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必须突出重点、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加大力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重庆市情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统筹市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摆在优先位置。坚持全国“一盘棋”,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与相关省区市协作合作,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着力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坚持全市“一盘棋”,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各功能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加快全市一体化发展。
优化全市空间布局和各功能区域功能定位。着眼推动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坚持彰显首要、优势互补、组团式发展,优化提升都市功能核心区功能,强化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功能分担、产业承接,提升大都市区辐射带动能力,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成渝城市群的主要支撑。都市功能核心区强化高端要素集聚辐射、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核心载体、国际大都市风貌展示功能,统筹中央商务区发展。都市功能拓展区强化西部创新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内陆开放高地核心支撑功能,加快与都市功能核心区融合发展。城市发展新区强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主战场和统筹城乡先行区定位,成为全市重要的新增产业和人口集聚区。着眼建成以生态经济为支撑的生态发展区,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强化生态涵养和屏障功能,推动“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加快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打造沿江特色生态经济带。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功能,大力发展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特色资源绿色加工、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打造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
强化全市各功能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立足功能定位,坚持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等要素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公共服务跟着功能和人口走,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规划引领,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大都市区与生态发展区协调联动发展。全面增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运、航空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高现代交通治理水平,构建内畅外联互通、智慧绿色高效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推进能源、水利、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全面增强产业发展的协同性,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分工合理、协作一体的产业新格局。全面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均衡性,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推动渝东北、渝东南人口梯度转移、有序减载,引导人口向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聚集,构建与各功能区域功能导向及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分布格局。
(二)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整体谋划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立足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更多从“三农”角度审视城镇化,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加快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产权清晰、权利平等、成果共享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加强“三农”工作。“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深化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加快构建符合重庆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多元化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多路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人居环境,加强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着力打造现代化大都市区,大力发展区县城,有序发展有产业基础的重点镇,构建“一区两群”城镇发展格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提升功能,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着力打造美丽山水城市。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强化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约束作用,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落实“多规合一”,强化多规协同,加强规划实施管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科学调控房地产开发建设,统筹旧城有机更新和新城开发、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市风貌,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坚持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构建精简高效、规范统一的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健全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坚持建成区“线随人走”、规划区“人随线走”,提高轨道等公共交通与功能布局协同性,大力推进内畅外联,有效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让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三)精准务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聚焦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强化创新驱动和制度支撑,注重统筹调优存量与做优增量,增有效供给、去无效供给,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满足和引领市场需求。
抓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工作。综合运用改革的办法和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用好技术、质量、环保、安全等标准去产能,分类、分区域施策去库存。积极稳妥去杠杆,降低企业负债率。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补齐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领域短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坚持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加快形成支柱产业多元、市场活力迸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促进“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变。推动支柱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
优化制度供给。制度创新是矫正供需错配的关键所在。统筹市场与政府作用发挥,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领域和行政体制等方面制度安排,完善价格引导资源配置机制,发挥各类要素市场作用,促进要素高效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完善地方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各类开发区体制,加强和改善招商引资服务,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的良好环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着力培育发展中小微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 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围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增强“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协同性持续性。着力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大力培育消费,发展新兴消费业态,释放消费潜力。持续扩大进出口,推进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管控经济运行风险。加强金融、房地产、政府性债务、企业债务等领域风险防控,防止经济领域风险向社会领域扩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创新体制机制不顺、创新资源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突出瓶颈问题。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注重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集聚和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推进开放式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集聚,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金融支撑和中介服务,完善激励政策和收益分配机制,打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优化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创新文化建设,让创新创造成为一种价值导向、一种时代精神。
信息化是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建设国际信息出口大通道、国家通信信息枢纽和国内互联网经济高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运用,搭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互联网“双创”平台,催生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重庆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决破除一切制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发展的动力活力潜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贯彻中央改革部署要求,立足重庆实际,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狠抓改革落实落地。落实我老秘网市全面深化改革中长期实施规划,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领域改革和制度建设,确保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国企国资、投融资、财税、科技、统筹城乡等方面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完善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探索,支持引导各方力量参与改革。加快与改革相关的立法和制度建设步伐,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打造高起点、高水平、创新型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高标准建设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发挥两江新区内陆开放示范窗口作用。构建便捷畅通的开放通道,强化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功能,完善中欧(重庆)班列综合功能,畅通连接东盟国家的物流大通道,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打造便捷高效一体化通关体系,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联动,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培育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汇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民政协依照章程履行职能,完善委员联络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市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正确实施,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全面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发挥作用,更好团结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留学人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干事创业。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做好港澳、对台和侨务工作。加大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改革发展。
大力发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
(七)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丰润文化滋养和强大精神动力。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加强主流媒体阵地建设,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加大依法用网管网治网力度,凝聚和壮大网络正能量,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突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推进志愿服务,促进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营造现代文明新风尚。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重庆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八)坚持不懈保障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做的所有工作都毫无意义。没有社会大局的稳定,我们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认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努力让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坚决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没有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全面小康。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筹抓好全力攻坚、巩固成果和持续提升工作,着力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持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按照“五个坚持”原则,健全重点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在稳步提高整体民生水平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
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统筹办好各级各类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普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优化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双一流”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坚持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推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全面落实“两孩”政策,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升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
坚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三类恶性案事件”。加快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基层、基础和基本素质提升工作,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
(九)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发展的绿色本底,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确保长江重庆段水质流出好于或不低于流入、主城区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00天左右、不发生重大环境事件,坚决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合理控制开发强度,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工程,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消落区治理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景永存!
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开展环保“五大行动”,深入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治理噪声扰民问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严格落实产业禁投清单、工业项目环境准入规定,推动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积极推广使用清洁高效能源。加快城乡自然资本增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变为资源优势。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健全自然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长江生态环境协调保护治理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终身问责追责。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任务越是艰巨,越要鼓足干劲。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把重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