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龙口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2月3日在龙口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 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龙口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市委“一四五七”总体思路,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突出稳中求进导向,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落实扩内需、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保持了经济持续稳健增长。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多项关键经济指标继续在全省县域领跑,生产总值率先突破千亿大关,初步核算达到1003亿元,增长8.4%;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9.5亿元,增长1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6亿元,增长12.7%。坚定不移支持企业发展,全年新增贷款23.1亿元,表外业务新增融资48.7亿元;累计争取上级无偿扶持资金5.8亿元;循环发放企业信贷周转资金1.8亿元;组织1445户企业实施“营改增”试点,享受“两免一优”税收政策的小微企业分别扩大到1217户和716户;全年累计减轻企业负担5.4亿元。 (二)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发展质效得到新提升。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三产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59.3:37.2。全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373亿元、投资280亿元,分别增长8%和21%;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企业8户;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107万吨、集装箱55万标箱,分别增长9.8%和7%;龙口港跻身国家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出口监管仓库成功获批;旅游业总收入69亿元,增长15%。工业提质增效升级同步推进。各企业在严峻的困难和挑战面前,积极顺应形势变化,千方百计深化转调、加快发展,实现了规模、层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展现了新时期的企业家风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22亿元,利税319.5亿元,分别增长7.2%和5.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5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四•二○”工程成效显著,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10户;全年工业技改投入100亿元;引进聘用人才2200多人;新认定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4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3件。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市财政全年支持“三农”资金达到21.6亿元;粮食总产达到10.3万吨;新增“三品一标”认证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800多个;8座病险塘坝完成除险加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农机化水平达到95%。被确定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全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试点县。 (三)强化改革开放引领,区域发展释放新活力。国有资产监管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供销系统改革和食品公司破产重组取得新的进展。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市政府工作机构精简2个,行政审批项目精简49.3%,减少审批环节102个,3日内办结项目超过六成,审批效率显著提高,并公布了政府部门“权力清单”。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大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创业活力和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4479户、私营企业1128户,注册资本增加130亿元,市场主体总量增长14.7%。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面普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完成整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财税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营改增”试点进一步扩围,市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全面公开。金融创新发展成效显著。新增商业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1家,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21亿元和559亿元;企业上市梯次推进,威龙股份、恒通股份、道恩高材实现预披露,泰进科技进入“新三板”挂牌程序。开放型经济纵深拓展。预计全年实际到账外资1.65亿美元,引进内资75亿元,分别增长12.2%和14%;进出口总额34.88亿美元,增长8%;被确定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龙口开发区保持全省省级开发区排名首位,入选全省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园区。 (四)坚持全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亿元,学校、医院、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新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完工,港城大道西延工程全线通车,黄县林苑和绛水河城区段完成改造并向市民开放,新建改建城区道路6条,新增集中供热面积70万平方米、管道天然气用户1.1万户、城市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镇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完成镇村建设投入12.8亿元。新开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2个,回迁7个。解决了南部山区21个村、1.2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全年累计投入6亿元,在200个村开展了以“六化”为重点的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诸由观镇和北马镇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龙烟铁路征迁建设扎实推进,龙青高速前期准备基本完成,石黄公路、河宗公路等6条县乡公路大修改造按计划实施。龙口港4个10万吨级泊位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客运站完成主体,客滚码头改造基本完工。城乡管理创新提升。城乡环卫纳入一体化管理轨道,市容市貌有了新改观。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万亩。凤凰山垃圾处理场二期扩建基本完工。对全市23条主要河流、7大流域和水源地全面推行了“河长制”管理,并建立了长效监管机制。渤海海洋生态修复及能力建设项目获得批复,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创建方案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全年实施减排项目32个,完成节能技改投入12.9亿元,铸造行业综合整治圆满完成,燃煤锅炉烟尘治理和石材、造纸、化工等行业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取缔“土小”企业29家。 (五)加大社会民生投入,群众生活有了新改善。市财政全年民生投入达到5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1%。对16个零散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分配经适房19户,筹集公租房240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92户,年初确定的为民服务实事全部完成。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高。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9%和11.2%。个人存款总额420.5亿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际缴费人数达到11.2万人,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人均月增237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投保人数达到11.7万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75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40元和290元,五保对象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7600元和4300元,发放老年人生活津贴1935万元。全市640个单位、4万多人参与爱心捐款,共接收捐款1529万元,进一步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新增民办养老机构7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11处、农村幸福院23处。公共服务不断加强。