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化体育] 论品牌的价值及文化产业品牌的个性与打造

[复制链接]
南风 发表于 2012-11-30 14: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品牌时代,吃喝住行用、工作、学习、生活,人们每时每刻似乎都在与各种各样的品牌打交道。文化产业的发展自然也不例外,已开始走向品牌竞争的阶段。近几年,一大批齐鲁文化品牌快速崛起,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可。国际孔子文化节已连续举办25届,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孔子已经成为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响亮品牌。《闯关东》一举夺得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7项大奖,产生了文化产业品牌效应。青岛达尼画家村成为“中国文化制品七大品牌”之一。在200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评选活动中,大众报业集团所属齐鲁晚报、半岛都市报榜上有名,其中齐鲁晚报连续四年入选该排行榜和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前10名,品牌价值已超过14亿元。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相继出现在齐鲁大地上,有力地拉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加快了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目前,齐鲁文化产业品牌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和巨大吸引力正在被国内广大有识之士所认识。呼唤文化产业品牌、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的实践活动正在广泛开展。文化产业的品牌火种已经被点燃,并开始形成燎原之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在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对于文化产业品牌的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鉴于此,笔者仅就品牌的价值、以及文化品牌个性与打造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步认识,以求教于大家。


一、品牌的价值及其品牌效应
所谓品牌,一般是指产品与社会多方面关系的总和。它是一种名称、标记或符号,是一种承诺、象征、价值和文化,是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全部浓缩,它代表着消费者因其在生活中对产品与服务的感受而滋生的信任和关联性,品牌的符号价值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地位感、身份感和快乐感。中国策划研究院院长余明阳教授曾说:“农业时代竞争土地,工业时代竞争机器,到了信息时代就要竞争品牌”。自然,文化产业品牌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品牌。文化产业品牌具有对人们的心灵施加定向影响或产生倾向性、导向作用的力量,它是文化产业工作者为追求和创造产品质量,优化文化产品而逐渐积淀成的一笔宝贵的且可传播的财富。它既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又是一座可供持续开采的金矿,具有极高的价值。
一般说来,齐鲁一些文化产业已经具有了品牌的的特点、价值和功能,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名度。指组织或产品被社会公众认识和知晓的程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气。这是评价文化品牌形象的量化指标,可以通过走访、问卷、网上点击等方法获得定量的数据指标。考察知名度一般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即公众知名度,指在整个社会公众中的知晓率;行业知名度,指在相关行业的知晓率或影响力;目标受众知名度,指在目标受众中的影响力。一般说来,知名度是历史积淀而成的,但也可以运用文化产业策划理论进行市场运作使其在短期内得以迅速提升。二是美誉度。指产品获得公众赞许和支持的程度。有知名度不等于享有美誉,也就是说,组织或产品的“名声”不一定好。尤其是处在炒作盛行的时代。如有的不顾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恶意炒作,虽然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评论,产生了轰动效应,增加了名气,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组织和产品的美誉度。美誉度反映了文化品牌对社会影响的好坏。三是忠诚度。指社会公众对组织及其产品的选择程度,一般表现为信任和追随。他们相信该组织及其产品,购买了该产品和服务即心里踏实,他们以能够使用该组织的产品为荣。任何一个文化产业品牌,往往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追随并忠诚于该品牌的社会公众群体。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会发自内心地去喜爱和宣传这一品牌。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文化产业品牌的效应。
文化产业品牌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合效应。指品牌的吸引力,聚合人、财、物等资源的能力,吸引社会认可、政策倾斜以及管理经验的能力等,使品牌进一步稳固实力,扩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例如,山东省最近就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并从多方面提供优惠,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品牌的打造,这就显现了文化产业品牌的聚合效应。二是光环效应。文化产业品牌作为经济、文化领域中的佼佼者,常常会给自己的员工、受众带来一道美丽光环。在这美丽光环的照耀下,员工及其受众会受到一种正面的激励和影响。文化产业品牌的名气、声誉会对政府、社会、家庭及其社会公众产生一种亲和力和认同感。社会公众会慕名而来,政府、社会也会关心、支持,会给文化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磁场效应。文化产业品牌在社会受众中树立起极高的威望,它就象磁石一样吸引社会公众,为社会公众所向往。有了一个忠实的受众目标群,就会形成良性循环,组织因品牌而更加有名,又因有名会变得更加优秀。四是内敛效应。指对组织内部员工的凝聚作用。形成文化品牌的组织一般都是社会上的成功者。组织的成功,品牌的良好形象会使员工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员工的精神状态得到提升,并逐渐升华成为一种组织文化,从而给每一位员工以新的士气、志气,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激发调动,使组织的各种资源实现优化组合,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组织的水平和形象。五是带动效应。品牌组织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它既可以对某一城市、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产生带动作用,也可以对相关的行业起带动作用,还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带动作用。例如滨洲市开展的黄河文化传播工程,就不仅带动了黄河文化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品牌的个性及内涵
