳定长效脱贫,出台《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关于规范完善减贫防贫保险机制的实施办法》等文件,对325户830人“三类户”,逐户进行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新增县级领导干部和乡镇干部帮扶,为每户脱贫户、边缘户购买返贫保险,建立“一户一策、一人一措施”帮扶体系,逐户逐人制定有针对性帮扶措施,通过与产业主体建立带动关系、开发公益性岗位、纳入低保范围等措施,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确保稳定脱贫。 脱贫攻坚胜利在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蒲县正进一步激励全县上下乘胜追击,锐意进取,在牢牢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奋勇前行。
XX乡脱贫攻坚五年工作总结
XXXX乡位于XX县北部的金沙江畔,距县城168公里。东与永仁县永兴乡接壤,南与桂花镇相临,西与三台、铁锁两乡毗邻,北临金沙江与丽江地区的华坪、永胜两县隔江相望。地势由西向东倾斜,最高点为百草岭帽台山,海拔3657米,最低点为金沙江观音岩库区最高水位线,海拔1134米。全乡国土面积557.5平方公里,是全县12个乡镇中国土面积最大的乡镇,是一个充满民族气息的地方,又是大姚县的芒果之乡,湾碧乡下辖12个村委会(社区)124个村民小组,2019年末有5915户18154人,其中农业人口4690户17550人。以傣族、傈僳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10338人,占农业人口数的59.17%。最远的村委会离乡政府32公里,最远的村民小组离乡政府50公里。2019年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46元,是一个集“小(经济总量小)、少(少数民族聚居,土地、林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能力少)、边(边远偏僻)、穷(财政收入低、产业底子弱、贫困面大)、散(土地资源破碎、农户居住分散)为一体的少数民族乡、贫困乡。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46户、贫困人口6468人、12个贫困村,其中湾碧(社区)、文宜拉、白坟坝、冷山、茨拉、倮拉、新村、巴拉、高坪子、腊务堵10个为深度贫困村。2019年末,全乡生产总值25697万元,增长10.1%;地方财政总收入860万元,增长6.1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13.66万元,增长3.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8846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16273万元,同比减少36.4%;招商引资协议资金3.6亿元,同比增长30%,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各类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自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湾碧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作为指导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遵循,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政务和最大的发展要务来抓紧抓实,从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出发,不断增强脱贫攻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坚决贯彻落实“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的要求,坚决向党中央看齐,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党委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立下“军令状”,制定精准扶贫措施,强化资金和人力保障,夯实基层基础推动。紧绷思想之弦,以“在状态、有激情、出业绩”的开拓精神,深化思想认识、端正政治态度、正视存在问题;以贫困不灭、愧对使命、寝食难安的心志,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户贫困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以“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的韧劲,举全乡之力,集全乡之智,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担负起党和人民交给的历史重任、新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 一、五年来脱贫攻坚取得丰硕的成果 (一)打好重点战役,实现了全面脱贫 坚持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与继续攻坚放到同等重要位置,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要求,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返贫防范和脱贫帮扶。认真开展漏评、错退、返贫风险排查“回头看”工作,完善贫困对象动态监测机制,对剩余贫困人口、已脱贫人口、非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面开展排查走访,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管理。对排查出的风险问题及时分析研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风险,不断提高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工作成效。顺利通过2019年贫困县退出省级第三方评估检查、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截止2020年底,1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1647户6468人脱贫退出,2014年脱贫65户245人,2015年脱贫47户197人,2016年脱贫173户725人,2017年脱贫695户2820人,2018年脱贫608户2267人,2019年脱贫37户145人,2020年脱贫21户69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37.46%降到0%,做到了零错评、零错退、零漏评,群众认可度90%以上,实现整乡脱贫摘帽。 (二)落实产业帮扶,促进了产业兴旺 以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市场导向、精准到户、持续发展、注重实效为原则,扎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产业到户规划项目,成立湾碧乡产业扶贫到村到户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区的村委会负责组织、协调、调动村组干部和挂包干部及挂包单位,深入实地进行考察、规划,召开了群众会,充分听取贫困户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了有发展条件的贫困户户均有1个以上增收产业。2016—2019年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3092.25万元,2020年规划产业扶贫项目817.23万元。