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扎实推进,3栋校舍完成改造,明德学校二期完成主体工程,镇街中心幼儿园5所竣工投用、7所完成主体;为全市4.2万名中小学生免费提供了学生装,在下丁家和黄山馆2所学校试点学生免费营养餐。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提高到35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单独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合法生育率99.5%,人口出生率11.14‰。“四德”工程纵深推进,道德典型不断涌现,孝德文化和“龙口精神”深入人心;城乡文体设施逐步完善,新建村级文化大院22个,“幸福龙口欢乐行”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活动遍及城乡;设立文化产业扶持基金,城市文化竞争力显著提升;全国文化先进市通过复查。民生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市场监管体制基本理顺,应急管理、信访、综治等工作扎实有效,社会局面安定和谐。老龄、妇女、儿童、青年、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对台事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气象地震、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71件人大代表建议已办结68件,其余3件正在调研,109件政协委员提案已全部办结,满意率和办结率不断提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聚焦反对“四风”,倡树问题导向,强化即知即改,接受群众监督,认真组织开展政府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全体公务员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促进了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政准则,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正风肃纪,共处分违法违纪干部70人。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统一压减5%。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勇于应对挑战、敢于攻坚克难,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是市委正确领导,市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龙部队、驻龙单位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当前,龙口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结构偏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不高,在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仍然较多;一些领域、行业安全隐患仍然不少,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有的还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法治观念和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担当魄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够,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二、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安排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市委“一五五七”总体工作思路,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质增效,强化改革创新,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谱写龙口发展的新篇章。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左右;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58.3:38.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到账外资增长10%左右;引进国内资金增长1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下,合法生育率达到99%以上;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要实现今年的目标,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努力在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上走在前列;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必须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调动全市人民共促改革、共谋发展、共创和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位代表,今年改革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困难可能比想象的还要多。我们一定要强化战略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增强机遇意识,激发进取精神,倍加努力工作,千方百计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目标,确保“十二五”圆满收官,满怀信心地跨入“十三五”。 (一)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建立更具规模、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深入落实“向蓝、登高、望远”要求,扎实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开创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龙口质量效益新时代。 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提升科技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整合优化创新资源,加快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科技平台。完善科技孵化器功能,充分发挥政府科技顾问团作用。继续抓好国家铝合金压力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推动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质升级,争创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1个、烟台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个。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更多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创办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2次以上,吸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来龙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处,实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重点项目各20个。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充分发挥现有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重点培育20户成长性创新企业,新认定烟台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户、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户、著名商标3件;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着力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完善人才政策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创新创业团队、产业领军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全年引进人才2000人以上,其中高层次人才100人。 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企业实施技术、产品、市场、组织和商业模式综合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精细化、低碳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轻型产业、精细工业转型。重点抓好总投资67亿元的15个过亿元技改项目建设,全年工业技改投入突破100亿元;力争高端铝材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630亿元和500亿元左右,积极争创“中国交通铝材名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园区“腾笼换鸟”,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等领域为重点,加强前瞻性规划布局,加大“培土施肥”力度,加快推进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突出抓好航空材料产业园、丛林新型铝合金船舶产业化等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培育引进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加快实现新兴产业规模化。全年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0亿元以上。 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服务业规模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突出规划引领和政策引导。