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与拓展 吃透、摸准和领会、拓展领导意图,对机关干部写好公文特别是写好领导的讲话稿,尤其重要。 要善于分析领导的意图 一要十分了解领导的脾气和性格,一般的处事原则、方法和工作习惯,尤其要注意了解其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二要尽量多地接触和观察领导处理各种事务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无论其是否与己有关。三要广泛收集和了解机关内部的多种背景情况和材料,注意查阅各种档案资料。其中,特别要注意观察领导是怎样处理具体问题的,逐步总结积累经验教训。要努力做到:当领导对某项工作有了某种思维萌动时,能有所共思;当领导酝酿某项工作时,能不谋而合;当领导作出某项决策部署时,能心领神会。能做到这些,非一日之功。 要善于捕捉领导的意图 不论领导的意图如何隐晦、朦胧,总是要依附于某种媒介以“恰当的表现方式”传递出来。有时我们从领导在文件中的某一句话下面作标记这样的小事中,也可以分析出领导对文件中涉及问题的态度以及重视的程度。在某些特殊场合,领导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一句话,也能表明领导的某种意图。因此,要细心揣摩,从领导的一言一行中把握其心态,了解其心理。 要善于判断领导的意图 这需要下级具有敏锐的观察反应能力和很强的理解能力,经常站在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对领导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适应性。比如,随领导参加会议时,可以设想,假如你是领导你将如何讲话,再看领导是怎么讲的。如果该讲话稿是由你负责起草的,就更要注意领导是严格按照稿子讲话,还是有所取舍、有所发挥甚至另起炉灶。认真比较、反复研究两者之间的异同,就能从中找出与领导的差距。 要完善和深化领导的意图 从表达的内容来看,领导的意图一般分为两种:确定性意图和非确定性意图。所谓确定性意图,是指领导经过思考、酝酿已经定型的意图。所谓非确定性意图,是指领导在决策前的思考中产生的尚不明晰、不太成形的某些意向。 领导在情况尚不完全掌握、事态还不明朗、时机还不成熟时,往往不会急于形成自己明确的意图、判断和系统的工作方案。此时,文稿起草者不要操之过急,要注意观察,在密切关注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同时,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沿着领导的最新思路做好完善和深化工作。那种原话直录、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对领导尊重,其实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为此,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善于拾遗补缺 领导交代的意图或许只涉及某项工作的一个侧面,除此之外可能还会涉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但领导没有明确交代。这种情况下,文稿起草者就要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充实领导的意图,使领导的意图更加完善。 2善于提炼升华 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有时领导只讲一些感性认识,来不及从理性的高度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文稿起草者对领导提出的问题进行延伸思考,把感性的东西升华为理性的东西,从而使文稿趋向深刻鲜明。 3善于连贯思考 领导在工作实践中经常会产生一些闪光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文稿起草者要善于对这些尚未成形的、分散于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思想进行连贯推理、归并整理,使领导不够明确的意图变成明确的意图,一般化的意图成为有特色的意图。 4合理调整修正 领导的有些意图可能只是初步的设想,本身还不够完善;有些意图由于客观事物、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变得不切合实际;有些时候可能难免对个别细节考虑不周,甚至有的意图本身就不正确、不全面。这就要求文稿起草者不能一味盲从、逢迎,要避免无原则地认同,做到有针对地弥补。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不违背领导总意图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调整和修正,这样才能使领导的意图更加完善,符合客观实际。 筋骨与皮肉 文章的立意要高 “立意”之“意”,是指文章的精神、气质、风骨、神韵,是统领全文、贯穿全篇始终的灵魂。立意高,文章才能显得大气,文章的思路才能打开、才能清晰,文章的语言才能拿捏得当。如果立意平淡,文章在起跑线上就算是失败的。 要学会“画老虎”。在起草和修改文稿时,要有虎一般的威风和气势,多一点全局观、战略观。有画虎之心,还得有画虎之技。有效的办法就是防止就事论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要学会“跳出来”,尽量摆脱具体材料的羁绊,提炼出总体思路和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这就要求在实际动笔的时候,注意将叙事与明理结合起来,在陈述具体事物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完善与归纳概括,提出原则性意见。 要学会“嚼甘蔗”。要想实现“画成老虎”的雄心壮志,还得有“慢嚼甘蔗”的作风。写稿子的人,常把构思比作“嚼甘蔗”。谈到“嚼甘蔗”,似乎人人都会,其实不然。不善于“嚼甘蔗”的人,心急气躁,大咬一口后,随便嚼上几口就吐了。而善于“嚼甘蔗”的人,不急不躁,细嚼慢咽,甚至有时会停下来,细细地品一品。定立意、出思路、拟提纲也是这样。不断打腹稿,不断修正完善,掰开揉碎,千回百转,殚精竭虑,等把思想嚼烂了、嚼透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一吐为快”。 要学会“找感觉”。特别是写讲话稿,更是如此。可以说,找不到感觉,文章肯定不成功,动起笔来也不会产生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的感觉。怎么找感觉?就是要设身处地找那种现场感,找那种面对特定对象讲话的氛围,就是找准位置,搞清楚以什么角度讲,以谁的名义讲,对谁讲,最后要达到什么目的。那种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顾及身份、不预设目的的公文,不会起到好效果。 文章的层次要分明 胸中有了好的立意和大的思路以后,就要开始谋篇布局。具体而言,就是拟提纲、搭框架、定层次。