始终坚持“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依靠自然及区位优势,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前提下,挖掘特色潜力,打造绿色品牌,加快发展高原特色产业,构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年均粮食产量稳定在9300吨,烤烟种植面积达2600亩,产量35万公斤,产值900万元;狠抓疫情防控,做好品种改良,不断扩大以猪牛羊鸡驴等为主导的畜牧业,实现产值38043万元;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引导群众形成多元化种植,增加收入,增加市场风险防御能力,大力推广种植红花,天麻,续断,重楼中药材21600亩;核桃种植面积达114848亩,预产量2900吨,产值达7845万元;花椒种植面积达33304亩,预产量208吨,产值达1348万元;板栗种植面积达2380亩,预产量220吨,产值达178万元;新植魔芋600亩、百合150亩;水产养殖面积220亩,每年水产品产量78吨,实现渔业产值117万元;提升林产业科技管理水平,实施核桃花椒集约化50000亩。 (三)重视劳务输出,迸发了发展潜力 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重要产业,在开发利用维新农村劳动力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影响深刻。针对贫困家庭来说,“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已成为,湾碧乡始终坚持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2016年以来,开展各类引导培训和技能培训70余场次8600余人次,转移就业5880人次,国际劳务输出61人、有序组织省外劳务输出600余人,农民工、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19年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个班274人,新增转移就业1280人,组织劳务输出74人。管理和使用好12个公益性岗位、260个公共服务岗位,在乡内培养就业扶贫车间2个,促进就近就地转移80多人,贫困户55人。持续发动乡、村、组干部和挂包干部入户开展外出务工动员工作,并按照“分批有序错峰”的要求,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返程返岗和外出务工,2020年湾碧乡累计外出务工1798人,其中省外务工967人(其中有序组织跨省点对点输送10批158人)、省内县外务工177人、县内务工654人(其中扶贫车间务工82人,公益性岗位就业188人,其他384人),并继续通过摸底调查有意愿外出务工的人员,已做好动员工作,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信息咨询和服务,力争尽快输送外出务工。通过产业、就业两项重点帮扶措施为主,其他帮扶持续开展的方式,有效稳固脱贫户收入,巩固我乡脱贫成效,针对所有外出务工人员,我乡均扎实开展信息核查工作,建立包括岗位、收入、联系方式等信息台账,做到持续更新,确保外出务工人员信息准确详实。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长效脱贫的有力抓手,依托核桃、花椒等农特产品加工,大力推行“能人+扶贫车间+贫困户”等模式,搭建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平台,贫困群众实现“足不出村、就近就业、就地脱贫”,建立“联建联认”制度,规范了扶贫车间的认定和管理。 (四)紧盯教育扶贫,实现了均衡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扶贫先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对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论断之一。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优质的知识教育,是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决策。湾碧乡紧抓教育不放松,全面提升教学硬件条件,优化师资力量,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2016以来,新建幼儿园5所,改扩建中心校区,改善办学条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严格执行划片就近入学;大幅提升教育质量,共输送约700名学生就读高职高专和中职学校。严格落实《大姚县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大姚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兜底资助实施办法(试行)》《大姚县山区乡镇学前教育学生资助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要求,对贫困学生享受资助政策情况全面开展核查,准确掌握学生资助政策的对象、程序、标准和要求,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应助尽助,严格落实两免一补、寄宿制生活补助、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补助、贫困学生奖学金等政策,自2016年以来,共向5053人次发放各类教育补助合计资金931.86万元,经过核查湾碧乡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都已享受资助政策。强化统筹协调,以乡人民政府为主体,以中心学校为平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学龄人口以及在校学生情况(包含残疾学生、留守儿童、两后生等)、辍学情况等信息进行精准识别和统计,加强与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云南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数据信息的比对核查。严格落实“双线四级六长”目标管理体制和“四包”工作责任制,完善精准组织入学、精准劝返复学、精准控辍保学机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月报制度,动态监测管理制度。2019至2020学年,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1058人,其中学前教育阶段140人,义务教育阶段720人(小学450人,初中270人),中职86人、高中53人、大专以上59人(其中高职高专2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乡中小学生已全部入学,没有学生辍学,实现了“零辍学”。持续开展“雨露计划”对象排查,确保不漏一人,政策足额享受,自2017年以来共实施“雨露计划”项目530人次,补助资金90万元,把资助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举措,秉持爱心不散场,帮助不停歇的初心,让每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照亮贫困学子的求学路。 (五)抓实健康扶贫,构筑了健康防线 湾碧乡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针对贫困户的建康扶贫政策措施,严格按照健康扶贫“九个确保”“三个一”“四重保障”标准抓好工作落实。历年来共建有标准化卫生室12个,湾碧中心卫生院为“一级甲等”卫生院,软硬件设施齐全。深入完善医疗保障,重点关注特殊病、重病和慢性病,进一步关注低保户、重病户、危房户、残疾人、独居老人“五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认真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确保群众不因疾病而陷入贫困线以下。湾碧乡自2017年以来,全乡贫困人口符合规范转诊转院3352人次,住院总费用1300.52万元,其中基本医疗报销1021.79万元,大病报销49.08万元,医疗救助89.2万元,兜底保障45.38万元,住院回补397人次,回补资金17.95万元。