关于文化产业品牌的个性这个概念,一般在两个层面上使用。一是在文化产业品牌与品牌关系层面上使用,文化产业品牌与品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文化产业品牌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二是在文化产业品牌与文化产业品牌关系层面上使用,每一文化产业品牌都必须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齐鲁文化产业品牌应该具有自己的个性与特色。
(一)文化产业品牌具有品牌的共性
文化产业品牌首先是品牌,它是品牌的一类,具有一切品牌所具有的共性。关于品牌,定义很多。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由此定义可以知道,品牌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品牌外部标记、品牌识别、品牌联想、品牌形象等内容构成。一般说来,国际公认的品牌具有以下六层含义:一是利益,给购买消费者带来的物质、精神上的利益;二是个性,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品牌应传达出差异化的个性;三是属性,要表达出产品或服务的特定的属性;四是价值,应该体现出品牌主体的某些价值观;五是文化,品牌应附加及象征一定的文化;六是使用者,它应该体现购买或使用这种产品或服务的那一类消费者。
由以上对品牌概念的基本分析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品牌也完全具备这些共性。可以说,文化产业品牌是组织或品牌主体一切无形资产总和的浓缩,而这一浓缩又可以以稳定的形象及个性化符号来识别,它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社会、组织与消费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化产业品牌具有一般品牌所具有的形象性、创新性、成长性、延伸性、保护性等特点;具有知名度高、美誉度高、信任度高、追随度高、忠诚度高等同样的内涵和表现;具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质量信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竞争力,代表着一定的文化,被社会公众赋予了美好的情感,在受众心目中形成了美好的印象和记忆。因此,它也具有一般品牌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在文化产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在认识和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时,一定要充分注意这些共性,使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沿着一条正确宽广的道路前进,使文化产业品牌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品牌。
(二)文化产业品牌的个性在于其文化性、精神性
    文化产业品牌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分析了文化产业品牌的共性以后,更重要的在于分析文化产业品牌所具有的个性,以有利于遵循文化产业品牌塑造的规律和特点,去进行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大家知道,文化产业品牌既具有经济性,又具有文化性,是经济性与文化性的统一。文化产业是一种在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和人文化的社会背景下所建构起来的新产业,它以创新为灵魂,以促进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为目的,为文化提升与增值服务,推动社会精神与智能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文化产业的特殊性使其既有别于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注重自身的文化品位,又不同于纯粹的文化部门而追求经济效益,它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既要考虑它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引导作用,不能纯粹以赚钱作为唯一的目标,又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考虑成本和利润。
文化产业品牌的个性在于其文化性、精神性,这是文化产业品牌的实质所在。“文化”是文化产业的根本属性,文化产品具有慰藉人们精神与心灵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人们之所以在物质生产之外还要发展文化生产,就是因为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生产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有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政策性阐述,往往都是列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
齐鲁文化产业品牌的个性即齐鲁文化性、精神性。山东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孔子、孙子、泰山、泉水等大量蕴含着山东历史与文化的符号元素,生动展示着齐鲁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挖掘山东特有的文化资源,展现山东精神,展示山东形象,打造具有山东独特个性的文化产业品牌,保持齐鲁文化产业品牌的独特差异性,鲜明的特色和风格。
从品牌消费的角度讲,人们对品牌的消费并不完全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是对符号及其象征意义的消费,对文化的消费。文化产业品牌是一种文化标志,是以其文化的先进性使消费者区别不同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标志系统,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并且,与消费者建立起熟悉和亲切的联系,与特定目标顾客的文化感悟或情感体验对应和贯通,能够唤起消费者的文化联想和情感愉悦。如美丽的山水风光、海滩风情或城市风貌,给游客带来的是超值的心理愉悦和美好的生活享受。消费者之所以对文化创意产品的热情不断高涨,就是看中了文化产品的愉悦功能和个性表达功能。  

