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抓紧抓实,不断创新推广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灵活帮扶、激发内力,干部带头、支部引领,善用资金、加强管理,不断发挥产业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展扶贫产业的重要意义 贺州市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是广西脱贫攻坚的6个主战场之一。全市5个县(区)中,有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富川县、昭平县)、2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钟山县、八步区)、1个享受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平桂区)。到2020年我老秘网市要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村,最艰巨的任务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脱贫已成为全市上下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打好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重头戏”,贫困农民要实现脱贫致富,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展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栽下产业这棵“摇钱树”,使收入可持续。而且,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教育扶智脱贫、生态保护脱贫、社会保障兜底等,都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长久就业增收。因此,产业扶贫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发展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产业是致富之源、脱贫之基,产业扶贫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更好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重大问题,加快补齐“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产业兴旺”放在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方面。“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发展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产业扶贫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贺州市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注重“长、中、短”期相结合、“种、养、加工”相结合,逐年加大力度,创新产业扶贫模式,积极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贫产业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全市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73.2%。粮食播种面积203.6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3万亩;种植(生产)黑木耳菌棒3613万棒,水果种植面积达102万亩;出栏生猪144.36万头,出栏家禽1732.35万羽,已按标准创建了4个生态养殖助农增收示范村;有50多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获得自治区认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综合收入达16亿元以上;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达392个,覆盖率达55.46%,其中昭平县成功申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并获得2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具有贺州特色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贺州市立足农业、旅游、生态、长寿、少数民族特色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重点探索推广“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资金支持、统一市场销售、分布点种养”的“三统一分”产业扶贫模式,培育壮大了“优质粮、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畜禽、林业、农业旅游”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并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贺州先后获得“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脐橙之乡”等荣誉称号。其中,富川瑶族自治县脐橙种植面积达27万多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全国著名的脐橙产区;昭平县茶叶种植20余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达11.2万平方米,“昭平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钟山县推广“稻耳轮作”“三统一分”“四跟进”等运营模式,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目前贺州市已建成广西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黑木耳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16年全市共建立黑木耳种植示范点28个,种植面积1621.6亩(1500万棒),干木耳产量181.36万公斤,产值9749.52万元。2017年种植黑木耳达3600多万棒,产值达1.5亿元。全市已培育食用菌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56个,覆盖全市40个乡镇、213个村屯,带动参与黑木耳生产的贫困人口达到7453人,预计2017年贫困人口平均收入将达5800元。 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落实金融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进入农村参与扶贫开发,建立完善“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带动模式,构建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目前,全市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056家,家庭农场273家,培育了天德星、天润、天泽、富强、恒昌等农业龙头企业40多家。