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富,集多种功能价值于一体,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这种价值使之传承于后代,同时又要对其合理利用使其价值得以体现,功能得以发挥。这也就引发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什么特质和价值,保护利用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要求,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及保护措施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研究。本文就以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为例,谈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建设问题,以抛砖引玉引起政府、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
一、对长汀历史文化资源的再认识
历史文化既然作为资源,首先它是有限的,也即具有区域的独特性和经济的稀缺性。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习俗的不同,环境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和排列方式,形成这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也就形成了其独有的城市形象。也就是说,一座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不在于面积的大小、人口的多少、也不在于贫穷与富裕,而在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底蕴造就不同的城市文脉,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风情。那么,长汀的文脉是什么?我们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和价值?我们认为长汀城市文脉就是历史的、客家的、革命的、生态的复合体,这个复合体构成了长汀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在当今中国城市特色不断消失的年代,传承自已的城市特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她是历史的,是因为长汀历史悠久,人文鼎盛,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四千年前,这里就有古越族人在此休养生息。现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3处、商周遗址119处、秦汉遗址7处。长汀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至宋代,汀州府与省内其他七府构成了享誉海内外的福建八闽。长汀城自盛唐到清末,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明清两代汀州府管辖长汀、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八个县。长汀是唐代至民国历代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教、宗教中心。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繁荣的古文化赋予了长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厚重的文化积淀。现仍保存较好的唐代古城墙、古城楼、古城门,开元寺地下阴塔(双阴塔)、城隍庙,宋代孔庙、“三圣妃宫”,明代汀州试院,以及成片保留下来的唐宋、明清古街和古民居,一批保护完好的古庙、公祠、家祠、公馆、会馆等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说她是客家的,是因为长汀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孕育客家文化的摇篮,被称为“客家首府”。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战乱,引起了多次中原汉人的南迁,得益于武夷山脉的屏障保护,闽西汀州各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成为了这些南迁汉人的避难安居、移民安生之所,并在汀江流域的闽西各地形成了汉民系中独特而又相对稳定的群体,这就是我们客家先民。当时的汀州由于建置早,加上发达的汀江航运,汀州城自然成为了闽粤赣三省边界地区物资集散重镇,客家文明、民风民俗的重要传播地。并随着客家人口迅速增长,汀州各县又成为向“两广”地区、江西、湖面、四川等地输送客家先人的主要地区,并且有相当部分客家先民又从上述地区中外迁至港、澳、台地区及南洋群岛和越南等国。悠久的历史给长汀留下蜚声中外的客家文化,至今长汀还保留了独具魅力的、有客家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服饰文化、客家建筑文化、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宗教文化和浓郁的客家风土人情。享誉海内外的客家山歌、名扬四海的客家美食、巧夺天工的客家传统花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船灯、马灯、龙灯、十番、鼓吹、台阁、花鼓等构成长汀引人入胜的客家传统艺术文化的宝库。现在每年都有大量海内外客家乡亲返汀寻根谒祖,每年秋天举行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长汀已成为世界客家人的“麦加圣地”。
说她是革命的,是因为长汀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被誉为“红军故乡”。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部分,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不仅仅是因为长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万多人参加红军、赤卫队,作出了巨大牺牲,在册革命烈士6600多人,从这里走出了13名共和国开国将军。更因为长汀在红军发展、扩大时期起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这里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诸多第一:第一次整编、第一次统一军装、第一次阅兵、第一个红军医院,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等等。长汀县城成为当时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军需后勤保障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市级政权——汀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胡耀邦、陈云、任弼时、叶剑英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和开国将帅在长汀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领导过伟大的革命斗争。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赐予了长汀许多彪炳史册的第一笔,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在长汀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长汀现有革命文物级别之高、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居福建全省之冠。