科学确定东城、西城、南山、东海、高新区和度假区服务业规划布局,强化政策扶持,抓好服务业龙头企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年内,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8%,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新趋势,加快骨干企业主辅分离步伐,突出发展面向制造业的现代物流、设计研发、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企业10户以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45%左右。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加快五洲国际商贸城、博商三期、新农贸市场等项目建设,推动商贸流通、住宿餐饮、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等行业提档升级。着力打造舒适、便捷、安全的消费环境,激活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4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1亿元,分别增长12.5%和2.9%左右。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食品加工、商贸流通等六大领域企业积极“触网”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一批“淘宝村”、电商平台、电商龙头企业和电商基地。年内,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80亿元,网络零售额比重超过10%。 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抓好港口建设。继续做好龙口港4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前期工作,尽早启动屺山母岛港区2个10万吨级泊位建设工程;完成客运站建设和客滚码头改造,确保客滚航线4月底具备复航条件;力争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8500万吨。壮大临港产业。持续放大港口对临港产业的集聚带动作用,集中力量做优做强海工装备、临港加工、临港化工、电力能源四大临港工业集群,推动隆基高端汽车零部件等5个重点项目尽快投达产,跟踪落实兴民高端碳纤维轮毂等6个项目,争取华电四期获得批复并开工建设。完善提升海上、陆路、保税、分销四大临港物流体系,确保齐旺达罐区、恒通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建成投产,争取华恒LNG贸易与物流、京港油品储运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林产品贸易及深加工基地等项目早日落地。年内,确保港口及临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50亿元。 突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认真兑现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技引进推广和新型农民培训,抓好果蔬、水产、畜禽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鼓励“三品一标”认证,大力培育农业品牌。加快建立覆盖主要农产品的标准体系,严把农业投入品使用关,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壮大规模、提升层次,推动农产品销售方式向电子商务转变,带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向精细加工业转型。全年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0个以上,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000个以上;规范打造农业标准化基地10个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5个;食品加工及存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左右。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小农水重点县等农田水利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以上;启动迟家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争取农机化水平达到96%。 全面强化项目支撑。坚持以增量优化存量、量增质更优,进一步完善项目引进、建设、储备机制,充分发挥项目投资对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完善包帮责任制,及时为项目建设扫清障碍,突出抓好“四•二○”工程项目推进和18个签约招商项目建设。推进“大走访”制度化、常态化,坚持市级领导带头外出招商制度,激发各级抓招商、上项目、促转调的积极性,一把不松地抓好17个重点在谈项目跟踪落实。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改进项目储备工作机制,努力夯实项目建设基础。提高对上争请实效,争取获得上级更多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 (二)加快实施全域统筹,构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城镇化格局 坚持以人为核心,注重规划引导,以提升质量为关键,加快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让更多群众享受城镇化生活。 加速提升城市功能。完善重点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科学把握开发强度,强化规划管控和刚性执行。坚持开发与改造并举,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内涵式发展水平,增强城市产业支撑和综合服务功能。东城组团重点抓好开发新建和旧城改造,加快工商联综合体等17个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完成广电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启动市民文化中心建设,增加便民设施,推进零散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着力完善提升功能;加大城市经营性土地招商力度,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建设精品工程。西城组团突出抓好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完成北河暗渠清淤等整治工程,深入抓好管理和提升。南山及东海组团严格控制楼盘开发,重点抓好产业提质升级,完善社区服务和休闲度假功能。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龙烟铁路龙口段征迁清表,推进架梁铺轨,搞好火车站及周边规划设计;根据火车站建设情况,适时启动站前配套工程。根据上级安排,适时启动龙青高速龙口段征迁等工作,为施工创造条件。完成6条城乡道路续建工程;启动黄草公路车格庄至七甲、二官道中大线至高速路桥等县乡公路大修改造;根据市场建设情况,适时启动府南三路中段、府东四路南段建设;抓好环海中路、海港路和渔港路东段改造;加强道路日常维护,改善城乡出行条件。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管道天然气用户6000户,解决南部山区27个村、1.8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稳步推进镇村建设。加大小城镇建设推进力度,诸由观镇和北马镇要用好用活上级扶持政策,加快驻地改造和项目建设速度,更好地吸纳集聚人口、优化公共服务、增强经济实力,为其他镇街树立样板。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加快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配套设施,确保竣工社区顺利回迁。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奖补资金的激励导向作用,继续实施环境利民、产业富民等五大工程,巩固市级示范带和镇级示范片建设成果,集中开展第二轮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抓好特色村庄保护和开发,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城乡管理升级。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整治年”活动,有效整治影响市容市貌的突出问题。完成凤凰山垃圾处理场二期扩建工程,进一步提升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水平。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加快构建网格化、精细化、长效化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三)加快深化改革开放,注入更加强劲、更具生机的发展活力 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培育市场主体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开放深度激发增长动力和发展活力。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按照市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加快各项改革步伐,积极争取各类改革试点政策,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做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盘活闲置资产,着力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深入开展财税改革,建立透明预算制度,探索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逐步把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把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纳入绩效管理范围;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改增”实施范围,超前做好税制改革准备工作;清理财税优惠政策,改革专项资金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抓好公务用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规范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妥实施供销系统改革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深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司法等社会领域改革,继续做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工作。 