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一位资深博导对新闻学子的肺腑之言

[复制链接]
释然 发表于 2020-2-20 10: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河北大学新闻学院2019级迎新会上的发言

       杨秀国

老师们、同学们;

韩立新院长和滑晓军书记给我一个任务,要我结合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对2019级新同学做一番嘱托。我也很愿意借此机会,与在座的青年学子和老师们分享一些我几十年来所品味到的感悟和体会。我的发言可能长一些,请大家耐住性子多听一会。

37年前的19829月,我们新闻传播学院的前身——河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迎来30位首届本科新生。那时,新闻专业的老师才有9位。而当时的我,刚刚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不久(我是那一年春天来的),是新闻专业最年轻的老师(没有之一),年龄28岁。

那时的我,虽然算不上风流倜傥,但也属于风华正茂。可是,当时的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相反,却很郁闷。

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理想、我的追求是当记者,而不是当老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敢为人民鼓与呼”,是我心中的梦。范长江、邹韬奋是我的偶像。为了这个梦,在复旦求学的四年时间里,我可以说是夜以继日、孜孜以求。

然而,大学毕业、分配工作的时候,却遭遇挫折,无可奈何之下,很不情愿的来到了河北大学。特别是当河北大学中文系77级毕业生有的分配到新华社河北分社,有的分配到河北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时,我的心在淌血。当时的我,感觉自己的记者梦破灭了,心中很是不甘。

有句话说得好: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就要从改变自己入手,努力适应环境,不断积蓄力量,力求在不远的将来去改变环境。

所以,我从改变自己做起,努力让自己喜欢当老师、喜欢教学。 

心态的变化,带来了精神面貌的变化。在新闻专业教学的最初10年里,我主讲新闻采访和写作课程。为了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让教学更精彩、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我曾组织过两次模拟采访活动。就是把当时的校长(于善瑞)请来当采访对象,把保定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的记者还有河北新闻媒体驻保定记者站的记者请来现场录音录像。30多位同学,则分别以各大媒体记者的身份,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采访过后,我当场进行点评。当时的采访氛围非常逼真:拍照的、录音录像的,拿采访本记录的,就像一场真正的记者招待会。

1988年,我还带领两名大二的男同学,利用暑假,骑自行车采访了保定市南部的高阳、蠡县、定州、安国等10个县。行程一千里,用时一个月。这期间,共写稿10篇。其中,一篇发在河北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的二条,9篇发在保定日报头版头条,形成了难得一见的保定日报头条几乎被河北大学新闻专业师生垄断的奇特景象。

正因为我首先改变自己,逐步适应了环境、真正开始爱教学、爱学生、爱事业,所以,我曾连续三年获评教学优秀奖。

尽管如此,我心中的记者梦却始终没有泯灭。我认为:学了4年新闻,不亲身干一干,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缺憾。再说,不真正了解媒体,不真正了解社会和实践,教学就总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于是,我又开始谋划调动工作,准备到省级媒体,圆我迟到了10年的记者梦。

20多年前,人才单位所有制的限制,使我的工作调动困难重重。其中的酸苦,只有我自己体会最深。尽管我并不是什么人才,但庆幸的是,我遇到了好几位媒体的前辈和领导。他们欣赏我、器重我,全力帮助我调动。最后,我终于于1992年,举家调到了省城,去了当时的河北省政府机关报——河北经济日报社。

十年磨一剑。为了圆这个记者梦,我等待了10年、积累了10年。虽然艰苦备尝,但我觉得值。因为,从事自己最热爱的工作,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是人生的幸福。有许多朋友后来对我说:你当时如果不调走,你可能会当什么什么长。对此,我丝毫不后悔。甘蔗没有两头甜,有得就会有失。哪有好事都归你的道理?

在河北经济日报社工作的10多年里,我从编辑干起,先后担任记者部、要闻部、总编室主任和总编辑助理。职务上,从副科到正处,职称上,从中级到正高。当时,大家笑称我是高学历、高职称、高职务的“三高”记者。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采写的一些新闻报道,曾6次获得省级好新闻一等奖,二三等奖一大堆。其中,我主持策划和组织采写的系列报道《省城菜价大追踪》,引起了当时省委书记的重视。省委书记在报纸上作批示,省政府领导现场办公,石家庄市委市政府连夜召开党政联席会,解决当时省城菜价贵的民生问题。这个系列报道,也顺理成章地评上了河北省好新闻一等奖和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新闻无小事。在新闻媒体工作,不仅仅是风光、让人羡慕这些表面的东西。背后的辛苦,无奈,也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我对此概括成“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如履薄冰16个字,说明新闻工作责任重大,时刻马虎不得、松懈不得,必须非常敬业才行。

尽管我在报社工作,但河北大学新闻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却始终没有忘记我,几次派人到报社找我,希望我重回河大。老院长白贵老师,更是利用出差机会与我面谈,恳切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我又面临着艰难的选择:重回河大,意味着离开省城石家庄,离开非常熟悉的工作环境,重新适应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其中,一个世俗的“好马不吃回头草”观念,就让人非常纠结。我反复权衡,把得与失、利与弊尽可能详细地开列在纸上,进行比较。最后,一咬牙、一跺脚,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于20038月,以人才引进的名义,重新回到河大,实现了我从学界到业界、再从业界到学界的两次转型与跨越。

从这两次转型和跨越中,我深深感到:人生最困难的是选择,最幸福、幸运的也是选择。选择,虽然会面临失去、经历痛苦,但选择也会带来机遇,创造快乐。选择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没有点真本领、没有点特长或特点,谁会选择你,你又能选择什么?

这里顺带说一句:我前脚离开报社,后脚,纸媒的衰落就开始了。许多朋友和同事称赞我,说我有眼光、有勇气,转型转得好。其实,我心里明白:转型不仅需要眼光和勇气,还需要付出和舍弃。尤其需要的,是在观念上实现突破,在心理上战胜自我。比如前面提到的“好马不吃回头草”,我就把它转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哪里的草好就往哪吃”。

2003年重回河大新闻学院后,我全面适应教学和科研工作。十几年来,我的学术成绩(不能用成就)可以用1234来概括。即获得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两个,出版专著3本、撰写论文近40篇。河北大学也给了我丰厚的的回报:我现在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河北大学优秀坤舆学者。

同学们、老师们:想说的话非常多,但又唯恐耽误大家过多的时间。今天的这个迎新会,我们新闻学院与37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作为新闻学院年龄最长、资历最老的教师,我为新闻学院的发展壮大骄傲和自豪。我特别期待,已进入全国新闻传播类院校前列的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全院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和拼搏下,再创佳绩,再造辉煌。

最后,我把自己的几点感悟分享给大家:

1、  要真正热爱新闻传播,把新闻传播当做事业而不是谋生的职业和饭碗:热爱产生能量、产生动力。热爱,是最好的发动机。2、 要明确目标和方向,不断追求和超越。目标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有,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小文章,搞一次社会实践,都是小目标;积少成多,小目标就成了大成就。

3、 要树立大格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如果遇到烦恼与不开心,不要太纠结。“天上飘来5个字,那都不是事”,可以作为处世格言;

4、 幸福和快乐是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快乐最动人、最优美。

热爱、追求、格局、快乐,就是我对大家的期望和嘱托。


     谢谢大家

                                201994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4粉丝

660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