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十里镇党委秘书 何XX
村级组织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是执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后的落实者,是群众自治工作管理者。村干部身处农村工作最前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是上级党委、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官”不大,却掌管着农村发展及村民生活的大事小情。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既是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历史任务,也是破解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难题,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在村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三个根本问题:如何优化村干部配备?怎样有效发挥村干部作用?对村干部怎么强化管理?本文立足十里镇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致力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村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基本情况
十里镇位于甘肃南部,岷县县城西南面,距城西7公里。全镇共有25个行政村,117个村民小组,有9816户,43089人。全镇总面积9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204亩,人均占有耕地0.75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16元。镇党委下设2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60名,农民党员721名。现有村“两委”干部86人,其中女性2人,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的1人,35岁以下8人,36岁至45岁32人,46岁及以上46人。
二、村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自2013年村“两委”换届以来,十里镇村干部队伍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受历史原因、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村干部队伍建设仍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能力不足。面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重迭加的历史机遇和“标兵渐远、追兵日近”的发展态势,以及群众对村干部抓发展、惠民生、促和谐的期待,部分村干部思想上准备不足、能力上不能适应,难以胜任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据调查,全镇一半以上的村干部还不会使用电脑,不适应信息时代条件下的工作需求。
二是结构不优。据统计,全镇86名村干部中35岁以下的仅占9.3%,45岁以上高达53.5%,初中及以下学历层次的高达87%,的古录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51岁,坪路村“两委”平均年龄更是达到了53岁。全镇50名村正职干部中,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复转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仅有11人,所占比例不足30%。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不高、来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短期难以解决。
三是队伍不稳。在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工作繁重的情况下,村干部队伍流动较大。三年来,全镇村干部主动辞职的达12人,其中正职3人,副职10人,占村干部总数的6.3%。
四是负担较重。村干部对上直接对接党委政府,对下直接联系群众,对外直接承担协调重任,对内直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阵地,工作内容多而杂。同时,村“两委”干部还承担了卫生厕所建设、“两费”收缴等一系列较为繁重的考核任务,村干部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五是缺乏担当。个别村干部参选动机不纯,将职务当做谋取个人发展的资本,对农村发展、村民诉求不够关心;部分村干部遇到难题“绕着走”,解决问题不积极,工作开展不深入,服务群众不到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比较突出。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有以下因素制约着乡镇对村干部行之有效的管理。
一是从农村现状看,村干部“不便管”。长期的农村发展格局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异,农村较差的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生产条件使得大量农民纷纷涌进城市,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不愿留”,村干部来源受限,由此形成了农村的“人才空洞”。造成在村干部的选任上“无人可选”甚至“无人可用”的局面,使选举面临着“矮子里面拔将军”的困境,部分偏远村、经济基础薄弱村甚至出现了无人可选的现象,村干部来源渠道不畅通,对整体队伍结构及村干部素质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是从自身素质看,村干部“不好管”。在村干部文凭构成中,小学、初中占大多数,高中以上文化寥寥无几。因为文化水平不高,一些村干部掌握政策理论知识不多,思想观念陈旧,法制观念不强,制度意识淡薄,讲政治、讲大局、讲组织、讲服从、讲奉献认识程度不够深。在“内因”制约下,尤其需要“外因”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来帮助村干部提高自己。而乡镇受制于资金、场所等条件限制,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较少。个别做出了一定成绩、连续任职多年的村干部因此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在个人与集体、下级与上级、少数与多数面前,不能正确选择对待。特别是在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受损时,与组织、制度产生对立倾向,给乡镇管理带来不便。
三是从所处身分看,村干部“不能管”。村干部的身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是干部,有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另一方面,他是农民,有具体的生产任务和家庭责任。这种双重身分和双重责任,使得多数村干部难以“两兼顾”、“两不误”,不少村干部工作责任感不强、事业心不足,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可以选择“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组织、制度面前,可以理直气壮地选择“摞挑子”、“卸担子”。同时,村干部来自农民群众,生活在农民群众之中,在工作中难免多了一层顾虑,放不开手脚,不少村干部也把自己所做工作当成是一件得罪人的“差事”,宣传政策时支支唔唔,贯彻政策时犹豫不决,执行政策时畏首畏尾,工作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正是村干部这种身分的特殊性,让乡镇管理处于“欲罢不能”的境地。
四是从享受待遇看,村干部“无从管”。当前,农村就有这样一种观点:最穷是党员,无路当干部。而从实际情况看,村干部所能享受的待遇是较低的。一是政治“无望”。对多数村干部来说,当村干部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不少村干部认为,不管个人能力再强,工作做得再好,村干部的身分始终不能改变,因而得过且过、工作懈怠。二是经济“无靠”。目前,村干部月平均工资1000元,社干部每月工资300元,村监委主任每月250元,这些收入对维持一家的生活运转显然是不够的,这种状况使不少人把当村干部当作一种“副业”,出工不出力,甘当“撞钟和尚”。三是老后“有忧”。村干部在离职后没有生活保障的措施和制度,不少村干部就有了“在职轰轰烈烈干工作,离职冷冷清清背骂名”想法,时常有一种经济上的“危机感”、感情上的“遗弃感””。因而,在不少人眼中,当村干部不是“香饽饽”,而是“烫山芋”,对职位缺乏兴趣,工作没有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硬性的规章、制度等,还是软性的教育、培训等,都难以奏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