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读书感悟

[复制链接]
/ty雪儿 发表于 2013-11-2 10: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

- k/ Y1 S; [% H- A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  
/ x, {7 G  p1 ^. f0 ]& k. H3 J9 ~
    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4 M2 |0 N; `0 L$ I9 V& ~* `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读书应该有计划、按部就班,但这涉及每个人生活态度及工作问题,陶渊明化身的五柳先生是不求甚解,读书取乐——十三郎注)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 O9 K, `3 _5 S) B; ?0 R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对于初学不相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

2 X7 W+ I# M; g! s  o! M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是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做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朱子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词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 T3 S: Y  r5 m) Z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C% S5 y; _! s9 R2 d( u! w& Z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代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工夫。(朱光潜)
 

精彩评论11

正序浏览
老猫 发表于 2013-11-2 11: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人心田,如土地,不种庄稼就长草。5 D9 Y2 f+ ^$ O$ _$ \& b
. \: O( L+ Z+ G7 V3 X4 i
朱光潜教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为学界之楷模。
4 C. u$ t7 C$ b# F9 [8 q转篇短文:读书:少点, 慢点, 精点
; D' T' Y+ {5 P1 A( j- f7 z" A2 |7 k% q% |0 f9 r) h6 m
稍有航海知识的人都懂得,空船航行时,须备有“压舱石”,因此时船的重心在水面以上,极易翻船。在我看来,人文学(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伦理、艺术等)乃整个人类文明的压舱石。不随风飘荡,也不一定“与时俱进”,对于各种时尚、潮流起纠偏作用,保证这艘大船不会因某个时代某些“英雄人物”的一时兴起胡作非为而彻底倾覆。
8 n- }. o$ W( ?$ ^. Q9 a
! f$ @9 z5 a( i( ]  在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生活不断涌现的时代,请记得对于“传统”保持几分敬意。这里所说的“传统”,也包括悠久的“含英咀华”“沉潜把玩”的读书习惯。
! S) M  W: ?) V* u

/ `- r1 d1 d. V ) T. [  N5 @& o8 W5 ]  G
  读书本是平常事,需要提倡的是“读好书”,我说的不是阅读好的书籍,而是高效且深入地读书。这很不容易。古今中外谈“读书”,没有比宋代大儒朱熹更精细的了。体贴入微,要言不烦,尤其是读书状态的描述,特别生动,值得推荐给诸位:“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耸起精神,树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这么读,但如果从来没有这么读过书的人,必定不是合格的“读书人”。% w; Q! H! S) M3 ?% ~/ Q

9 T0 B7 o9 E9 s9 W 4 R' s2 d. `1 c: X1 L* ~+ d+ R; R
  最后,建议诸位认认真真读几本好书,以此作为根基,作为标尺,作为精神支柱。过去总说“多读书,读好书”,以我的体会,若追求阅读的数量与速度,则很可能“读不好”。成长于网络的年轻一代,很容易养成浏览性的阅读习惯,就是朱熹说的“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因此,我主张读少一点,读慢一点,读精一点。世界这么大,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很多东西你不知道,不懂得,不欣赏,一点也不奇怪。我在《坚守自家的阅读立场》一文中称:“基于自家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种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来。”这就是我关于“阅读”的基本立场。
7 A2 o+ ]) I/ N1 s5 ~7 c. E% E" m# M* z$ ?

点评

谢谢老猫分享,很受启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1-7 11:42
 
网言网语 发表于 2017-8-16 15: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是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做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o$ g- _2 X! m6 K
朱子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词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 S$ v9 `6 u! m4 b# m# A
 
一块大洋 发表于 2014-2-23 21: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
1 |! F9 {' E3 \5 L
& ?4 y5 r" G# q% u讲的非常好,经常会犯这样的毛病:看多了就啥也不知道了,还不如读少一点,肚子里存一点,积少成多,积跬步至千里。
 
/ty雪儿 发表于 2013-11-7 11: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夜猫子 发表于 2013-11-2 11:07) o6 c2 D4 L5 R0 @. J# Q
人心田,如土地,不种庄稼就长草。
2 q: L+ B- W2 |
2 a7 ~8 L; @% [$ `/ a' o& o, _: j朱光潜教授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为学界之楷模。

# F% Z& ^% F. ?: E, [谢谢老猫分享,很受启发。
 
 楼主| 涩涩的咖啡 发表于 2015-9-25 15: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度好文啊,,最近荒废了读书,刚好看到这篇文章,感同身受,去年读的几十本书,,貌似都没啥印象了。
 
山水性情 发表于 2014-10-23 14: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半部论语治天下,即表明:书的读的少而精,经常把玩研习,参悟,才能学以致用;
 
跃马扬鞭 发表于 2016-9-29 10: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
 
掷叶有声 发表于 2014-6-27 14: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好文章,顶一个!
 
余之舰 发表于 2013-11-14 11: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好文章,顶一个!
 
448170082 发表于 2015-10-21 15: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光潜先生这篇谈读书的文章非常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4关注

25粉丝

15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