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别趣人生 于 2013-5-14 23:45 编辑
0 W6 `" }' F+ G% v& i6 y, I& e$ W2 ^5 n
我几乎一生从事文字工作。" m7 O6 r! k* \' `& L' S6 X& w l
7 `! i1 G" ^0 G 我之所以走上这条路,之所以与笔杆子结缘,大概和自幼偏科语文有关吧。
6 v8 z. f" ]3 B- \7 ^% j: X$ ?3 G' g. E6 N1 s8 ]! {) C# c o
我从小学到中学,都是班或者级里的语文尖子生,文史知识面比较广,被同学称为"杂家"。小学时数学却没学好,到了三年级连加减乘除都掰拉不清楚,只是到了初中才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很赶了上去。4 j/ U$ J3 k% ?; u; l. S. }
& y9 m3 }/ R5 a 从人物对我的影响来说,使我偏文或向文发展的主要有四人 :
7 q' v" _& l! V( N) v0 W9 N: a3 i8 n- k+ p
第一位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万志云。由于父亲闯关东,我自幼跟着母亲在祖籍山东鄄城生活,有失严教,小时候的我很调皮,没有我爬不上去的树,没有我养不熟练的鸟,没有我打不过的小孩,是驰名全村和全校的调皮鬼、孩子王。入学后,当时教我数学课的是刚从师专毕业的马老师,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由于我比较顽劣,他对我管教比较严,说我我不听就训我,再不听就揍我。我能打过小孩,但打不过老师,唯一的抗争办法就是你上课我不好好听,结果数学课成绩落了下来。而教我语文的也是我的班主任万志云老师,是个长得白白净净的女教师,十分关心我喜欢我,她走哪里就把我带到那里,甚至外出开会也带上我,困了她就让我在她床上睡觉,我简直成了她的孩子,她在我心目也是一个受尊重的师母。我对他的报答是:她上课就认真听讲,她的一句话一个字都能使我入心入脑。所以,我对语文有了偏爱。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课本,每篇课文我都能背下来。教作文时,她讲记叙文的三种开头方法(开门见山法、景物描写法、抒情法)。课堂练习时,要求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写作。我能在很短时间內三种方法全做。她极为赞赏。升初中时,县里统一作文考试题目是《两三个人的两三亊》。我以独特的写作方式,夺取了全县文科状元。至今,每当我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都会首先想起万老师。但是,近五十年一直没有见到过她,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几次打听想见她都未能如愿以偿。
9 |# d5 `8 K' I: C& h! _& o& S" T. z
第二位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聂振铎老师。他是全县教育系统的优秀语文老师。他讲课斯斯文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富有哲理。我在他那里学到了不少文学及写作知识,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由于我在小学时的语文功底很好,我在中学里的文学成绩也比较突出。所以聂老师特别喜欢我,对我关爱培养有加。学生每星期一次作文,聂老师都对我的作文都认真批改,并且几乎每次作文都在班里传阅。这也更激起了我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我的家离学校只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但我星期天很少回家,都是在学校里读书。特别是看了不少名著及人物传记,差不多一个星期能看二十多本书。我曾试探写过小说,一个星期写了一小本。至今还记得老师批改的几个字:“大有前途,努力啊!”我在学校担任团总支干部,当时在学校算是学生最高级干部。在接收新团员宣誓仪式上,我曾作诗:“团的大门永敞开,优秀青年走进来。共同建设新社会,贡献砖瓦和良材。”后来,这首诗被发表在县里的教育通讯上。
- Z+ r3 y& s3 P* Y/ E! p4 K$ N& T6 N0 n0 L3 ]6 U
第三位是我的舅舅邵振学。我的舅舅文化程度不高,听老人说他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在乡粮站当过会计,聪明伶俐,打得一手好算盘。他刻苦好学,喜欢写作,并自学成才,被录用到山东省省报《大众日报》社当记者,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文章和深度报道。由于亲长关系,我小时候十分关注《大众日报》,经常在该报纸的字里行间寻找他的名字,寻找他的文章读。我为有这么一位舅舅感到自豪。后来,他到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委任秘书长,再后来任山东省第六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不久任联合会党组书记,退居二线后任山东省政协常委。他当记者时,我正处在启蒙教育阶段,听家长说他写文章有稿费,一个字一分钱。在那个年代,一分钱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娃心目中,份量是相当重的,不亚于我现在有一百元钱。当时我想,写一个字就给一分钱,这个职业真好。“笔杆子”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舅舅很忙,我几年也见不到他一次,他也没有亲自教育过我,但是他的职业影响了我。
: H: ^( k$ T; h: v% [0 A z0 h9 n$ V$ m; l
第四位是我同村里的一位长辈王精朝。王精朝大学肄业。我听说他是由于“出身不好”被遣返回乡的。那个年代埋没了不少人才。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为人诚恳,处事谨慎。当时,他是我们村里最大的学问家,尤其擅长文学。当时我正在上中学,又值“文革”动乱,学校被迫停课。我闲来无事或在乡村的夜晚,经常和他聊天,谈天文,谈地理,谈历史,谈文学……只要是我们两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总是谈起来没有完,探讨起来没有完。论辈分,他比我长一辈,但我既把他当做长辈、师长,又把他当做朋友。他把他的大学语文书借给我看。当时借本书是多么不容易。我如饥似渴地读,感到十分新鲜,十分开眼界。他那些课本里的古诗词,我至今还能背出好多,当时还模仿着写了不少古诗词。我后来喜欢读、喜欢写古诗词,王精朝的人品、文学修养以及他借给我的书,对我的影响极为深刻。. a- ?$ m3 S4 M. Z) c
! U! E. F: j; X A6 m
抚今追昔,感慨无穷。这就是我一生与笔杆子打交道的渊源。我在2000年10月8日和2013年1月10日,曾先后作了《偶感》和《退休追忆》两首诗:
; l# G7 r: `( U5 J q+ ]: g 7 M! P& a. Z7 L* a4 z7 T
偶感" g. `$ p: w. M
奉命笔耕三十春,不负事业不负亲。
# w( V) a' h) K2 k& q8 t诚赴下企问真情,恶对上司报假音。
( H) }' y- ` g+ k/ z! W- `, A常向山水觅佳句,偶到纸砚寻帖临。* t7 Z; x. C& G# o9 y3 u
名利地位身外事,荣辱不惊是开心。
' r" E5 b0 H0 T/ @
1 K5 e- _+ Y. d退休追忆
& W) E. `" i; C* J/ H4 M村娃应招到石油,转眼已过四十秋。
. u8 D$ o( @& p* t( U' S勤奋事业多磨砺,淡泊名利少奢求。, x( w, ^+ [. L: h4 k' E' D
施助甘为铺路石,耕耘乐作躬身牛。' J5 a2 a' G, w% i
常著诗书别有趣,心宽自然无烦忧。
! ?. [! l( c/ k + l0 }: r" a3 G$ W! }2 C
以上这两首诗,是对我一生笔杆子生涯的回忆,是我的性格和品质、事业和工作、兴趣和爱好的流露,以供读者对作者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