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例如,贺州市正丰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联合326家合作社、种养大户、贫困户带动种植面积约30万亩,通过与贺州市重点扶贫村签订产业扶贫意向书,走贫困户固定分红、产品保价收购、利润再分配的扶贫之路,带动贫困户5000多户。 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2017年以来,贺州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通过整合资源、盘活资产、用活资金,积极推动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成了八步区仁义镇共和村的资产盘活模式、平桂区的茶园模式、钟山县的光伏模式等鲜活的实践模式。其中,钟山县利用贺州市拥有“独立电网”的优势,2016年,共投入292.5万元为全县45个贫困村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使45个贫困村都实现了有集体经济收入。2017年,又投入889.65万元为45个贫困村扩建光伏发电项目,使每村装机容量从8千瓦扩容到28千瓦,总面积从4100平方米增加至14400平方米,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元,可为贫困村提供周期长达25年以上的稳定收入来源,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扶贫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合作社带动。农民合作社是农民互助式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农户单打独斗的弱势地位,也解决了农民进入市场的难题。通过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运营模式,把贫困户与合作社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使用统一标准组织生产,实现合作社效益和贫困户收入同步增长。比如,富川瑶族自治县新华乡盘坝村通过整合6个合作社成立合作联社,以土地流转为载体,提出了“土地流转到哪里,脱贫致富就延伸到哪里”的发展理念,摸索“公司+合作联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总结“三融合两提高”的发展对策,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16年全乡种植食用菌85万棒,种植蔬菜7500亩,新种植油桃、黄花梨、脐橙等水果2300亩,全年实现了530户2491人脱贫。 资产收益带动。将分散在贫困户手中的资源、资产、资金有效整合起来,归集到一些优势项目、优势经营主体上来,进行统一运营管理,所得收益由贫困户、企业等共享。实践证明,资产收益扶贫可以有效激活沉睡的农村资源,通过资源、资金、农民向资产、股金、股东的转变,让贫困户特别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充分利用既有的资源、资产,参与产业发展,成为股东或“收租公”,获取分红或租金,从而享受到产业发展的成果,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比如,八步区桂岭钟欢猪场吸纳160户贫困户,每户贫困户办理小额贷款5万元共800万元入股猪场,猪场每年付给每户贫困户5000元分红;同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养猪场务工,每月工资1800元。 能人带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相继涌现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他们有头脑、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是走市场、闯市场的“领头羊”“排头兵”,他们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对贫困群众有很强的示范带动效应,成为了脱贫攻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比如,昭平县北陀镇的邱家发,他成立金拇指合作社并吸收农户进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10户增至51户,其中贫困户8户。2016年金拇指合作社水果种植基地砂糖橘总产量75万公斤,总产值400多万元,纯利润150多万元,其中贫困户增收8万元,邱家发同志也荣获“昭平县2016年党员脱贫攻坚创业带富示范户”光荣称号。又如,平桂区公会镇新新村村委会主任谢庆勉从2007年开始种植莲藕,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社员68人,辐射带动新新村、石塔村、建新村、田富村等周边村屯300多户农户种植双季莲藕3000多亩,2017年合作社收购和销售农户莲藕6000多吨,产值1800多万元。其中,合作社带动和扶持86户贫困户种植双季莲藕268.3亩,产值289.76万元,户均增收1.12万元,谢庆勉被评为贺州市科技致富带头人。 电商扶贫带动。电商扶贫,是互联网时代扶贫方式的一种创新,并成为精准扶贫的一把“新利器”。长期以来,贫困村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市场信息等因素限制,销售渠道单一,局限于本地市场,丰富优质的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形不成品牌,卖不出好价钱,农民脱贫致富出路少。而电商可以大量减少人力、物力,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创业就业。我们要紧紧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村电商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探索“电商+扶贫”之路,引导贫困群众“上网上线”摘穷帽。八步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借助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等各类电商平台,在今年的7·1红色购物季共邀请20多家电商企业展销各类农副产品、旅游工艺品等农村特色产品。其中贺街三华李、信都红瓜子、开山白毛茶、英家大头菜等70多种全天然无公害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好评。 旅游扶贫带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乡村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乡愁的载体。贺州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优美,旅游与扶贫相结合,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融相盛。许多景区在开发过程中自觉带动贫困村发展,让原住民受益,取得了开发一个景区、带火一片贫困村的效果。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在岔山村通过引导村民自发成立富川创鑫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古村旅游产业,并注重把贫困户纳入旅游产业发展中,形成脱贫致富支撑。目前,全村开有油茶馆14家、凉粉店1家、农家乐2家、扶贫商店1家、农家超市1家、自行车租赁店1家、马帮1家,建成了中国第一家牛栏油茶吧,成功推出了岔山梭子耙、岔山“三碗不过岗”凉粉等知名特色农家小吃品牌,吸引了大批区内外的游客慕名前来体验,实现了从零到万的华丽蜕变。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思想认识不够,发展氛围不浓。