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召开公共卫生会议,传达文件精神,突出重点,优先把建档立卡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等重点疾病作为签约服务对象,规范充实和优化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加强对签约服务的日常监督考核管理,确保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服务一人、做实一人,确保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签约或全覆盖、每年均100%参加城乡居民医保”。 (六)推进生态扶贫,保持了“绿色优势” 湾碧乡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1000亩,惠及贫困户967户,陡坡地治理5150.2亩,兑付了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补助资金720万元,兑付陡坡地治理补助资金300.514万元,兑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237.5718万元,兑付农业支持保护补贴835.29万元,兑付草原生态补贴673.18万元,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60座,推广实施节柴灶241户。2016-2020年分年度共聘用生态护林员及建档立卡护林员323人次,发放工资260.79万元。 (七)加强民生保障,彰显了公平正义 湾碧乡实行低保动态管理,健全完善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兜尽兜”,统筹推进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残疾人补贴等社会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加强了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严格执行农村低保评定标准及程序,强化低保动态管理和精准识别。把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兜底保障,做到应纳尽纳,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加强低保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严格执行审核审批公示制度,建立投诉举报和快速处理反馈机制,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对低保工作的监督,坚决杜绝“平均保、拆户保、轮流保”现象,对违规违纪纳入低保的,严肃追责问责。及时解决贫困群众突发性、紧迫性和临时性生活困难,切实做到救助及时、精准,规避新致贫和返贫。严格落实民生保障,2016年以来,分年度累计纳入农村低保9967人次,累计发放低保金2582.24万元、救灾救济粮73吨、救灾棉被730床、救灾棉服920套,发放临时救助金74.59万元;参加居民火灾保险年均3389户;每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5万人以上,分年度累计共发放养老金人数1.01万人次,发放领取养老金1198.8万元。 (八)坚持点面结合,保障了住房安全 湾碧乡下足“绣花功夫”,坚持全面落实“双点长”制,认真落实挂包干部“五包”责任,开展“全方位”帮扶,共实施451户1680人易地搬迁户的搬迁、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工作;完成县城92户341人和赵家店镇黄羊岭村委会大兴田安置点28户100人户口迁移工作,建成炳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个,乡内集中安置20户69人;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要求,对有劳动技能的搬迁人口进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易地扶贫搬迁户有效就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完成了炳海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史馆建设。我乡2017-2018年4类重点对象、非4类重点对象农村C、D级危房存量共422户(其中2017年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70户,2018年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22户,2018年非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30户),总投资1120.09万元,已全面完成项目验收和资金兑付工作;人居环境提升(旧房修缮)550户。2020年我乡继续实施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1户,现已全部完成,村级已组织开展初验,住房面积、建造质量均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结合村户贫困退出标准和普查指标实地核查工作持续开展农村住房安全排查,全面完成危房改造动态管理,确保C、D级危房全部清零,做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切实消除隐患、保障住房安全。 (九)坚持多措并举,巩固了饮水安全 湾碧乡2016年来共实施水利饮水管道、沟渠、水池水窖等项目共59件,总投资2465万元,覆盖全乡12个村(社区),2019年共完成蓄水210.2万立方米,全乡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围绕“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饮水安全指标,逐村逐户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排查,健全完善饮水安全台账和贫困户饮水“明白卡”,全乡100人以上农村集中供水水源点水质监测合格率为100%。对偏远、分散、农户积极动员群众将蓄水池、水窖等设施进行蓄水,做好节水宣传,如出现水源点断流积极采取人背马驼、车辆运送等方式解决,落实好农村饮水管护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对破损的管网、蓄水池尽快组织人群众修复并投入使用,确保管网管道和蓄水设施能正常运行,并按照最新放发饮水明白卡标准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经现场踏勘和实际需求,对20人以上集中供水受益工程如出现水源点断流根据实际采取打井、重新寻找水源点等措施解决;积极上报湾碧乡贫困村人蓄饮水“补短板”项目11个,有效保障全乡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用水。 (十)把稳信贷关口,释放了发展活力 湾碧乡小额扶贫贷款承贷的金融机构贷款期限为3年,与我乡大多数产业发展周期相匹配,有效提升了贫困户发展积极性。通过乡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进村入户宣传小额扶贫贷款政策,了解贫困户贷款意愿,动员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充分利用小额扶贫贷款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我乡扶贫办对需求小额信贷的贫困户全面汇总后交承贷金融机构及时放贷,与承贷金融机构加强联系,对有产业发展能力,符合贷款条件和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要求做到“能贷尽贷”。2016以来,我乡共贷出714户3326万元,所有贷款均已在期限内回收,未出现逾期情况,2020年计划继续完成贷款680万元,同时对未享受过小额信贷的贫困户积极做宣传,有发展愿望且有需求的鼓励来贷小额贷款。严格落实小额信贷政策及相关要求,不擅自拔高标准,不设置门槛,严禁“户贷企用”,对小额信贷做好资金“出”的审批和“用”的监管,三年期满未偿还信贷资金的农户将无法享受扶贫小额信贷贴息政策。 (十一)坚持智志双扶,激发了内生动力 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彝乡爱心超市”“奖勤曝懒红黄榜”等“十小工程”,以“五进农家”要求扎实开展“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干部遍访农村群众工作,帮助群众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意识贫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积极倡导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转变观念、革除陋俗,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十二)注重项目实效,夯实了脱贫基础 2016年以来,全乡积极申报多批次项目,统筹推进确保项目落地,其中整乡推进资金2000万元、国开行融资资金4336.6万元、浦发行融资资金2500.41万元、新增政府债券资金35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7411.98万元、深度贫困村项目资金558万元、贫困退出奖励资金项目340万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683万元、村集体发展资金240万元等等,各类项目有序组织、有序实施,全乡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全乡累计新开挖小厂-乜波罗、高坪子-支倮箐等道路14条64.4公里,硬化纳那-上西鲁、大羊窝子-阿布伍等村组道路58条182.32公里,硬化村内入户道路65条56.35公里,架设桥梁18座,至此,全乡124村民小组道路全部贯通,路面硬化率达90%以上;实施水利工程项目82件,架设饮水管道总长度170.16公里,新建混凝土沟渠54.99公里,渡槽38道,河道治理长度8.182公里,堤防4.75公里,修复沟渠9.5公里,新建农村人畜饮水设水窖706口,有效保障了全乡人畜饮水及农业生产用水;实施扶贫安居工程安置房331套户;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施了包括三道箐、下纳那、桃树箐等多个地点的地质灾害避险避让搬迁项目,涉及农户108户428人;完成电力110千伏万马变至35千伏湾碧变35千伏线路新建工程,巴拉村委会乜波罗村新建台区工程等电网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光伏提灌站、移民安置点改造项目等移民后期扶持直补结余资金项目18个;累计建成垃圾焚烧房121个,农村公厕及集镇公厕共86个,党员活动室44个,篮球场25块,累计投资31328.64万元,极大改善了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及交通条件,全乡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2019年沪滇扶贫协作项目涉及湾碧12个村的光伏扶贫电站建设,投资780万元的12个村光伏电站已建设完毕,目前已全部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建设爱心超市12个,覆盖全乡12个村委会,受益群众达3205户,运转正常,效益发挥明显,兑换台账齐全,投入资金35万元用于10个村委会便民服务站建设,实现了群众办理事项“零跑腿、不出村”,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五年来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展开精准部署,建立扶贫责任体系。 1.领导带头,扬起脱贫攻坚战旗。扎实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专门成立了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副书记和分管副乡长任副组长,办公室、中心(所)负责人和村党总支书记为成员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组,切实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了扶贫专干5名,联席办人员2名,设立脱贫攻坚各类办公室4个,包村挂点工作组12个,建立驻村扶贫工作队12支(工作队员47名)。制定了年度脱贫攻坚工作目标和规划,按时召开脱贫攻坚推进会、督导巡查问题整改推进会、党建促脱贫攻坚推进会等专题会议,协调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班子成员按照包挂村组全部深入一线、对标对表、分析问题、补足短板,全面扬起了脱贫攻坚战旗。 2.广聚合力,构建脱贫攻坚大格局。围绕年度脱贫目标,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按照 “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统筹整合19家州县单位(其中州级部门1家、县级部门18家),501名州、县、乡干部对湾碧乡1646户贫困户结对挂包帮扶,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12支,驻村队员47名,实现了贫困人口“挂包帮”“转走访”全覆盖。建立“湾碧乡脱贫攻坚工作交流群、QQ群和微信群,及时举办脱贫攻坚政策学习培训和考试;与12个村(社区)和乡机关相关单位签订了精准脱贫责任书,将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分担,做到人人肩上有责任,个个身上显担当。组织实施“百企帮百村”专项行动,动员乡内民营企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建立扶贫荣誉制度等措施,深入挖掘社会帮扶潜力,搭建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协调争取慈善机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扶贫资源投入到我乡,实现社会扶贫资源动员规范化、配置精准化和使用专业化。 3.党建引领,筑牢脱贫工作根基。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抓牢基层基础这个根本,强化党建带动,按照“组织强、党建强、产业强、经济强”的目标,深入实施 “彝州脱贫先锋行动”,把贫困村提升工程作为重要抓手,着力推进产业、就业扶贫,完善培育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经济,完善村级硬件设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村村改变、村村提升、村村脱贫的目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大乡村干部队伍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制定下发《党委书记抓党建责任清单》《党委委员抓党建责任清单》,划分“脱贫攻坚”党建责任区12个,产业扶贫党支部5个,大力推进贫困村6个支部1个总支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坚强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作用,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动力,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活力。全乡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明显提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本领得到增强,。 (二)实现精准谋划,明确脱贫工作思路。 1.摸清贫情,查清底数。通过逐村、逐组、逐户深入走访,完善明白卡、帮扶手册、基本情况表册收集,严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村、组、户的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并完善档案信息资料,规范档案管理。严格按照精准识别“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程序要求,扎实做好扶贫对象动态管理,组建动态管理工作领导组和12支动态管理工作队,明确工作目标、压实工作责任,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退出标准,进村入户开展贫情分析、动态调整和信息核实核查、“两摸底一核查”和信息更新录入工作。