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认识与思考
摘 要: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新的改革思路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如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指导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成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作为中部老工业基地的xx市,“怎么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把握其深刻内涵,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思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这必将带来经济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宏观调控方式的重大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因此,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进xx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关于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认识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种经济调控手段,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深入理解其丰富内涵,需要全面系统地理解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个关键词,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供给侧”,而忽视“结构性”和“改革”。重点是理解“供给侧”。“供给侧”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与“需求侧”相对应,是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两个基本手段。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而需求侧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主要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看,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决策。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两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国际上能够较为明确地被贴上“供给侧管理”标签的是美国里根政府时期和英国撒切尔夫人时期的经济政策,他们通过大规模经济改革,开放市场和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使当时的经济“滞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习总书记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但是,我们讲的供给侧管理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供给学派强调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主张充分发挥自由市场对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的调节作用,政府的税收应该成为刺激供应、增加生产和实际收入的工具。供给学派强调的重点是减税,过分突出税率的作用,并且思想方法比较绝对,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我们提出的供给侧管理,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结构性”和“改革”的理解。“结构性”是指实现结构优化调整,化解结构性问题,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是原有制度改革和新制度构建,构建有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应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整体。我们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问题,重点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从国际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已经经历过了两次探底。各个经济体增速分化加剧,政治、经济、地缘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加深,世界经济进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各国都在加快调整发展模式,重塑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纷纷试图抢占经济制高点和全球话语权,国际分工体系和竞争格局正逐步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低端制造业环节加速向低收入国家分流,中高端制造业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随着我国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同时,发达国家陆续开展去债务化,各国进口需求降低,打破了我国对外的供需平衡,导致我国部分产能过剩,减弱了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国内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长期快速增长之后,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矛盾,已不再是短缺经济时期总量明显不够的矛盾,而是内在的结构性问题。同时,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力供给规模和年龄结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传统优势逐步弱化,包含科技创新能力、要素优化配置等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不高,导致经济的潜在增速出现趋势性放缓。此外,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因素仍然较多,尽管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一些方面的改革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并没有彻底完成,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很多重点领域的配套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化解当前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必经关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既有需求不旺的问题,也有供不适需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多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尤为突出。必须通过改革的方式,加快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有力抓手。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传统产业动能不足、新兴产业带动不足”的两难困境。面临着企业经营成本攀升与市场价格竞争加剧并存、新兴产业发展难以对冲传统产业的放缓、管制性制度约束与激励性制度不到位并存等经济动力增长的多重矛盾,必须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经济发展环境,释放发展红利,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重塑竞争优势。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在全国上下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冲刺的同时,也普遍面临扶贫攻坚压力大、经济实力不强、工业转型不足、科技创新不够、城镇化率偏低和资源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难题。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并且多发生在供给侧。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着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打下扎实基础。
二、关于对xx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分析
1、“去产能”压力不大。“十二五”以来,我市严格按照国省要求落实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2011—2014年淘汰焦炭、铁合金、化工、水泥等落后生产线69条,总计淘汰落后产能344.99万吨。2015年淘汰铁合金、水泥等8个行业20家“五小”企业。特别是重点推进竹埠港“退二进三”工程,关闭了28家化工企业,全市煤炭企业已经全部关闭停产。总体来说,当前我市去产能压力不大。我市“去产能”的重点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建材(水泥)、铁合金等行业。其中,钢铁行业,生产企业是湘钢,2015年铁、钢、材产量分别为697.21万吨、719.64万吨和679.42万吨,目前湘钢已淘汰3座落后的石灰窑生产线、4平竖炉球团生产线、90平烧结机生产线和湿法熄焦工艺;建材行业,我市水泥熟料产能为500万吨,基本不存在去产能情况,主要是淘汰低标号水泥和粉磨站、搅拌站的退出;铁合金行业,主要企业五矿湖铁的铁合金生产已全部转移至内蒙古,下一步主要去除中小铁合金生产企业产能,淘汰9000KVA以下的矿热电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