框架和层次好比是文章之骨。不先拟好提纲直接开写,多半会将文章写得一团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公文只有框架立得稳,才能站得住。框架定好了,才能够提纲挈领,观点和材料的组织才会围绕中心展开,写起来才不致“节外生枝”。 文章框架设计的过程,也是初步分析归纳和理顺思路的过程。文章主题从哪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每个方面有哪些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大致摆布停当,文章大的轮廓和脉络也就有了,什么地方是需要弥补和加强的薄弱环节,也就大体清楚了。最初确定的框架,只能是粗线条的,写作过程中修改补充和局部改变是难免的,但事先的缜密思虑可以防止中途全盘推倒重来。 就公文总体框架而言,一般的要求是“虎头、猪肚、豹尾”。所谓虎头,就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提纲挈领,恢宏大气,有虎虎生威之气势;所谓猪肚,就是论述描写充实而不贫瘠,衔接过渡自然而不突兀,就像猪的肚子一样丰满圆润;所谓豹尾,就是当止则止,像豹的尾巴一样简洁有力,宁可留有余韵未尽,也不作画蛇添足的赘述。 文章的论述要充分 公文的具体论述就是文章的血肉。在具体行文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把握好论点与论证的关系。免去不着边际的高调,多用事实说话,把数据案例摆清楚、微观机制搞清楚、因果关系讲清楚。 把握好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少提泛泛的要求,多讲一些具体的策略、方法、途径和措施。 把握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没有宏观论述不行,只有宏观论述也不行,因为宏观最终要靠微观来落实。就好比房子的图纸设计得再好,也必须一砖一瓦地盖起来,一张蓝图可以指挥千百根梁柱,但只要有一根梁柱不到位,房子就成了危房,千万张蓝图也不管用。起点高、落点实,宏观上有高度、微观上很扎实,上可顶天、下能立地,才是一篇好文章。 把握好论述的切入点。切入点找准了,观点的论述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要新,就是破题新颖,不落窠臼,别开生面,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下刀。这就需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捕捉最新的动态。二要准,要善于抓住要害,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一语中的。三要高,就是要具备一定的高度,着眼全局和长远,抓住战略问题做文章。四要巧,需要用“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从针对性最强、时机最成熟、操作性最便捷的地方下手。 (作者:臧杰斌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原副局长) $ O* C$ \- U- ^1 R: E
; O6 u- e7 U8 G
0 p4 ^- H) @1 k6 h
# k5 O2 f+ O. j9 ?" ^) K
4 _+ f- I+ w z% k/ l' M( G8 R9 j* y7 t3 H& s- p( R# \. ?
`% J1 d2 L* b- I; d
2 f7 ?1 i8 p/ f0 w
/ g3 w" I# P3 ]0 R: {. O" t/ Q7 U
! x7 h; o% N0 u' w; E+ v7 o i; B# _* _6 E9 x" g
* y9 _" e8 P8 {: t8 _2 {/ o% T) T
( y: z( Z, x' [, Y2 J) f4 `
5 Q; [& d8 m; N
9 p1 q3 d0 L1 w7 q
/ e) D' O: o3 }- v. H' d- ^/ b# K: a" @% a, ^' g8 F2 K
3 r! | k. O. t$ t/ \
5 P( b! u# q" o" A5 v; Q% o
' }. a4 i3 R% k. _3 ~3 m: h. r7 R1 [7 ]# ?
; W& H9 b. Z( t/ z3 ?8 s
- e& U& k" O. f9 ~* V( e; Y4 N2 j) E# ?8 A- |4 Z: f3 {
* ]& w: s2 S. W7 m2 T4 C& l, Z/ I, _% E! s4 P/ L6 a6 Y- @
1 c; X1 T& b, j1 Y$ k9 W4 }- d. n& s1 E7 S8 c
/ _3 n: w! l- _; k& W4 V
4 ?) b3 k# Z v/ u: p8 |! {( x5 v. ]& j$ z6 l0 _5 M
- g+ b' F' e$ t1 n
" U& E! h2 }8 o. u1 z
- `2 `/ N0 q& q1 T3 T( r1 q( F. ]/ H6 {) V! |2 e+ t
4 C. ~3 a, {, M- c, S$ i
4 I7 r- V; G+ X, J% P- z' `
: O3 A: H9 g- t) N6 S a. l
. a: Z8 h9 L1 k( L
# _+ p: D _0 @9 W) q3 Z! M& Z+ y1 }% a
- S- ?* z e) W/ f O$ C0 R0 y+ N) E$ F, C p" a
( r( a* T; p6 G& n& d5 V; V6 H/ k$ E& Z0 p3 x; c- K% I
- U H5 u3 f5 c" t4 _7 m
, r) B4 W- _" c" Z
2 Y# h: }4 X* P9 [: {% s; v6 M( G. F+ U# r
; e% l1 d' o; m( x( I
) h1 V; `: Y7 d) _9 x) @
! K$ V. r! B+ ?& I8 R7 m3 I2 n h5 o3 }1 A
4 H; u" |# s2 M1 u- D/ V6 K! ]+ e8 O! g) Q8 ~
& x p2 g. A6 w6 n7 X) x/ ^
+ f$ V4 Q: }9 W" O5 }% w+ D
$ P9 ?5 H/ Z# A6 D: j
' s- ]7 B1 e" m5 m* A8 a; V- ~ T% M/ J+ Z' z! n
6 K0 M9 A0 F! Z H; ^" r" V
3 a6 D \9 Z# J" S' v1 \
- Y! ` v& A f+ f {
* ~0 A+ g* L& t& z, u
3 Y; A/ F) }$ O. z! M! ^5 G
4 Y+ Q, V; ? `+ f1 _- O2 }" r! W1 }! K/ v1 `
! m' Z3 W! n7 d, V7 } ~8 i+ y: z8 x- l6 b2 B1 i, r
7 w1 U7 J, S( u; G
; y/ ?, e8 a' S6 K8 }& @) Y6 J% `0 N' k4 ~7 P) z d
- a9 R* q& H* r8 o# [3 g( V8 X! E"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