开展扶贫对象精准“回头看”工作,摸清边缘贫困户、两无户、有车有房及包含财政供养人员贫困户,搞清底数,对不精准的剔除、符合的纳入;经过历年历次动态调整,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46户6468人。 2.抓住关键,找准路径。根据中央和省州县脱贫攻坚文件精神和重要指示,结合实际制定《湾碧乡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并严格执行结对帮扶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时限制,扶贫措施清单制,制定脱贫攻坚作战图挂图作战,确定工作重点,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三)紧抓责任落实,消除工作懈怠思想 1.勤政为先。一是始终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及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放在首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切实把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再压实、再严格、再强化。适时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聚焦发现的问题,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剖析思想、查摆问题、对照问题找差距,真认账、真反思、真整改、真负责,真正把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按照“挂包干部对所挂包贫困户具体负责”责任制,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坚决杜绝“歇一歇,松口劲”的思想,不断增强脱贫攻坚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强化工作落实。二是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一把手”和“双组长”负责制。压实乡镇直接责任,行业扶贫责任,村“两委”具体责任,挂包单位挂包干部包保责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责任,沪滇扶贫协作责任,社会扶贫责任。强化落实“军令状”和“交总账”意识,按照年度贫困人口减贫目标,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确保按时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三是认真落实中央“四不摘”,省20条巩固要求和州“23496”工作举措,扎扎实实做好后续帮扶工作,坚持资金投入只增不减,政策支持只增不减,杜绝“工作转重心,换频道”的情况发生。 2.制度为纲。始终坚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高压态势,把从严治党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构建党群干群和谐关系,引导教育,提升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深入开展“转作风、大调研、抓精准、促落实”专项行动。2016年以来,围绕脱贫攻坚及“四风”突出问题开展监督检查41次,开展谈话提醒3人次。处置问题线索23件次,初核了结16件次,立案1件次,办结6件次。坚决配合县委从脱贫攻坚一线识别干部、培养干部、选拔干部,营造风清气正、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脱贫攻坚环境。对各中心站所,各村委会抓扶贫工作落实加强督查检查和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及时约谈,追责问责,并在全乡通报,确保脱贫攻坚力度只增不减。 (四)坚持问题导向,确保问题整改清零 湾碧乡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核查核实反馈问题,从严推进问题整改,扎实开展问题“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工作。按照“四清单、一销号”要求,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与问题整改清零有机结合,以村为单位,成立问题核查工作小组,逐村逐项核查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从严从实推进问题整改,做到存量问题立行立改、彻底整改,增量问题边查边改、不留死角。2015年以来,历次巡视巡察督查检查审计调研发现反馈问题共计492条,其中共性问题137个,个性问题355个,全部整改完毕。严格对照《大姚县脱贫攻坚工作问题整改责任清单》进行认真梳理后,共反馈问题到我乡54条,其中共性问题42条,个性问题12条,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对云南省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17条,大姚县2019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问题反馈26条,及2016年至2019年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及脱贫攻坚政策审计发现反馈问题11条,第一次交叉督战交办问题9个第二次交叉督战交办问题7个,我乡均已按要求时限整改完毕。 三、五年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经验 (一)主抓产业发展,增强造血能力 湾碧乡根据实际制定全乡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山上核桃、山下花椒,林中牛羊,江岸热果、江上旅游,甘蔗红糖、特色冬早”的高原特色立体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做强做优现有的核桃、花椒和芒果产业,继续扶持发展黑山羊、生猪、肉牛和土鸡养殖,扶持榨糖甘蔗、烤烟、百合和中药材种植。充分发挥合作社带贫作用,成立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19家,引领群众抱团发展,共同致富,积极宣传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鼓励贫困户积极加入合作社,确保每个贫困行政村有一个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全覆盖,涌现出大姚县润心甘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巴拉村委会大姚县炳海芒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特色典型案例,打造出“湾腊红糖”、“湾碧芒果”等具有代表性的优质品牌。通过带动农户年均种植甘蔗600亩,为村民致富提供了优质平台和通道,建设完成腊务堵红糖加工厂,升级设备及生产条件,极大改善生产效率,实现红糖年均产值300万元;2016至2019年,规划新植芒果4877.63亩,芒果低产园改造提质增效9559.5亩,补助产业扶贫资金394.894万元,全乡芒果种植面积达61696亩,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面积就达4120亩,全乡芒果挂果面积约2600亩,产量达2000吨,产值达800万元,芒果产业已成为干热河谷山区群众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紧盯项目管理,确保落地见效 湾碧乡始终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大扶贫资金争取整合力度,精准用好各类资金资源,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加快项目建设,夯实脱贫发展基础。一是建立精准项目库。以“户户清”为抓手,按照“县有项目库、乡有路线图、村有施工图、户有明白卡”和“六清七步”工作法的要求,紧紧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指标和村出列、乡摘帽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巩固提升帮扶项目,及时修改完善项目库。