文化产业品牌的个性和内涵决定着文化产业品牌的基本内容、成长过程和方式方法。它告诉我们,文化产业品牌要更加重视文化价值因素,突出其精神性与情感性,注重文化品位、精神价值的铸造和完善,充分发挥文化传承文明、塑造人心的特质和作用。



三、文化产业品牌打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文化产业品牌需要、也是可以打造的
关于品牌的“打造”,目前尚存在着争议。所谓打,指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所谓造,是指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或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等;打造的原意主要指金属器物的制造。在这里,我们借用这一概念,说文化产业品牌可以打造,就是说文化产业品牌是一个自觉建设的过程,能够通过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文化产业策划等谋略手段,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文化产业品牌,使文化产业品牌获得超常规的发展,尽快成长起来。
我们说文化产业品牌是需要而且可以打造的,主要依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及广大群众的需求。社会越发展、越成熟,品牌的效应就越明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和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我国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日趋多元化;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文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文化产品选择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越来越大。社会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有文化产品可消费,他们越来越希望能够享受优质的文化消费,能够用上名牌产品,享受名牌服务。社会对优质文化资源及其文化品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公众越来越热切地向往品牌消费,追求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二是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走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化运作的空间越来越大,文化产业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随着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效益机制在文化领域的引进和发挥作用,我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市场条件下,文化产业品牌已经成为企业赢得社会公众和求得生存发展的关键。文化需要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品牌的拉动,21世纪的文化产业需要走“品牌”发展之路,已经成为社会以及文化界广大有识之士的共识。
三是文化产业品牌的可塑性需求。文化产业品牌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是可以打造的。要把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办成品牌,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与打造。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来看,后来兴起的文化组织急需建成品牌组织,以获得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些薄弱组织迫切需要借鉴品牌组织的经验,进行升级改造,跨入品牌企业的行列;一些老牌文化组织,需要进行文化品牌诊断,不断发展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一般说来,每一文化组织和项目都具有较大的打造空间,需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指导,认清自己的生态环境和定位,认清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运用文化策划的谋略和手段,尽快将自己打造成长为知名的文化产业品牌。
四是知识、经验与人才的积累。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品牌知识和人才积累,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产业品牌打造经验、谋略和技术,有了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产业品牌的专门策划机构和专家。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制,为文化品牌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完全有能力打造出优质的文化产业品牌,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进一步分析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形势,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尤显迫切。就我们所处的时代来说,我国正处在由价格时代向消费时代过渡的阶段。在消费时代,人们更看重商品的符号价值和自尊心的满足,更在意社会地位的消费和荣誉的消费。这就使得品牌消费具有优先地位,需要我们重视品牌的建设。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谁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和力量,谁具有红遍各地的品牌,谁就会适应市场的需要,具有长久不衰的市场占有率,甚至会垄断文化产业的市场,因此,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是今天文化产业经营者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走品牌化建设之路,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以品牌建设提升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就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来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时,就会出现精神生活需求增加、文化消费升级、文化组织大量涌现、文化产业乘势而上等现象。说到底,经济社会发展是催生文化品牌的物质基础,打造文化品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必然选择。因为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拉动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保护和发展文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就齐鲁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来说,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打造文化品牌提供了广阔空间。培育品牌是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高境界。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积极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山东省提出的文化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发展以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一批文化创意群体,重点扶持100个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比较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就进一步明确了齐鲁文化品牌建设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二)文化产业品牌打造的局限性。一般说来,对事物的分析都应该运用“两点论”。一方面,我们分析了文化产业品牌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是可以打造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打造文化产业品牌还必然会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分析文化产业品牌打造的局限性,就是为了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适度把握、少走弯路,为了避免不利因素,克服负面作用,冲破一些消极的条条框框的限制,保证文化产业品牌沿着一条健康积极的道路发展。
现阶段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对文化产业品牌认识研究不够的局限性。目前,我们对文化产业品牌的认识和研究还很不深入、不成熟,文化产业品牌策划和打造的理论总体上还停留在借鉴阶段、表层阶段,对文化产业品牌的本质及其文化产业品牌建立和发展的规律还认识不够,对文化产业品牌策划的认知程度、期望目标、实施的总体思路和要求还不清晰。理论应该走在实践的前面,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理论的缺乏,则必然会给文化产业品牌打造的实践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文化产业品牌不同于一般企业品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文化产业品牌的思想认识还比较初步,计划经济体制对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滞后,在有些方面还有许多限制。具体到每个组织,随大溜、一体化,围着领导指示转,缺乏个性、特色、优势,缺乏明确独特的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些,都必然制约限制着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和发展。三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认识还不明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文化产业必须以更快的步伐、更大的改变去适应。但是,我们在对文化与市场的关系上还存在顾虑,对如何运用市场手段配置文化资源,如何引进市场机制增加文化的活力,以及文化的产业属性、经营管理等问题还没有明确的认识,这势必影响着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四是我们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急功近利之类浮躁情绪和行为随处可见。这些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势必并已经影响到了文化领域,它也必然会影响到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