没有认识到产业扶贫的极端重要性,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没有危机感。有的地方没有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一些部门和镇、村干部拈轻怕重,工作避重就轻,热衷于项目建设等简单的“直活”,对相对复杂的产业扶贫,缺乏深入思考、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 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作用不强。贫困农户和扶贫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还没有完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发展了,村和贫困户受益却不大。产业发展规划有待具体化、实质化。“政银保”小额贷款撬动资金的比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没有实现预期带动增收的目标。产业链短,“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也还不完善,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附属产业存在起点低、规模小、龙头企业少等现状。 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部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存在“干部帮、群众看”“吃救济光荣”“政策养懒汉”现象,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有的贫困村、贫困户对自主发展产业没有思路、没有想法,坐等上级出政策、出资金。 推进扶贫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依托,更是长期稳定脱贫的保证。贫困村、贫困群众的情况差异大,不可能走一条路子、搞一个模式,必须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分类施策,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思路,结合“市场”需求,做到“产业到人、人对产业”,确保把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避免盲目一哄而上。同时,由于脱贫攻坚任务的时限性,还要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收益时间。除了上一些打基础、长远发展的项目外,还要注重选择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稳的短频快项目,注重大小结合、长短结合,以小为主、以短为主,确保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贺州市八步、钟山、昭平等地发展黑木耳产业的做法就值得推广,在全面对接政策的基础上把“输血”变“造血”作为工作重点;而且,黑木耳产业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完全可复制可推广。 灵活帮扶,激发内力。产业扶贫,关键在人,要通过灵活的帮扶模式,激发贫困户、贫困村的内在动力。一是直接帮扶,特别是对于有劳力,缺资金、技术的贫困户,在制度设计上、脱贫项目上,都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他们一道干,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让他们在参与中增加收入,真正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通过自强不息拔掉穷根。二是委托帮扶,对于那些有资源无劳力的的贫困户,委托给实力强、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帮扶。贫困户依托小额扶贫信贷作为入股资金,扶贫贷款由企业(合作社)负责偿还,贫困户不承担任何风险,只享受年度分红。企业(合作社)每年对贫困户进行科学技术培训,组织贫困户到产业基地观摩学习,并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向贫困户传授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科学种养经验,提高贫困户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三是股份合作,引导贫困户、贫困村以资金、土地、林地、水面等资源入股或者参股农民合作社、经营稳健的企业开展股份合作经营,按股份分红获得稳定收入。 干部带头,支部引领。“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要想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必须搞好产业发展。村干部要把“村”作为“家”来看待、来“经营”,要坚持在“谋”字上下功夫,举好“带民富、帮民富、促民富”的大旗。一要带民富。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村书记要发挥自己信息灵通、社会关系广的优势,带头创业,带头致富。村干部只有搞好了家庭经济,自己有钱了,腰板才更硬,在村里说话也更响亮。二要帮民富。只顾自己富,群众不拥护。村干部不仅要带头富,更要以先富带后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村干部要增强发展意识,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找准经济发展的路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把经济搞上去。三要促民富。村干部要重点关注缺劳少力、没有文化的特别困难户,要格外关心、帮助,因户施策,指明门路,促其致富,绝对不能让这些贫困户“被遗忘在角落里”。 善用资金,加强管理。一是有林场、果园、水电、山地等资源的村,可以将发展资金注入村民合作社,依托村民合作社对集体资产进行统一经营、专业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发经营。二是城镇驻地村和沿交通要道两旁村,可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抓住工业化、小城镇建设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通过使用资金开展出租闲置地面、商品房建设开发、兴办市场等投资,走兴办服务产业创收的路子。三是既无资源优势,环境条件相对恶劣,且不具备自主经营发展的贫困村,可以考虑将发展资金通过委托经营或入股龙头企业,获得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有条件的也可将发展资金投资建设一个光伏电站,如果年均有效发电在955个小时以上,年均收益可达5万元,收益时间长达25年。四是加强贫困村集体“三资”的管理。要调查摸清集体资金、固定资产、农业资产、林木资产等;将村里的集体田地、农户私有田地分清,对适宜种植、适宜养殖的做到分类归档记录,并对本村的矿产、山场林地资源,做到心中有底。如村级集体闲置的办公用房、门店、厂房、仓库、校舍等设施设备,可以出租或托管给村内有实力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经济能人和企业、合作社经营,也可以合作社名义自主经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总之,扶贫产业开发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发展好,才能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委副书记钟得志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