二是重视项目实效。紧紧围绕“户脱贫、村出列、乡摘帽”的标准,一直着力于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来带动全乡产业和经济发展,切实做到了项目覆盖面最大、受益人口最多、效益发挥最大,极大的改善了全乡人民群众的交通及生产生活条件,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全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强化资金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扶贫融资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等相关制度,加大扶贫项目资金巡察督查、跟踪审计和业务培训力度,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安全、高效,湾碧乡扶贫资金管理审计、扶贫项目工程审计已经全部结束,做到廉洁扶贫、阳光扶贫。 (三)推进消费扶贫,实现干群同心 湾碧乡积极为本地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千方百计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主导地位的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络销售、大姚县城扶贫超市、农特产品展销会等平台开展农产品宣传、销售,提高湾碧农产品知名度,开拓市场销售渠道。尤其是以“10.17”扶贫日、中秋节等传统节假日为契机,坚持结合乡村实际,坚持扶贫单位和帮扶干部自愿认购原则,认真做好消费扶贫农产品摸底排查、收购、供应工作。在2019年以来,在我乡开展的消费扶贫以购代扶活动中,全县20家挂包单位及湾碧乡政府全体干部职工共计筹款140.15万元,并在大姚建立了集中认购点,提供核桃、红糖、羊肉、猪肉、土鸡等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优异的品质获得了广大干部职工及挂包人的一致好评,良好的销售渠道及消费模式有效激励我乡贫困户适时适量扩大种植养殖规模,科学规划,提升品质,调动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提升其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良好意识,让购买者有回报,让受助者有尊严,形成帮扶干部和贫困户双方各取所需的可持续性良性互动,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回顾脱贫攻坚工作的拼搏历程,是踏实奋进、砥砺前行的五年,是全力攻坚克难、携手共赴小康的五年,我们从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做到了五个坚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定政治信仰,保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毫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科学规划、改革创新,充分释放发展活力;毫不动摇坚持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牢记初心使命、奋勇担当前行,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克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毫不动摇坚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毫不动摇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全心全意投入到党的事业中来,为湾碧乡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奋斗。 四、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不充分不均衡。全乡总体来看基础设施薄弱、贫困面大,“小、少、边、穷、散”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与贫困村相比,对非贫困村的投入不足,部分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全乡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程度深,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仍然任重道远。 (二)部分进城安置群众就业难度大。部分进城安置农户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无法找到适合工作,导致长期性经济来源不稳定,适应城镇生活难度大。 (三)群众教育及思想引导还需加强。我乡少数民族人数较多,部分贫困户因文化素质较低,生活习惯差异性较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意识不够强,精神面貌、家庭环境卫生条件有待提高。 五、下步工作计划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写进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表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下一步,我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党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部署,进一步转作风、勇担当、出实招、见实效,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 (一)继续优化农业产业 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坚持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路子,在保障基本口粮安全的前提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大幅度提高优质农产品比重。以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技术、质量要求、包装储运等为重点,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求链、完善利益链,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产业兴旺”的现代乡村。 (二)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眼于基本面,深入推进农村补短板工作,把项目精准到每一个村、每一个小组,全力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业灌溉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小型水利灌溉工程、水生态治理工程,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条件。以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推动农村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完善配电自动化装置,以农村“四好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未通水泥硬化路村民小组通畅工程,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坚持绿色发展优先 建立绿色发展稳定投入机制,引导农业项目资金投向由产业发展扶持向绿色清洁生产转变。全面贯彻“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加速生物农药、绿色饲料推广运用。