四、如何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精彩评论2

正序浏览
灵感的涌动 发表于 2012-12-4 14: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近些年来,郴州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加强管理、市场引导、挖掘潜力、突出特色等有力措施,文化产业逐渐壮大。

    一、郴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文化产业可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划分为9个类别。其中,文化服务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7大类;相关文化服务则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大类。依照产业链和上下层分类关系分为24个中类、80个小类。

    据初步测算2005年郴州市共有文化产业单位7694个,年末从业人员34477人,年末资产24.81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0.12亿元,比2004年增加2.53亿元,增长20%,高出同期GDP增速7.2个百分点,快于同期第三产业增速9.3个百分点;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2%,比2004年提高0.21个百分点;2005年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84%,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2005年郴州GDP总量为477.69亿元,居全省第六位,同比增长速度为12.8%,位列全省第三;而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0.12亿元,居全省第五位,同比增长速度为20%,位列全省第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12%,居全省第七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3.76%,居全省第五位,比GDP占全省比重的7.34%低3.58个百分点。

    二、郴州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郴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

    2005年初步测算结果显示,郴州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文化服务仍占主导地位,且比重呈上升趋势。按照文化产业两大部分划分来看,文化服务增加值为5.33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2.7%,比2004年提高0.8个百分点,相关文化产服务增加值为4.79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7.3%。其中,文化服务业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13%,拉动文化产业增长11.3个百分点。二是新兴文化行业赶超传统文化行业逐步成为支柱行业。包含着新兴行业的网络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业的增加值为2.71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6.7%,较2004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4.26%,拉动文化产业增长6.85个百分点。而作为传统行业的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的增加值为2.63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6.0%,较2004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对文化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20.86%,拉动文化产业增长4.17个百分点。三是文化产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行业。2005年,郴州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447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1.3%。在文化产业内部九大行业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最大,达到11803人,比2004年净增8459人,占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4.2%。四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率有所提高。2005年郴州文化产业增加值率为45.55%,较2004年提高2.2个百分点,比GDP的增加值率(42.35%)高3.5个百分点。

