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认清形势,牢记使命,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使命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对扶贫开发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在去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绝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认真学习贯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直面困难是勇气,解决困难是水平。面对繁重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唯有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唯有办法过硬、力度超常,唯有凝心聚力、众志成城,才能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一要强化担当精神。二要增强机遇意识。围绕扶贫开发,中央和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们要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对接,做好结合文章,使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要恪守为民之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贫困群众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宗旨观念、“三严三实”的现实检验。各级各部门都要心里时刻装着困难群众,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确保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摘帽、所有贫困人口脱贫。这个目标要求没有弹性,必须百分之百地如期完成。 二、抓住关键,精准发力,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核心是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紧扣“扶持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化管理。 扶贫开发对象清楚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把这项工作做细致、做扎实。一要坚持精准识别。要高度重视,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把握政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确保把工作做实。镇村干部要全面动员起来,挨家挨户摸实情,逐户建档立卡,不仅要数准“人头儿”,同时要把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搞清楚,为下步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打牢基础。要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对需要上报的汇总表和报告,凡要求主要负责人签字的都要签字,做到谁签字(把关)、谁负责,出了错、要追责。二要抓好动态管理。根据中央和省、市要求,要建立扶贫对象退出机制,对有安全住房、无因贫辍学学生符合脱贫条件的,以及贫困户家庭成员中住房明显超出所在村平均标准或在城市有住房、有私家车、有公职人员等明显不符合贫困标准的,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退出或剔除。要严格退出程序,按照“两公示一公告”的步骤进行,同时注意做好纸质、影像资料留存。对脱贫销号的贫困户,不仅要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在脱贫攻坚战内继续给予帮扶,确保稳定脱贫。三要做到阳光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让群众认可”。因此,谁是贫困人口,脱贫成效怎么样,都必须公开阳光操作,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坚决杜绝“关系扶贫”、“人情扶贫”和弄虚作假等现象。 (二)紧扣“谁来扶”,凝聚多方力量参与扶贫攻坚。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委、政府主动扛起责任,更需要调动各类资源、凝聚多方力量。一要用好行业扶贫力量。行业部门具有职能优势,掌握着资金资源,在扶贫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用好相关政策、项目、资金,合力推进扶贫攻坚,避免“撒芝麻盐”。各行业部门(单位)都要按照市里脱贫计划,科学制订帮扶项目,对上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对下努力开展对口帮扶,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二要用好驻村干部力量。实践证明,第一书记、包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驻村力量身处扶贫第一线,直接面对困难群众,最了解他们的愿望、需求和利益,是打好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政策、人脉、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多想点子,多争项目,多办实事,当好脱贫攻坚的先遣队、排头兵。包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了解镇情的优势,借鉴富裕村庄的典型经验,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共同寻找、探讨发展的路径,切实激活脱贫的内生动力。三要用好社会扶贫力量。很多贫困群众由于天灾人祸而陷入一时困难,社会各界关键时候帮一把,他们就能迈过这个坎。要把社会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动员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扶贫事业,有钱的出钱,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有技术的出技术,促进社会各方面资源、资金流向贫困人口。特别是工青妇、残联、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工商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带头开展富有实效的扶贫活动。 (三)紧扣“怎么扶”,实现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中央提出的“五个一批”工程,是我们做好扶贫工作的根本方法和主要路径。各镇街、村居的基础条件、资源禀赋不同,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要从贫困户贫困原因、帮扶需求出发,结合上级帮扶政策,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明确帮扶责任人,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方案,逐户落实帮扶措施、项目和资金,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有耕地或其他资源,但缺资金、缺产业、缺技能的,要立足当地资源,统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不适宜居住的村,需要采取搬迁脱贫的,根据群众意愿实施易地搬迁。要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安置点,尽量搬迁到交通便利的镇驻地及中心村,促进就近就地转移,可以转为市民的就转为市民。要在做好移民搬迁安置的同时,把工程建设、产业发展中带来的创业就业机会,更多地向贫困人口倾斜,真正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要积极争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争取生态补偿资金和项目,结合退耕还林等工作,为农村贫困户提供更多护林员、管理员等就业岗位,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的双赢。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要坚持教育经费向贫困任务重的镇村倾斜,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实行资助全覆盖,学前适龄儿童免收保教费,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要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引导鼓励职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让未升入高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五是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目前,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这部分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要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并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结合起来,确保住有所居、病有所救、学有所教。现在看,疾病仍然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一些群众“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 二要在探索创新上下功夫。攻坚脱贫不仅要落实好上级政策,做好“规定动作”,还要结合实际,综合运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举措,在金融脱贫、电商脱贫、绿色脱贫、光伏扶贫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比如,在农村合作金融创新方面,可以在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支持引导各金融机构围绕脱贫攻坚创新金融产品,对符合要求的贫困户,开展金融扶持业务,把更多的信贷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户倾斜。比如,在互联网条件下发展农村物流业,推动电商扶贫,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途径。 三要强化督查考核问责。要把脱贫攻坚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调度通报和督查制度。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要进行约谈。要把扶贫开发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要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加大资金监督、检查、审计力度,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对挪用、侵占、浪费扶贫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要从严惩处。
|