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创建,建设一批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循环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探索创新生产跟踪机制,力争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及投入品“来路”的全程管控,对农产品“去路”的密切跟踪。建立清洁生产督促考核机制,把农业绿色发展纳入目标考核,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制内容,严格监管责任,加强跟踪评估。 (四)注重人居环境改善 坚持把化存量与控增量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计划,对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实施关闭,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收储力度,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全覆盖。坚持堵与疏相结合,把畜禽粪便的污染收集处理与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循环效益农业。加快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清洁工程,开展环境集中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形成“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加强农村厕所改造,推进人畜分离,防止疾病发生。以骨干交通沿线为重点,实施农村房屋风貌改造,突出乡村特色,注重文化传承,不搞大拆大建,塑造乡村风貌。推广农村民居标准图集,开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民居改造,使房屋整体结构与周边环境融洽、与周边景观协调。 (五)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探索推进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把法治、德治与自治有机贯通,打通关节、整合资源、建实防线,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引导广大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坚持以自治为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发展农村协商民主,强化村务公开,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制定落实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健全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把村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坚持全面依法治理,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持续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依法治事、依法管事、依法办事水平。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理性表达合理诉求。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不断夯实乡村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长治久安与文明和谐。 (六)重视农村文化繁荣 切实解决好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大、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让农村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持续建好农村书屋、农村文化广场,培养农村文化艺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扶贫下乡活动,引导农民预防重大疾病,养成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
XX区2020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全市脱贫攻坚大会以来,任城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核心指标,从养老、医疗、教育、住房、低保等方面集中发力,对扶贫对象全面落实各项基础保障性扶贫措施。通过政策性保障和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分红和带动,全区1777户4122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每名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全面提升。全市脱贫攻坚半年考核取得第4名。 一、实行战时工作机制。成立任城区脱贫攻坚战时指挥部,由区委副书记任指挥长、区政府副区长任副指挥长,实行战时机制。组建战时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决战脱贫攻坚统筹协调、政策落实、信息汇总、迎评验收等相关工作。成立综合协调、政策落实、项目管理、数据信息、督导检查、宣传舆情、庭院环境等8条工作线,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力推进核心问题、重点问题、一般问题的整改提升和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全面强化督导力度,倒逼责任压实,采取“一天一督导、一天一通报”的跟踪督导模式,同时不定期开展“暗访抽查”、“模拟测评”,对镇街开展情况进行排名,对行业主管部门政策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切实提升各镇街、各行业主管部门保持决战决胜的压力感、紧迫感。 二、全面提升脱贫质量。一是压实帮扶责任,推进问题整改。3月16日启动“百日清零”活动以来,共排查问题4907条,化解问题4907条,问题化解率达到100%。在问题清零的基础上,7月份按时启动 “百日保零”活动。区委、区政府与各涉农镇街签订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责任书,进一步夯实镇街责任。按照市办培训会议精神,结合我老秘网区实际,梳理制定工作要点和工作指南,3月份以来,先后开展业务交流会、培训会22次,全面提升全区789名帮扶责任人的业务水平。指导贫困户认可收入、熟悉政策,对自己的情况“一口清”。进一步强化工作督导,优化人员配置成立督导工作专班,聚焦脱贫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行业扶贫政策落实、扶贫工作群众满意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直接到村到户到现场,现场反馈问题,能够现场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到位。对每天督导查实问题当天反馈镇街,确保问题“即时发现、即时整改、动态清零”。二是高标准整理2020扶贫年度档案资料。针对“三单一册一袋”的整理工作,区指挥部召集涉农镇街业务专班,利用一周的时间进行集中学习、梳理、培训。按照市里的精神,结合我老秘网区实际,提炼总结出工作指南,精准指导每一名帮扶责任人掌握工作标准、正确填写“脱贫成效清单”、“享受政策清单”。镇街工作专班采取集中办公的形式,逐户对照、逐项核算,确保高质量完成2020扶贫年度收入核算工作;行业部门认真梳理2020扶贫年度所有需要兑现的政策,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与镇街信息进行详细比对,确保政策一项不漏、证明材料精准无误。 三、推进扶贫政策全面落实。突出“两不愁三保障”、安全饮水等核心指标,组织教体、医保、住建、残联等11个行业部门,对全区建档立卡户的政策落实情况,与各镇街的台账信息进行比对,推进扶贫政策落实兑现。