    2、郴州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行的文化政策与体制不适应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重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文化产业体制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日益不相适应,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二是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内部各行业发展的速度不均衡。2005年,郴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3.76%,居全省第五位,比GDP占全省比重小3.58个百分点。从文化产业企业人员和产值上看,平均每个企业人员只有30人,产值平均只有357万元,规模相当小。文化产业在总体上缺乏竞争力,表现出经营单位众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的特点。从文化产业划分的9个类别来看,内部各行业的发展参差不齐,2005年发展最快的是除新闻服务、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之外的其他文化服务业,发展速度为374.58%,最慢的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发展速度仅为16.95%,两者相差3倍多。三是文化产业的利润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2005年郴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为3.34亿元,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33%;生产税净额1.14亿元,占11.3%;固定资产折旧为1.82亿元,占18%;营业盈余3.81亿元,占37.7%。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比重为49%,比全市GDP中二三产业中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占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低3.3百分点。2004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全市文化产业单位(不包括个体户)从业人员13492人,大专以上1923人,占19.4%,而且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不高的文化行政事业单位。文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有818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42.5%。

    三、加快郴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赋予了文化崭新的使命。郴州要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充分有利条件,积极消除不利因素,扬长避短,革故鼎新,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郴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1、更新观念,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困难是体制性障碍,要着力破除对旧有体制的依赖,树立发展“大文化”的产业观念。一是要理顺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政策,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统一起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促进文化事业的进步,通过文化事业的进步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与引导。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政府职能,通过制定科学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创建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经营体制和管理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产业企业,鼓励非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向文化产业渗透。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2、夯实基础,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的发展既依靠坚实的基础,更要求良好的环境,当前,我们从抓夯实基础来促环境优化。一是要抓好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可以为旅游业、会展业、演出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积极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组建文化产业行业管理协会,开发旅游度假胜地或文化风景区,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促进文化消费,发展旅游经济。二是要抓好文化市场的培育。努力培育文化资源市场、人才市场、融资市场和产品流通市场, 健全文化市场经营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规范文化艺术产品生产、流通、收藏、展览等行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坚持综合执法,确保执法公正,严厉打击低俗媚俗、迷信、**和暴力文化产品以及盗版、侵权等行为,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促进文化创新。三是要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培养优秀人才,推介扶持文化名人,以名人名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启动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工程,努力造就一支善经营、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3、立足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名优精品。

    郴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力优势,我们要加以充分利用,积极打造文化产业名、优、特、新文化精品。一是要发展精品旅游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突出特色,利用新产品抢占文化市场,把历史民族民俗文化当作一种产业来发展,做大做强旅游精品,带动全市经济发展。二是要发展精品会展业。大力加速会展业的发展是我老秘网市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换的一个亮点,我们要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来促进会展业的发展,通过会展业的发展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是要促进结构层次转换升级。以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为目标,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把发展休闲娱乐、体育业当作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积极引导市民和游客树立健康、良好的消费观念,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4、统筹协调,促进文化产业和谐发展。

    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目标与标志。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光荣历史使命,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我们要从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一是要统筹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经济发展来促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加速经济发展。二是要统筹区域发展。全市各地区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挖掘潜力,因地制宜的抓好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区域之间也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平衡,坚持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发展思路。三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在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的差异的同时,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大众化文化建设,大力兴办公共文化设施,扩大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面,活跃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民增加文化消费。积极发挥湘南红土地的优势,努力建设郴州绿家园,加快和谐郴州的建设步伐。
 
小宇宙 发表于 2022-6-22 16: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加大创新政策的学习研究,灵活运用政策推动市县科技创新。强化创新服务意识,进一步拓宽思路,研究新办法、推出新举措,切实提高科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3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