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在2024年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会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秘途杂谈 发表于 2024-10-17 09: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我省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嘱托我省要坚定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重大责任,努力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探索新路,积累经验,提供支撑。作为苏南重要板块的一员,**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中责无旁贷,也应当有一番作为。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新型工业化是宏观大势所趋,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现代化的进度和程度。纵观世界近现代史,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无一不是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和实体经济而迈入现代化强国行列,这充分印证了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新型工业化的“树大根深”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枝繁叶茂”。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我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代表发展方式深刻变革的进程,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提升”、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未来产业“卡位布局”,形成一批新赛道、新领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加速生产工具升级换代,促进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能级跃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一步驱动新型工业化走深走实。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自主可控的迫切需要。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开始从“跟随者”向“引跑者”转变,但仍然面临较为突出的“卡脖子”风险。尤其是近年来面临的国际经贸摩擦,进一步暴露出我国部分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在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等领域存在短板的问题,也反映了以资源、资金等为要素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应对大国竞争中的局限性。必须加快推进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工业化,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持续发力,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坚强保障。
二、明确形势,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工业化发展进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发展阶段,继续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成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重大考验。
从全国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我国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既要看到蕴含的机遇,也要直面现实的挑战。机遇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开辟出巨大空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倒逼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及技术攻关,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愈发突出。挑战方面,我国工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工业大而不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同时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要素成本上升等多重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立足国情,把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全面、整体地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从全省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省“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和“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大任务,要求我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我省代表团,提出“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使我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对我省发展特别是产业高质量发展满怀殷切期望。**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近年来聚焦“1650”现代产业体系,制造强省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强、全球4%,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责任、有基础、有动力在全国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
从**看,新型工业化是**前途所系,产业强市首要是工业强市、制造强市。近年来,**锚定产业强市不动摇,工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不断强化,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脊梁柱”。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05家,2023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36位,获评第五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工业设计特色类)、全国“千兆城市”;着力打造“四群八链”产业体系,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两大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0.7%,占比保持全省第四位。当前,各地都在大抓工业经济,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形势,**要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必须紧紧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因地制宜,扬优展长,补短强弱,增创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样板,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三、主动作为,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中践行使命担当
必须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等重大机遇,奋力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绿色低碳为底色,具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构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制造强市**行动”为统揽,持续培育壮大“四群八链”,加快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抓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以“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布局优化、产品提档”为目标,加快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推动轻工、纺织、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实施转型升级。二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围绕高性能新材料、新型电力装备、船舶海工、汽车零部件等**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链,不断加强大中小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供需对接,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构建群链企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发展,迭代升级“专项方案+专班推进”集群建设机制,聚焦集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加速形成引领产业升级、抢占全球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四是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创新资源整合,瞄准元宇宙、前沿新材料、超导技术、精准医疗、人工智能、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聚力打造一批领航企业、尖端技术、高端产品,持续优化配置创新要素,点燃新的发展引擎。
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深入实施“876”创新引领工程,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一是建强产业创新生态。围绕国家、省、市三级企业研发机构梯队,推动重点龙头企业技术中心向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提档升级。加大对共性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检测机构等扶持力度,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营、考核、扶持体制机制,不断培育优质创新载体共性技术服务能力。加快布局现代化中试能力,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将中试和研发生产一体谋划,形成完善的中试技术体系、先进的中试服务网络和有效的中试软硬件产品供给。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重点产业链技术评估,编制产业链短板技术清单,聚焦重点产业链“卡链处”“断链点”,定期对外发布技术需求榜单,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清单,有针对性地开展政产学研介金用合作,提升产业整体创新水平。三是强化自主创新产品首购首用,用好用足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保险补偿和应用奖励政策。强化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聚焦企业家、技术人才、产业工人三类主体,持续开展人才“镇兴”行动。聚焦“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领域,推进海外引才工作。组织开展“金山英才”“千名学子百企行”等活动,深化与驻镇高校合作,强化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引培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四是深入推进“两业融合”。深入开展服务型制造、工业设计进企业活动,努力创建更多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链条延伸、技术渗透、业务关联,促进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全面转型,以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体系整体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坚持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系统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新型工业化发展赋能。一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5G、“双千兆”网络建设,持续提升智能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型算力供给能力。深化双跨级、区域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培育,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推广应用。鼓励企业、高校院所和第三方机构适度超前地部署算力基础设施,打造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和算力调度服务平台。面向智慧城市、智改数转网联、产学研用等提供算力、数据、算法等公共服务,探索设立“算力券”,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二是扩大数字化转型成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持续推进企业免费诊断,为企业精准数字画像。推动诊断服务和技改升级联动实施,通过供需对接、政策服务、金融支持等多种形式,推动诊断成果落地转化。持续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深化数字化装备、信息系统集成应用,推广一批小快轻准的工业软件,推动研发、生产、流通、经营、管理等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加快建设智能(车间)工厂、灯塔工厂、黑灯工厂,积极创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三是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依托驻镇高校、研发机构和重点企业,聚焦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在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加强研发投入,实现技术突破。鼓励科研院所与重点骨干企业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研发及产业化功能性平台,促进技术转化和行业应用。加快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四群八链”重点企业打造“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场景,培育一批个性化的人工智能模型。
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坚持把绿色低碳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鲜明底色,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新型工业发展体系。一是推动工业节能降碳。聚焦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目标,有序推动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完善工业节能管理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减少物料、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全流程系统化提升能效水平,为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腾出更大的能耗空间。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加快推动数据中心、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合理配置、布局优化和绿色运行。二是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聚焦生产制造全过程各环节,完善绿色制造标准和服务体系,加大绿色加工、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绿色降碳等先进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探索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持续提升绿色低碳水平。三是推动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持续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出台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大力推动安全领域老旧装置更新改造。优化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聚焦评价结果应用,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要素的产出效益。
完善企业梯度发展“雁阵”。优质企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一是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阵容。分产业集群、分产业链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体系。通过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创新能力突出、生产管理精益、成长潜力较好的中小企业创新“尖兵”、单项冠军,巩固提升“四群八链”竞争力。二是放大优质企业“头马效应”。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为培育目标,深入实施大企业领航工程,鼓励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战略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标杆企业,增强生产要素整合和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技术标准话语权和价值创造力。三是推进企业总部集聚建设。支持发展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引导外流本土企业返镇设立新总部,探索研发和服务总部留在本地、生产环节在外地分工厂的研发生产“飞地”模式。落实国家东西部协作、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支持总部企业抢抓“一带一路”、RCEP等国际合作机遇,对接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瞄准制造类、研发类、服务类等企业总部,招引区域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支持总部企业开放发展。
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健全现代化产业治理体系,加强企业服务,做好各方面政策和要素保障,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政府负责落实、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稳定金融支撑。依托**“三帆两金一甘露”的金融服务体系,实施重大项目、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白名单”制度,引导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比重,帮助制造业企业提升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强财税、金融、投资、环保、科技、土地等各类政策的协同联动,优化实施方式,形成叠加放大效应。三是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良好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政企沟通渠道。加强优秀企业、优秀企业家典型宣传,形成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6粉丝

19136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