中办、国办《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长汀列入全国重点打造的12大红色旅游区之一、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和全国重点打造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说她是生态的,是因为长汀是中国最美的两座小城之一,这种美是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和谐之美、生态之美。“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城内卧龙山,一峰突起,不与群峰相连。依山沿河修筑的唐宋古城墙,把半个卧龙山圈进城内,构成了挂壁城池、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独特格局。客家母亲河——汀江更像一条飘逸的白练,穿城而过。山城枕山临溪,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汀江之畔。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称誉道:“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山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长汀山水自然景观秀美,透出了一种灵气。福建西部的莽莽大山和涓涓泉流,赋予了长汀灵山秀水的美丽风光,有风光独特的汀江龙门;古树苍郁、奇石嶙峋的汀江龙潭;白云飘渺、青松耸翠的卧龙山;烟霞丹照、古寺钟悠的朝斗岩;巧夺天工的奇妙溶洞官坊石峰寨;天然的河田温泉;还有归龙山、龙华山、南屏山、东阳山、牛岭、八宝山、平原山、龙藏寨、九曲山庄等自然风景名胜。2009年11月福建长汀与湖南凤凰再次荣膺“中国最美两个小城”称号。
二、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难点与重点
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古街、古巷、宗祠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不少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现代城市发展,只有依靠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才能去寻找那曾经的记忆。长汀因为现代城市建设的起步较迟,加上早在1984年的城市规划中,就确定了以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城市的性质,确定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原则,引导城市向城郊发展,经过近30年的努力,目前古城保护相对来说是较好的,但也同样存在保护意识不强、整体风貌仍被不断破坏、保护投入资金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从宏观上来说,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建设必须破解“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古城内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太高,人们追求现代城市生活要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突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分析。第一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前,因人们的居住习惯以及老城区教育、卫生、商业等公共资源相对集中,人们不愿意搬出古城区,政府本着居住优先、安全为本的原则,批准了一批危房改造,加上规划管理者没有从古城系统保护的高度去把关,造成古城区内改建了一批现代建筑,这些现代建筑的外观装饰、建筑风格,尤其是层高未按原建筑改建,形成一座座扎眼的“白色碉堡”,给古城的整体风貌造成巨大的破坏。第二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对系统保护的意识增强了,对古城区危房改建基本不批了,但因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且价格岐高,远远超过了大部分居民的承受能力,古城区内的居民为改善居住条件而外迁的速度反而慢了下来,一小部分的居民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或拆分更多的房间出租,甚至采取违规突击改建或渐进式、蚂蚁搬家式的改建。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村居民进城就业、入学,面对高房价和房屋租金持续上涨,古城区相对便宜的房屋租金和较方便的就学、就医条件,大批的农村居民或购或租住进了古城区,造成古城区的人口密度持续上升。过载的居住人口,过多的现代生活活动,对古城整体风貌的和单体建筑内部风格的保持造成巨大的压力,有些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第二个难题,就是古城保护历史欠账太多,造成保护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长期以来,长汀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政收入少,是典型的吃饭财政,每年用于古城保护的投入非常有限,仅局限于重点文物单位、古迹等点上的日常维护,但长期得不到较好的修缮易造成文物自然损坏加速,修缮的难度增大和投入增大。同时,没能从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角度去投入和管理,造成古城整体风貌被局部破坏后的恢复难度增大、投入也增大。近几年,随着长汀工业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也逐年上升,古城整体保护与开发建设被提到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得到较好的维护和修缮,一批保护性开发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但因历史欠账太多,与古城整体保护的巨大资金需求相比,现有的投入还远远不足。
第三个难题,就是粗放式的城市管理不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塑造。外出返乡人员和游客戏称长汀就是一座乱象丛生的“农民城”,我们虽不能完全拘同,但城市管理的粗放和落后切实正成为长汀城的代名词,主要表现在:一是占道为市,占桥为市,店外设摊问题越来越严重。五通桥、太平桥、旱桥、长汀宾馆樟树下、太平桥头、桥下坝街、司前街、环东路、黄屋大道、大同路、各个新建居民小区的路边,甚至于朝天门、宝珠门等古城门均成为了菜摊、肉摊、鱼摊的“天堂”,不仅造成百姓出行不便,而且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二是占路停车,秩序混乱,交通拥堵情况到了无与复加的地步。交通拥堵是中国城市的通病,但加上交通无序,占路停车就可称得上“中国之最”了。公交汽车招手即停,停靠站形同虚设;三轮车、摩的满街游走,乱停乱放;骑摩托车不戴头盔;行人随意在各种移动的交通工具缝隙间“玩迷宫”等等成为城市交通的顽疾。特别是在城区各条主要干线两侧划线占路停车、挤占宝贵的道路资源的做法,让原本拥堵的路面变成了更加的混乱不堪。三是卫生环境,市容整治,文明行为规范等方面仍与文化古城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环境卫生方面实行定时收取垃圾,并设立广告警示牌,增设垃圾箱等措施,但是由于缺乏巡视、劝导和监督,脏乱现象仍十分突出。城内古街巷内电灯线、电话线、电视线、网络线如蛛网密布,各种商店随心所欲乱搭雨棚,居民衣物随意晾晒在公共场所等,严重影响了市容整洁。