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树立“龙口以外都是外”的理念,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锲而不舍“引进来”。围绕产业“建链、补链、强链”,聚焦京广沪、日韩新、港台、欧美等重点区域,实行定点、定向、定人、定责招商,全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主攻规模大、带动力强、技术水平和财税贡献高、资源消耗少、生产安全的好项目,积极促成中新合作裕龙岛石化产业基地项目,推动兰亭LNG接收站等项目早日落地,确保奥斯龙特种纸等增资项目资金尽快到账。全年到账外资1.8亿美元左右,引进国内资金85亿元以上。坚定不移“走出去”。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全球布局产业链,鼓励并购投资、资源开发、产品研发,建立全球营销网络。加快推进市场国际化。加大企业参展参会奖补力度,放大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效应,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加快产业产品结构升级,支持企业以新技术、新产品深度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7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18.3亿美元左右。 大力培育发展市场主体。以“抓产业促发展”为统领,全力推动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抓好现有市场主体提质升级。坚定不移支持企业发展,推动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重点扶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实现规模层次全面提升。年内,力争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215户、服务业和农业企业均达到48户;3户企业实现上市、1户企业实现再融资、1户企业“报会”、4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增量扩容。深化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制定出台“先照后证”配套措施和企业经营场所管理规定,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放宽限制管制,规范中介服务,释放投资潜力、发展活力。年内,力争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万户以上,私营企业发展到6500户以上,注册资本增加100亿元以上,市场主体总量增长11.5%以上。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吸引外地金融机构来龙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新型民间融资机构,组织开展更多银企对接活动,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增加投放,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力争1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获批,全年新增贷款80亿元左右。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各类金融风险。推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失信行为,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新增农村文化大院示范点160个以上,实现村居(社区)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全覆盖。鼓励扶持文化精品创作,挖掘弘扬传统特色文化。继续开展“幸福龙口欢乐行”、文化下乡和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用好各级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现代传媒、文化演艺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管乐器、文体用品等产业健康发展,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形成更多文化产业新亮点。 (六)加快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更加公平、更加有序的法治社会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相结合,深入推进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和依法治理,全面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推进严格执法。抓好执法队伍建设,加快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实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资格,完善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案卷评查,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做到全民守法。落实普法责任制,强化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活化普法形式,扎实开展“法律六进”和“法德共进”活动,完善政府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使全市人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大力弘扬“龙口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体市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汇聚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依法加强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健全完善依法维权、社会矛盾依法化解机制和法律服务体系,引导群众通过法定程序理性表达诉求,依靠法律手段解决纷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深入开展平安龙口建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要求、最严厉的手段、最有效的措施,细查严改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为目标,全方位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力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增强国防动员和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发挥驻军和预备役作用,提高防灾救灾减灾水平。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政府自身建设赋予了新命题、新要求,我们将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不动摇,始终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按照权责法定要求,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真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落实政府重大事项向人大或常委会报告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效率和质量。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加快实现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完善“权力清单”运行机制,制定审批“目录清单”,探索制定政府“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审批制度联合监管评价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进各项服务便利化,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全面提升民生服务平台运行水平,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真正把爱民、为民、富民、惠民体现在具体行动上,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建设效能政府。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作风建设各项制度执行,持之以恒反对“四风”。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大力倡导“立说立行、善作善成”的工作作风,在领导干部中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在一般干部中弘扬“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的精神,坚决纠正和惩处不作为、乱作为、懒政怠政、失职渎职行为,全面提升政府系统的创新力、执行力、公信力。 (四)始终坚持从严治政,努力建设廉洁政府。从严抓好政府系统党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建设,为坚决贯彻执行市委决策部署、更好推进政府各项工作落实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不断健全惩治和预防不廉洁体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和一般性支出,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再次统一压减5%,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我们正面临一个充满激情、创新实干的新时代。让我们在中共龙口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万众一心,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在全省县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