教育扶贫方面,对全区所有贫困家庭就读学生,实现了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在上级规定1250元标准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再增加1000元。财政兜底列支275万元,为310名贫困学生落实高校免学费、雨露计划、五免一享政策。健康扶贫方面,全面落实“六重”医疗保障,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贫困人口享受门诊慢性病待遇1970人,为全区贫困户购买以医疗商业保险为主的扶贫特惠保险,为1539人次贫困人口理赔413万元,实现了住院费用和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一站式”结算。住房安全方面,全面完成贫困户房屋安全等级鉴定和挂牌工作,完成改造233户C、D级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在上级奖补资金的基础上,改造所需资金不足部分由区财政兜底,总计每户最高可补助6万元。兜底政策落实方面,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3337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307人,落实孤儿、困境儿童救助143人。残疾人政策落实方面,为符合条件的1560人办理了残疾人证,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303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747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1130例,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全覆盖。饮水安全保障方面,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彻底解决自来水“村通户不通”问题。 四、突出抓好项目规范提升。目前任城区共建有10个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145.2万元,每年预期收益77.19万元,覆盖贫困人口266户,带动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左右。一是做好前期项目的整改提升。对照省、市出台的50条“是否”的评估验收标准和33条红线问题,对2016—2019年度建设的14个产业项目进行全面整改,严格把控确权登记、运营管理、收益分配、公示公告四个关键环节,逐个项目“过筛子”进一步规范档案资料,确保资产确权到位、收益分配到户。14个产业项目,累计发放分红141.11万元,带动受益的贫困户户均年增收600元以上。按照市、区工作部署,回收2016—2019年度建设的10个注资类项目资金691.69万元,保证了产业扶贫项目投入资金的安全。对保留的4个建设类产业扶贫项目,开展项目现场环境卫生整治,确保项目现场整洁、资产齐全、标识清晰、运营正常、管理规范、监管到位。二是做好2020新项目的建设运营。为进一步实现长效收益带动贫困户增收,统筹运用往年项目收回资金和市级专项资金共889.75万元,投资建设2020年度6个项目。严格按照省定标准高规格编制实施方案,对2020年新建的6个项目,实行镇街党(工)委书记包保制度,签订责任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6个项目均已按期完工实现运营。 五、大力实施专项扶贫。在就业扶贫方面,累计开通精准扶贫就业直通车15车次,接送扶贫对象和就业困难人员430人次,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9万余元,组织精准扶贫专场招聘会18场,促进扶贫对象就业55人,开发70个乡村精准扶贫公益性岗位。金融扶贫方面。实行“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多元化贷款模式,在帮助增收脱贫、提高扶贫成效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2020年9月,共发放“富民生产贷”2800万元,带动320人次,年增收1500元;发放“富民农户贷”61万元,扶持13户贫困户创业。 六、开展扶贫工作群众满意度提升行动。一是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执行力。充分借助全区正在开展的干部作风大整顿活动,积极动员全区扶贫干部,提升宗旨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念,真正把扶贫工作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以贫困户满意、贫困群众精神状态转变为工作的初心,以优良的工作作风、扎实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做好扶贫工作。开展帮扶责任人入户活动,准确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和扶贫政策,及时帮助贫困户办理相关业务,真正实现用心、用力、用情帮扶,确保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二是强化宣传,营造扶贫工作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国家扶贫日活动,各镇街、各部门结合工作开展情况,积极筹备扶贫日各类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扶贫日活动开展情况,着力营造全社会了解、支持、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三是引导社会参与,共建大扶贫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树立政策兜底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理念,形成社会共建扶贫工作的氛围。认真总结扶贫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事例、感动人物、扶贫公益活动等,尤其是贫困户自我发展、自我革新的鲜活事例,营造全区积极向上的社会正面舆论导向。 七、完善防贫工作机制建设。把辖区内存在致贫返贫风险的排查管控放在重要位置,把动态监测和防贫机制抓紧抓实,特别鳏寡孤独、残疾人等生活困难人员、特殊群体,各部门、各镇街认真排查,建立台账,对发现有返贫风险的群众,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加大救助力度,确保应保尽保,提前消除返贫隐患。 八、探索扶贫工作长效机制。认真梳理总结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的经验和亮点做法,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扶贫政策落实、落地的基础上,坚持党建统领促脱贫的基本思想,树立扶贫先扶志的基本理念,突出政策兜底保障为主,社会力量参与为辅的思路,持续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在家庭环境卫生长效保持机制方面、在公益岗位开发设置以及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等方面,积极探索实践,为进一步巩固脱贫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任城区脱贫攻坚将严格贯彻落实省市区委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持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核心指标,围绕重点“脱贫质量巩固提升”“扶贫政策精准落实”“产业项目和扶贫资金规范管理”“群众满意度提升”四项重点工作,逐项逐条对照省、市考核标准、评估指标,狠抓问题整改提升。弘扬“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和“用心、用情、精准、精确”的工作作风,持续开展入户帮扶、全面兑现扶贫政策,做到问题“即时发现、即时整改、动态清零”,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