三、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保护和开发建设好历史文化名城,既是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城市未来发展的时代选择。长汀要打造海西西部名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传承和发扬好历史的、客家的、革命的、生态的城市文脉,正视古城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困难,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逐一破解,在保护与开发建设中努力提升城市品牌。
一要坚持原则。时下,很多地方的文化保护出现了“政绩工程”导致的违心规划和“有水快流”追求短期效应的倾向,很值得警惕。如何避免发生这种“长官意志”下的保护与开发,坚持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按照规划保护并进一步细化的原则。近年来,县委县府聘请了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建筑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和专家帮助我县进行《长汀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长汀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长汀县历史文化名城城区保护与旅游发展概念性规划》、《长汀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长汀历史街区沿街建筑立面整改设计方案》等一系列的总规、祥规的设计,这些规划的制定为长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提供了保障,但仍仅限于沿街立面控制性规划,并未向纵深发展,未深入到每一个建筑单体,致使旧房维修户还须东奔西走,审批部门还须重新规划维修方案,耗时又耗精力。因而建筑设计部门,应根据我县传统民居的特色以及古街居民住宅保存的现状,设计出适合每个单体的维修图纸,供居民进行旧房维修使用。二是分层保护的原则。根据《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范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文物古迹保护,包括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与传统建筑的保护。第二层次为历史街区保护,指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街区,包括南大街、店头街、东大街、水东街四个历史街区,面积52.2公顷。第三层次为古城保护区,包括古城墙范围内的原汀州古城和水东街片区,即一城一片。第四层次为环境协调区,为长汀历史文化名城所依托的环境,东北至卧龙山北山角线,经北环路、汀江巷;东至金沙河,经营背街、汀四公路、拜相山南角线、梅林大道南至梅林端与西河;西至西城墙遗址,经西外街,与卧龙山北山角线围合的闭合圈。三是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是连同其他环境一同存在的,保护不仅保护其本身,还要保护其周围的环境,特别对于城市、街区、地段、景区、景点,要保护其整体的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的风貌,整体性还包括其文化内涵和形成的要素,如街区就应该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动和与其相关的所有环境对象。就长汀而言,就是要将城市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有机地组织起来;将山川、名胜、古迹、革命旧址、纪念建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系统保护,使之从总体形象上体现长汀历史文化、客家文化、革命文化“三位一体”以及人文与自然和谐的特色。在此基础上,特别注重保护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革命史迹和客家传统民居、街巷及其风貌。四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的原则。在经历了第一轮的“建设性”破坏之后,中国的文化遗存现在又开始面临新一轮的人为破坏——“旅游开发性”破坏,全国各地掀起的旅游开发热使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话题日益敏感、沉重。旅游开发较早的凤凰、丽江、平遥等古城,在商业开发上是成功的,但过浓的商业开发同样在破坏着城市原生态,特别是有些地方,采取全部拆掉重新修好,以此重现“历史风光”,其实这是“假古董”,是一种完全迎合商业利益而仿造的“形似”仿古建筑,但文化内涵却被遗漏了,这并不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和文化旅游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明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哪个为目的?哪个为手段的问题。长汀应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改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扩大城市影响的重要载体。但必须在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绝不能本未倒置。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向文保单位回馈充足的保护经费,使两者走上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要深化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保护和开发都应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科研支持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持的必要保证。我国对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也就近十来年的的时间,长汀就更迟了。作为战略性措施,需要明确今后一段时间研究课题方向,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系统工程分解成若干子系统,以若干子系统的深入研究与破解,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持续推进提供智力支持。我们认为,当前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需要深入研究破解的课题主要有:现代房地产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名城保护的关系研究,破解古城区人口压力难题;政府在历史文化城保护名中的角色作用研究,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城市管理与名城品牌打造的关系研究,破解城市管理瓶颈;文化旅游商业开发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协调性研究,破解“开发性破坏难题”;长汀古城建筑风貌及重点街区建筑风格研究,破解保护性破坏(保护措施不当造成的破坏)的难题;传统民俗文化的发掘与保护,破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短板”(重有形的“物质保护”轻无形的“精神传承”)问题,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