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人未想 道人未道—— 浅谈公文写作的创新方法(三)
文 / 房立洲
公文写作创新的关键点在于一个“创”字,虽然每一次公文写作实践几乎都是“遵命写作”,但每一次使命的完成,都需要作者开动思维的机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创新的突破口正在于一个“奇”字。想别人所未想,道别人所未道,这就是“创新”。
创新,虽“远在天边”,好似高深莫测,却又近在眼前,触手可及。每个写作者只要不抄袭他人,奉献了采自自己思维之树的独特之果,都可以和创新实现面对面的亲密接触。思维,是一座高度个性化和复杂化的精密机器,即使是同样的原料,送进不同的思维机器所加工和合成出来的“产品”也千差万别,更遑论每个人的思维机器所“吞进”的“原料”也大相径庭,相去万里。这为创新提供了契机,说明创新对每个写作者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现实可能性。只是每个写作者要尽可能让自己的“原料”更丰富些,加工和合成的力量更充足些。
大致说来,公文的创新有以下五种情况:
新概括。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都相对稳定的,而且先前其他人对此都已形成了固定的描述。如果不进行任何的创新,写作都有可能会落入“老八股”的窠臼,不会有新意。但不喜欢墨守成规的写作者总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对相关的工作、事实、情况和问题等作出一些新的概括,给人的感觉是工作有了新内容,而实际是“新瓶子装了旧酒”。例如:
【例1】当前,××体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整体要稳、个体要强、主体要明、实体要精、连体要顺的管理体制。所谓“整体要稳”,就是××的体制要保持总体恒定,不能朝令夕改,反复折腾,任何“伤筋动骨”都将使×ד大伤元气”;也不能将“××当个大箩筐,什么都想往里装”,“没有边界的××是没有效率的××”,最终会演变成“矛盾聚集的大箩筐”。所谓“个体要强”,就是××职能体系中的很多“个体组织”,还“责不称位”,有责没有权,导致“该干的不作为,不该干的难作为”。如当前社区××工作就处于“肩上一大堆,手中无所有”的尴尬境地。再如,由于市级××机构对区级×ד不管帽子不**子”,就难以在牵头抓总中有更大的作为。所谓“主体要明”,就是要明确各类××管理职责的责任主体,确保“任务有人领,问题有处抓”,杜绝各种越位、失位、缺位、错位行为的发生。所谓“实体要精”,就是××管理主体要“宜精不宜繁”,对于职责交叉重叠的部分和某些部门挂靠的“零星”职责,要该撤的撤,该并的并,由此发挥模块优势,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实效。所谓“连体要顺”,就是××指令的执行,在上下、左右、内外之间要顺畅、灵活、便捷,确保步调一致,运转高效。
“例1”直指某个行业管理体制的弊端,并作出了“整体要稳、个体要强、主体要明、实体要精、连体要顺”的高度概括,这也是下一步理顺体制的方向,可谓十分新颖、独到。
新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的一些新的政策动向,以及蓬勃发展的社会思潮会不时地投射到公务活动中来,对领导施政和公文写作产生明显的影响。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反映到地方工作上来,就是要不遗余力地鼓励和促进社会参与,实现“社会的事社会管”,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体现到部门工作中,就是要促进“全民共管”,这对部门工作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而在此之前强调的都是“严管重罚”。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理念更新就必须与时俱进。这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例如:
【例2】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着力建设学习型城市,提高人的素质,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推进;围绕推动创新发展,要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动体制、机制、科技、文化等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围绕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让××成为镶嵌在绿水青山中的现代化大都市;围绕推动和谐发展,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安居乐业示范区;围绕推进统筹发展,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围绕促进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文化名城文化强市和“法治××”建设,建设人文法治示范区。
“例2”选自某市党代会的报告。该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方兴未艾、社会治理不断强化的新形势,适时提出了“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和安居乐业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人文法治示范区”的“三城三区”的新理念。较之上一届党代会已翻出新意(当时的党代会报告提出要着重提升“经济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环境生活品质”等“五大生活品质”,合力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可见,发展情况在变,发展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写作者必须有这种高度的敏锐性和概括力。
新材料。材料的选择也是使公文写作推陈出新的一个重要方法。一个单位由于“三定”的原因,主要职责往往多少年也不大会变,但工作内容几乎每年都在变。写作者要善于发现新的材料,并对既有观点进行新的印证。例如:
【例3】现实中,城管执法工作虽有地方财政支持,但在全国层面却无统一的主管部门,可谓“有娘没爹”。由此,城管执法队伍在公众的心目中往往成了城市管理的“别动队”,如创卫时需要城管去“收摊子”,拆迁时需要城管去“拔钉子”,违停时需要城管去“贴单子”……法律缺失,规范不明,城管管理的依法行政就难以实现。
“例3”是为了说明城市管理“于法无据”的尴尬处境。作者本来是从“高处”着笔,讲城市管理目前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法规,城市管理虽然涉及一百多部法律法规,但都是“借法执法”;城市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抗频繁“上演”等,但并不能给人以城管执法存在困境的直观感受。后来,用了“别动队”“拔钉子”等这些形象的比喻,选取了几个直观的“特写镜头”,贴切自然,活灵活现地勾画出城管执法的“救火”“堵漏”角色,真是“哪里需要往哪里冲”,成了一个“万金油角色”,而法律依据恰恰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角度一变,即产生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新技法。有时,哪怕是一个小小技法的运用,也会使枯涩的语言表达陡现生机,产生出不一样的效果。这种语言的技法是丰富多样的,如前文介绍的强调、数概、简缩等消极修辞手法以及比喻、排比等积极修辞手法,此外,还有不同词法、句法和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运用。例如:
【例4】××经济社会发展正阔步迈入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城市××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如何为“美丽××”建设增强“推力”,如何在为提高市民的城市生活品质中提升“魅力”,以及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激发自身“活力”等,都需要在实施“精细化管理”中有上佳表现。
“例5”的最大特色在于语言较有冲击力。“十字型”职责,切除“盲肠型”职责,理清“纺锤型”结构,植入“派生型”职责等表述,非常形象,十分新颖,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感谢订阅拙作《公文写作百法例讲》,祝大家端午吉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